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改性黏土法消除球形棕囊藻赤潮的现场实验与效果评估

发布时间:2018-05-23 06:45

  本文选题:球形棕囊藻 + 赤潮 ; 参考:《海洋与湖沼》2017年04期


【摘要】:球形棕囊藻是一种具有复杂异型生活史的有毒有害赤潮生物,近年来在我国近海频繁暴发成灾,形成的巨大囊体为国内外罕见。迄今还未见到有效消除囊体型球形棕囊藻赤潮的方法报道。本文通过海上围隔实验和现场赤潮消除工程跟踪监测,考察了喷洒改性黏土消除囊体型球形棕囊藻赤潮的可行性与效率,并分析了改性黏土法治理赤潮时对水体及沉积环境的可能影响。围隔实验结果表明,喷洒改性黏土可以有效消除水体中过量的微藻细胞,其中以少量多次喷洒方法的效果最好,生物量(chl a)去除率90%。在对2016年2月广西防城港附近海域球形棕囊藻赤潮消除时的跟踪监测结果表明,改性黏土法适用于工程化消除赤潮作业,能够快速消除水体中的大量球形棕囊藻囊体,随改性黏土絮凝体沉入海底的赤潮藻可以快速分解而失去活性。喷洒改性黏土对于赤潮水体的主要理化指标影响不显著,所监测的水体COD、pH和不同形态氮、磷、硅等生源要素浓度都在原有水质水平范围内波动。
[Abstract]:Phaeocystis globosa is a kind of noxious and harmful red tide organism with complex life history. In recent years, it has caused frequent outbreaks in the coastal waters of China, resulting in the formation of giant thylakoids which are rare at home and abroad. Up to now, no effective method has been reported to eliminate the red tide of Phaeocystis globosa. In this paper, the feasibility and efficiency of spraying modified clay to eliminate red tide of Phaeocystis globosa were investigated by sea containment experiment and field monitoring of red tide elimination engineering. The possible effects of modified clay on water body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of enclosure experiment showed that spraying modified clay could effectively eliminate the excess microalgae cells in the water, and the best method was a small amount of multiple spraying, and the removal rate of biomass CHL a was 90%. The results of tracking and monitoring on the elimination of red tide of Phaeocystis globosa near Fangchenggang in Guangxi in February 2016 show that the modified clay method is suitable for engineering elimination of red tide and can quickly eliminate a large number of spherical brown cystis in water. The red tide algae with the modified clay flocculant sinking into the seabed can decompose rapidly and lose its activity. The effect of spraying modified clay on the main physical and chemical indexes of red tide water was not significant. The pH of COD and the concentrations of nitrogen, phosphorus and silicon in different forms of water were all fluctuated within the original water quality level.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国家实验室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76119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资助海洋科学研究中心项目,U1606404号
【分类号】:X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菊芳,齐雨藻,肖咏之,徐宁,李锦蓉;我国赤潮新记录种——Peridinium quinquecorne Abe的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00年03期

2 毕远溥,李润寅,宋辛,林军,王建芳;赤潮及其防治途径[J];水产科学;2001年03期

3 李桂娇,尹华,彭辉;赤潮研究现状与动向[J];重庆环境科学;2001年03期

4 周名江,朱明远,张经;中国赤潮的发生趋势和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2001年02期

5 许卫忆,朱德弟,卜献卫,陈耕心;赤潮发生和蔓延的动力机制数值模拟[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2年05期

6 白希尧,白敏冬,周晓见;羟基药剂治理赤潮研究[J];自然杂志;2002年01期

7 全先庆,曹善东;赤潮的危害、成因及防治[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8 张建辉,夏新,刘雪芹,王明翠;赤潮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环境监测;2002年02期

9 张冬鹏,杨二俐,黄毅华;近年来深圳海域的赤潮及发展趋势[J];中国环境监测;2002年05期

10 苟钊训,任春艳;赤潮的成因及其预报初探[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斗定;王春生;黄韦艮;;赤潮的预警与管理[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2 赵冬至;文世勇;;中国赤潮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张冬鹏;武宝干;;几种赤潮藻对温度、氮、磷的响应及藻间相互作用的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4 许卫忆;朱德弟;卜献卫;;赤潮发生的关键物理过程[A];第一届中国赤潮研究与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5 胡章喜;徐宁;段舜山;;尿素对中国近海3种典型赤潮藻生长的影响[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许佳;王洪礼;;赤潮藻类模型的非线性随机稳定性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7 冯剑丰;王洪礼;李胜朋;;赤潮形成的非线性生态动力学机制研究[A];中国海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8 宋益银;苏秀榕;陈燕;陈财利;方超;;有毒赤潮藻共生菌的分离鉴定[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9 杜宁;郑洲;缪锦来;李光友;;有毒赤潮的快速检测和赤潮毒性标准建立[A];中国海洋学会海洋生物工程专业委员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王朝晖;宋淑华;袁美玲;;典型赤潮原因种分子鉴定与地理来源研究[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改性白泥有效治理赤潮[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马云;赤潮 海上的“红色幽灵”[N];中国海洋报;2013年

3 向杰;赤潮研究:海陆“双管齐下”[N];科技日报;2007年

4 记者 谢开飞;检测赤潮藻仅需5分钟[N];科技日报;2009年

5 陈欢欢;我国开发出赤潮预报预警样机[N];中国海洋报;2010年

6 记者 安淼;我市举行北戴河海域消除赤潮应急演练[N];秦皇岛日报;2012年

7 本报记者 游雪晴;专家呼吁推进赤潮灾害的综合性研究[N];科技日报;2001年

8 迟守峰;烟台四十里湾海域赤潮成因分析及预防对策[N];中国渔业报;2008年

9 记者 王元晖;我市发生无毒赤潮 水产品暂未受污染[N];厦门日报;2011年

10 记者 朱_g;厦门海域赤潮面积明显减小[N];中国海洋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佳宁;东海大规模赤潮危害的现场及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5年

2 刘艳;多胺在东海赤潮演替过程中的变化及其对赤潮藻耐营养盐限制能力的调节作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6年

3 孙笑笑;联合浮标与卫星数据的赤潮预警与决策服务[D];浙江大学;2017年

4 文世勇;基于营养盐的赤潮灾害风险评估技术与应用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5 孙晓霞;粘土矿物及无机絮凝剂对有害赤潮的治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1年

6 黄东卫;渤海赤潮生态系统的非线性随机动力学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7 冯剑丰;浮游生态系统非线性动力学与赤潮的预测预警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8 杨珏;浮游植物时空发展的非线性特点与赤潮的关系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9 王海霞;中国近海赤潮/绿潮多发海域稳定同位素组成分析[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10 雷惠;基于固有光学量的东海赤潮遥感提取算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素清;分析浙江海区赤潮过程中的气象因子[D];浙江大学;2005年

2 叶琳;赤潮生态数学模型的研究及其在渤海的应用[D];天津大学;2007年

3 江艳;无菌赤潮异弯藻的分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5年

4 谢中华;赤潮发生的频率分析和预报[D];天津大学;2004年

5 孟凡鹏;基于荧光检测的·OH致死有害赤潮藻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6 李晓琳;赤潮生消过程中赤潮藻类稳定同位素组成变化[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7 黄s,

本文编号:19236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9236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e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