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福建沿海米氏凯伦藻赤潮对皱纹盘鲍的危害原因

发布时间:2018-05-27 16:01

  本文选题:米氏凯伦藻 + 皱纹盘鲍 ; 参考:《海洋环境科学》2016年01期


【摘要】:针对2012年在福建沿海致鲍鱼大量死亡、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的米氏凯伦藻赤潮,为验证鲍鱼短时间内大量死亡的原因是否来源于米氏凯伦藻自身的毒性效应,本文初步研究了不同环境条件下,分离自赤潮现场的一株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对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的急性毒性效应。实验过程中,监测了曝气与非曝气条件下,环境因素中氨氮(TAN)、p H、DO的变化。研究发现,曝气条件下,实验体系中DO的变动范围为7.3~7.8 mg/L,p H的变动范围为7.5~8.2,TAN浓度的变动范围为0.0035~0.084 mg/L(能维持贝类正常生存),此时米氏凯伦藻趋近于赤潮现场藻细胞数量时(3×10~7/L),鲍鱼48 h死亡率为33.3%,96 h内死亡率达100%,说明此时鲍鱼的急剧死亡是由米氏凯伦藻本身的毒性效应引起的。在非曝气条件下,DO由7.1 mg/L降低至1.8 mg/L,实验体系中p H的变动范围为7.2~8.1,TAN的变动范围为0.007~0.051 mg/L,此时米氏凯伦藻藻细胞数量为3×10~7/L时,鲍鱼16 h内死亡率达100%,说明低氧的环境条件可以导致赤潮对鲍鱼的毒性效应加剧。由此可以推测,赤潮发生时皱纹盘鲍短时间内的大量死亡与米氏凯伦藻本身的毒性效应有关,而低氧等环境条件可以导致毒性效应加剧。
[Abstract]:In view of the red tide of Karen Michaelis, which caused a large number of abalone deaths in the Fujian coastal area in 2012 and caused great economic losses, the reasons for the large number of abalone deaths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were verified to be due to the toxic effects of the algae itself. The acute toxicity of a strain of Karenia mikimotoi isolated from the red tide field on Haliotis discus hannaie was preliminarily studied under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 the course of the experiment, the changes of the ammonia nitrogen (TANN) in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aeration and non-aeration were monitored. The study found that under aeration conditions, In the experimental system, the variation range of do is 7.3n 7.8 mg / L h and the range of concentration of 7.5g 路L ~ (-2) N ~ (-1) N is 0.0035 ~ 0.084 mg 路L ~ (-1) (which can maintain the normal survival of shellfish), when the number of algal cells in the red tide field approaches 3 脳 10 ~ (7) L / L, the mortality of abalone in 48 h is 3 脳 10 ~ (7) L ~ (-1), the mortality rate of abalone is 48 h. The death rate of abalone was 100 in 96 hours, indicating that the acute death of abalone was caused by the toxic effect of Karen's algae itself. Under the condition of non-aeration, the amount of do decreased from 7.1 mg/L to 1.8 mg / L, the pH of the experimental system varied from 7.2 to 8.1mg / L, and the variation range of pH was 0.007 ~ 0.051 mg / L, when the number of algal cells was 3 脳 10 ~ (-1) 路L ~ (-1) 路L ~ (-1). The mortality rate of abalone within 16 hours was 100,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toxicity of red tide to abalone could be aggravated by hypoxia. Therefore,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a large number of deaths of abalone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during the occurrence of red tide are related to the toxic effect of Karen's algae itself, but hypoxia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can lead to the increase of the toxic effect.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流域水生态保护技术研究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4761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41121064) 中国科学院战略重点研究项目(XDA01020304)
【分类号】:X5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颂辉;黄凯旋;;米氏凯伦藻在三种无机氮源的生长情况[J];生态环境;2007年05期

2 李香芝;王宁;苑芳惠;王文静;王仁君;丁艳平;;蒽胁迫对米氏凯伦藻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2期

3 马龙;潘克厚;;三种海洋经济微藻对米氏凯伦藻生长的抑制效应[J];海洋环境科学;2010年06期

4 张凤英;徐兆礼;马凌波;郑俊斌;缪宇平;陆亚男;;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快速检测米氏凯伦藻方法的建立[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9年06期

5 佚名;;逆向创富7妙招[J];民营科技;2004年06期

6 安鑫龙;李雪梅;么强;;河北省2个赤潮藻新记录种——米氏凯伦藻和里昂原多甲藻[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2期

7 黄凯旋;谢雅慧;吕颂辉;;米氏凯伦藻对氮源的吸收利用特征[J];生态环境学报;2009年02期

8 张勇;杨维东;李宏业;刘洁生;;米氏凯伦藻对蒙古裸腹n灥亩拘约爸露就揪斗治鯷J];生态毒理学报;2011年01期

9 龙华;杜琦;;福建沿海米氏凯伦藻赤潮的初步研究[J];福建水产;2005年04期

10 陆亚男;缪宇平;樊成奇;;凯伦藻属微藻次生代谢产物研究进展[J];海洋渔业;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张凤英;马凌波;徐兆礼;郑俊斌;石彦红;;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快速检测米氏凯伦藻方法[A];2009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雷强勇;吕颂辉;;氮营养胁迫对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蛋白表达的影响[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3 刘婷婷;杨维东;李宏业;刘洁生;;米氏凯伦藻对东海原甲藻的化感作用[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黄凯旋;吕颂辉;;米氏凯伦藻对氮源的吸收利用特征[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5 庞勇;张淑雯;欧林坚;吕颂辉;;不同有机磷源对米氏凯伦藻和海洋卡盾藻的生长研究[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6 ;凯伦建材快步进军“国内知名”[A];全国第十五届防水材料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黄泽全;走进凯伦庄园[N];人民日报;2002年

2 吴丹;凯伦·安,无国界的流浪歌者[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3 资深报人 丁刚;殖民者的优雅[N];东方早报;2010年

4 吴心韬;英国工业发展之迈凯伦样板[N];经济参考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贺丹 通讯员 甘景书;紧步快跑 做到最好[N];中国建材报;2013年

6 王爱军 戴泉力;华药与美国凯伦公司合作开发创新药[N];光明日报;2000年

7 本报记者 方正;旭格与F1激情诠释完美合作[N];中华建筑报;2006年

8 瞿剑;救命稻草[N];科技日报;2004年

9 CUBN 记者 孙先锋;商战的秘诀[N];中国联合商报;2011年

10 童薇菁;伦敦:大学毕业生抱团“群居”[N];文汇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正锋;米氏凯伦藻的磷营养生理生态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2 马龙;利用经济微藻的竞争作用防治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赤潮的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3 孙科;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对海洋生物毒性的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4 王越;环境因子对米氏凯伦藻的生长及光合生理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5 赵晓玮;环境中不同氮磷营养盐浓度及氮源形态对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生长的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郭辉革;米氏凯伦藻溶血毒素和细胞毒素的分离纯化与毒性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7 史战鹏;米氏凯伦藻提取物的溶血作用及细胞毒性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李香芝;蒽和苯并芘单独及联合作用对米氏凯伦藻的生态毒理学效应[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9 黄凯旋;米氏凯伦藻的氮营养生理生态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10 张舒;亚油酸对米氏凯伦藻的生长量及某些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9427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9427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6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