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北太平洋经向翻转环流和热盐输送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18-05-28 10:01

  本文选题:北太平洋 + 经向翻转环流 ; 参考:《海洋科学》2016年01期


【摘要】:北太平洋经向翻转环流是北太平洋所有经向翻转环流圈的总称,目前它拥有五个环流圈,即副热带环流圈(the subtropical cell,STC)、热带环流圈(the tropical cell,TC)、副极地环流圈(the subpolar cell,SPC)、深层热带环流圈(the deep tropical cell,DTC)和温跃层环流圈(the thermohaline cell,THC)。这些环流圈是北太平洋经向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通道,它们的变化对海洋上层热盐结构和气候变化皆有重要影响。迄今,人们已对STC、TC和DTC的结构形态、变化特征与机理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对STC的极向热输送特征也做了一些初步分析。但应指出的是,关于SPC和THC的研究仍较少,迄今尚不清楚这两个环流圈的三维结构和变异机理;而且,对北太平洋经向翻转环流的热盐输送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对各环流圈的热盐输送特征、变化规律和变异机理仍知之甚少,这些科学问题亟待深入研究。
[Abstract]:The North Pacific meridional reversal circulation is the general term for all meridional reversal circulations in the North Pacific Ocean. At present, it has five circulation circles. That is, the subtropical cell in the subtropical circulation, the tropical cell in the tropical circulation, the subpolar cell in the subpolar circulation, the deep tropical cell in the deep tropical circulation and the thermohaline cell in the thermocline. These circulations are important channels for meridional material and energy exchange in the North Pacific, and their variations have important effects on the thermo-salt structure and climate change of the upper ocean. Up to now, the structural morphology,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 of STC TC and DTC have been studied extensively and deeply, and some preliminary analyses have also been made on the polar heat transport characteristics of STC. However, it should be pointed out that there are few studies on SPC and THC, so far it is not clear that th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and variation mechanism of the two circulations, and that the study on the thermo-salt transport of the meridional reverse circulation in the North Pacific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At present,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characteristics, variation rules and mechanism of thermo-salt transport in various circulation circles, and these scientific problems need to be studied in depth.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功能实验室;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与气候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406012) 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SOED1613) 国家海洋局海洋-大气化学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GCMAC15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资助海洋科学研究中心项目—物理海洋与气候(U1406401)~~
【分类号】:P73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洪伟;张启龙;侯一筠;段永亮;;Interannual variability in the North Pacif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J];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2013年03期

2 厉萍;张启龙;刘洪伟;许建平;;北太平洋经向盐量输送的季节变化[J];热带海洋学报;2012年04期

3 容新尧;张人禾;苏京志;;副热带-热带太平洋密跃层水量交换年际变化的模拟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1年05期

4 张丽萍;吴立新;于立三;;Oceanic Origin of A Recent La Nin a-Like Trend in the Tropical Pacific[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11年05期

5 厉萍;张启龙;刘洪伟;许建平;;北太平洋经向热输送的季节变化[J];海洋科学进展;2011年03期

6 ;Th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and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North Pacif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J];Acta Oceanologica Sinica;2011年03期

7 孙双文;万彪;;黑潮对中国近海热盐输运的季节和年际变化[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8 张启龙;侯一筠;齐庆华;郑冬梅;程明华;;东海黑潮热输送变异与经向风异常[J];海洋科学进展;2008年02期

9 周天军,俞永强,刘喜迎,郭裕福,刘海龙,李薇,宇如聪,张学洪;全球变暖形势下的北太平洋副热带-热带浅层环流的数值模拟[J];自然科学进展;2005年03期

10 方国洪,魏泽勋,王凯,崔秉昊,方越,李薇;中国近海域际水、热、盐输运:全球变网格模式结果[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2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兆毅;刘桂梅;王辉;王大奎;;吕宋海峡水交换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J];海洋学报;2016年05期

2 刘洪伟;张启龙;段永亮;徐永生;;北太平洋经向翻转环流和热盐输送研究综述[J];海洋科学;2016年01期

3 刘博;周天军;邹立维;董璐;;区域海气耦合模式FROALS模拟的西北太平洋环流及其年际变率[J];海洋学报;2015年09期

4 杨丽娜;周慧;袁东亮;;太平洋内区经向热输送的季节变化分析[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5期

