南海北部相干内潮和非相干内潮演变特征
本文选题:南海北部 + 相干内潮 ; 参考:《海洋学报》2017年11期
【摘要】:通过南海北部跨越陆坡和陆架区的3套潜标数据,对全日和半日相干、非相干内潮的动能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全日内潮沿陆坡区向陆架区传播的过程中,在陆坡区主要以全日相干内潮生成为主,平均动能生成率为2.32J/(m~3·s);在陆架区以全日相干内潮耗散为主,平均动能耗散率为0.44J/(m~3·s)。全日非相干内潮动能在陆坡和陆架区均增长,平均动能生成率分别为0.39J/(m~3·s)和0.03J/(m~3·s)。全日与半日相干内潮动能在陆坡和陆架区的表现不同,陆坡区的全日相干内潮动能明显大于陆架区的全日相干内潮动能,而半日相干内潮动能在陆坡和陆架区没有明显差别;陆架区的全日和半日非相干内潮动能要大于陆坡区的全日和半日非相干内潮动能。
[Abstract]:Through 3 sets of submersible data across the continental slope and shelf area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the kinetic energy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all day and semidiurnal coherence and incoherent internal tide have been studied. The dissipation rate of average kinetic energy dissipation is 0.44J/ (m~3. S). The average kinetic energy of all day incoherent internal tidal kinetic energy increases in both continental slope and shelf area. The average kinetic energy generation rate is 0.39J/ (m~3. S) and 0.03J/ (m~3. S). All day and half day coherent internal tidal kinetic energy is different in continental slope and shelf area. All day coherence of land slope area The internal tidal kinetic energy is obviously larger than the all day coherent internal tidal kinetic energy in the continental shelf, while the half day coherent internal tidal kinetic energy has no obvious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ontinental slope and the shelf area, and the all day and half day incoherent tidal kinetic energy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 area is greater than the all day and half day incoherent incoherent internal tidal kinetic energy in the continental slope area.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630970,41676022,41376022,41521005)
【分类号】:P731.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树群,黄企洲,邱章,麦波强;内潮动力机制的数值研究[J];热带海洋;2000年03期
2 郭朴;方文东;于红兵;;近海陆架区内潮观测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6年06期
3 姜波;吕咸青;;渤、黄、东海内潮的数值模拟[J];海洋湖沼通报;2007年01期
4 张效谦,梁鑫峰,田纪伟;南海北部450m以浅水层内潮和近惯性运动研究[J];科学通报;2005年18期
5 郭朴;方文东;甘子钧;陈荣裕;龙小敏;;南海北部大陆坡区的内潮特征[J];科学通报;2006年S3期
6 戴德君;乔方利;袁业立;;弱地形上内潮生成问题——1.数学物理框架及解析解[J];海洋科学进展;2007年02期
7 郭圣明;胡涛;;黄海内潮特征及对声传播的影响分析[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0年07期
8 蔡树群,陈荣裕,邱章;底地形变化对内潮产生影响的数值研究[J];台湾海峡;2000年01期
9 戴德君;乔方利;袁业立;;弱地形上内潮生成问题——Ⅱ.粗糙地形情况下水深对内潮能通量的影响[J];海洋科学进展;2007年03期
10 潘爱军;李立;郭小钢;许金电;;2002年夏季广东陆架边缘上升流海域的内潮现象及其局地反馈初探[J];台湾海峡;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陈海波;苗春葆;吕咸青;;一个等密度坐标内潮伴随同化模型的数值建模及其初步应用[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王刚;乔方利;侯一筠;林敏;;有限深海洋中内潮生成的亚临界问题[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3 梁鑫峰;张效谦;;利用高度计资料估计内潮能通量的方法及其应用[A];中国海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邬丽丹;内潮生成机制以及吕宋海峡周边海域内潮的季节变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2 刘昆;吕宋海峡内潮生成与传播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6年
3 梁辉;南海北部内潮与近惯性内波观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4 吴自库;南海内潮三维数值同化模拟[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5 李明杰;南海北部内潮的三维模拟与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6 陈海波;一个等密度坐标内潮伴随同化模型的数值建模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7 苗春葆;三维等密度坐标数值模型的建立以及南海内潮的数值模拟[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8 高艳秋;等密度坐标内潮伴随同化模型在参数反演及南海东北部内潮研究中的初步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9 戴德君;若干地形下内波传播及内潮生成问题的理论解[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10 司广成;南海北部内潮与内孤立波特征的研究与模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范超;吕宋海峡内潮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2 姜波;渤黄东海内潮的数值模拟[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3 刘鲁燕;HAMSOM模式在东海内潮研究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李欢;吕宋海峡M_2内潮生成与传播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姚晓萍;基于HAMSOM模式的夏威夷海域M_2内潮能通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133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913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