5 蔡榕硕;张俊鹏;颜秀花;;东海冷涡对黑潮热输运年代际跃变的响应[J];应用海洋学学报;2015年03期

6 QIN Sisi;ZHANG Qilong;YIN Baoshu;;Seasonal variability in the thermohaline structure of the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J];Acta Oceanologica Sinica;2015年07期

7 笪良龙;过武宏;赵建昕;范培勤;;海洋-声学耦合模式捕捉水声环境不确定性[J];声学学报;2015年03期

8 笪良龙;熊张浩;过武宏;;海洋温度场稳定性与可预报性研究[J];海洋技术学报;2015年01期

9 田川;王树新;徐霄阳;;台湾海峡夏季与冬季的水体及热盐通量观测[J];海洋科学;2015年01期

10 齐继峰;尹宝树;杨德周;徐振华;;东海黑潮流量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J];海洋与湖沼;2014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Th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and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North Pacif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J];Acta Oceanologica Sinica;2011年03期

2 肖莺;张祖强;何金海;祁丽;任永建;;印度洋偶极子与热带太平洋海洋表面温度异常多时间尺度相互作用初析[J];大气科学;2010年03期

3 武术;吴立新;刘秦玉;;Development Processes of the Tropical Pacific Meridional Mode[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10年01期

4 孙双文;万彪;;黑潮对中国近海热盐输运的季节和年际变化[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5 谢强;李海洋;王东晓;;热带太平洋盐含量的年际变化[J];海洋科学进展;2009年02期

6 张启龙;侯一筠;齐庆华;郑冬梅;程明华;;东海黑潮热输送变异与经向风异常[J];海洋科学进展;2008年02期

7 赵伟;侯一筠;乐肯堂;李明悝;齐鹏;;吕宋海峡水交换季节变化的数值研究[J];海洋与湖沼;2007年06期

8 张启龙;齐庆华;侯一筠;许建平;翁学传;程明华;;Zonal displacement of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and zonal wind anomaly over the Pacific Ocean[J];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2007年03期

9 赵珊珊;杨修群;朱益民;容新尧;;热带外太平洋通过海洋过程对热带太平洋的影响[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6年03期

10 樊孝鹏;黄大吉;章本照;;东海黑潮的气候态数值模拟[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培,欧阳天宝,俞慕耕;北太平洋风场特点[J];海洋预报;2002年02期

2 徐永福;赵亮;李阳春;;北太平洋对人为二氧化碳吸收的数值模拟[J];地球物理学报;2007年02期

3 祁丽燕;孙照渤;李忠贤;;北太平洋冬季次表层热状况及其与中国东部夏季气候的关系[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4 金仲华;远东风云中的北太平洋[J];世界知识;1934年01期

5 杨良华;北太平洋航线选择[J];海洋预报;1986年04期

6 束家鑫;;什么是危险天气?[J];科学大众;1954年07期

7 丁叶风;任雪娟;韩博;;北太平洋风暴轴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的初步研究[J];气象科学;2006年03期

8 周波涛;赵平;崔绚;;亚洲-太平洋涛动变化与北太平洋海温异常的联系[J];科学通报;2010年01期

9 张立凤;吕庆平;张永垂;;北太平洋涡旋振荡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1年11期

10 黄勇;李崇银;王颖;;东亚-北太平洋副热带海气耦合模态及其对降水的影响[J];热带气象学报;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亮;徐永福;;开边界对北太平洋被动示踪物模拟的影响[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文气象分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潮汐及海平面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计算海洋物理专业委员会、山东(暨青岛市)海洋湖沼学会2005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韩博;任雪娟;;北太平洋风暴轴的气候态及异常分析[A];第三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任雪娟;杨修群;韩博;徐桂玉;;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变异特征及其与中纬度海气耦合关系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向洋;任雪娟;;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异常特征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第二届研究生年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5 李春;吴立新;;海洋-大气对北太平洋动力强迫的响应:一个耦合观点[A];“海洋动力过程与天气、气候变化”联合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徐永福;;二氧化碳在北太平洋封存的有效性[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7 曲维政;黄菲;赵进平;李春;;太阳活动与北太平洋年代际涛动[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文气象分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潮汐及海平面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计算海洋物理专业委员会、山东(暨青岛市)海洋湖沼学会2005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刘凯;祝从文;;冬季北太平洋海温主模态在1990年前后调整及其成因初探[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5 副热带气象及生态环境影响[C];2014年

9 卢Y,

本文编号:19462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9462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a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