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一次天气尺度扰动过程对东海北部大气边界层垂直结构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6-11 17:55

  本文选题:GPS探空 + 海洋大气边界层 ; 参考:《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4期


【摘要】:利用2013年6月船载GPS探空、云高仪资料,结合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卫星资料,分析一次天气尺度扰动(锋面过境)过程对东海北部海洋大气边界层(MABL)垂直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受梅雨锋影响,航测区域上空在整个过程中都有低云覆盖,MABL没有呈现日变化特征;当MABL为稳定边界层时,锋面与站位距离越近,站位上空增强的上升运动导致MABL高度越高。梅雨锋过境前后云层之上都覆盖有较为稳定的逆温层,受锋面抬升作用,云底高度和云顶逆温层高度在锋面过境后高度变高;锋面过境导致航测区域上空700hPa以下大气的上升运动增强,水汽上升到更高位置,云底从MBAL中脱离。锋面过境后,3 000m以下整层大气相对湿度较大,大气层结退耦的产生导致云分层形成高度不同的多层云。
[Abstract]:The influence of a synoptic scale disturbance (frontal transit) process on the vertical structure of MABLs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East China Sea is analyzed by using the shipborne GPS sounding and the cloud-altimeter data in June 2013, combined with ERA-Interim reanalysis data and satellite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eiyu front, there is no diurnal variation of MABL over the aerial survey area during the whole process, and when MABL is a stable boundary layer,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front and the station is closer. Increased upward movement over the station results in a higher MABL height. Before and after the Meiyu front transit, there is a relatively stable inversion layer on the top of the cloud, and the height of the cloud bottom and the inversion layer of the top of the cloud become higher after the front crossing by the action of the front uplift. The frontal transit results in the rising motion of the atmosphere below 700 HPA over the aerial survey area, the rise of water vapor to a higher position, and the departure of the cloud bottom from MBAL. After the frontal transit, the relative humidity of the whole layer below 3000 m is larger, and the formation of stratification and decoupling of the atmosphere leads to the formation of multi-layer clouds with different height.
【作者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校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与气候重点实验室;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50006)资助~~
【分类号】:P7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俊杰,徐玉貌,倪允琪;农林复合带一维非静力大气边界层模式及其模拟分析[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2 程雪玲,胡非;大气边界层剪切湍流统计特性的风洞实验及其层次相似律[J];大气科学;2005年04期

3 刘焕彬,王栋成,郑全岭;沂蒙南部山区冬季大气边界层风、温场结构特征研究[J];气象科学;2005年03期

4 张鑫;蔡旭晖;柴发合;;北京市秋季大气边界层结构与特征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5 宋星灼;张宏升;刘新建;范邵华;刘辉志;胡非;李诗明;周明煜;卞林根;徐祥德;;青藏高原中部地区不稳定大气边界层高度的确定与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6 孙方林;马耀明;马伟强;李茂善;;珠峰地区大气边界层结构的一次观测研究[J];高原气象;2006年06期

7 安兴琴;吕世华;;兰州市冬季大气边界层结构特征的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J];气象科学;2007年04期

8 胡新艳;张娜;刘智深;;经验模式分解方法在大气边界层高度提取中的应用[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S1期

9 曲艳秀;刘运武;张志国;;七台河市冬季大气边界层特征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年01期

10 张娜;郭龙;刘雅娟;;经验模式分解方法在大气边界层高度提取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丽人;张美根;李鲲;;大气边界层基本气象要素数值模拟的工程化应用[A];第七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2 刘树华;李洁;文平辉;;城市及乡村大气边界层结构的数值模拟[A];城市气象服务科学讨论会学术论文集[C];2001年

3 谢庄;李伟;吴蕾;邵明轩;刘凤辉;于永涛;;北京八月边界层特征初探[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4 张礼春;朱彬;牛生杰;李子华;;南京市冬季市区和郊区晴天大气边界层结构对比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人工影响天气与大气物理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5 李天然;罗森波;林良根;吴乃庚;邝建新;;广州城市大气边界层的气象特征[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6 朱凌云;张美根;马舒坡;李鹏;邹捍;李爱国;;珠峰绒布河谷地区大气边界层结构的数值模拟[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大气物理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7 吴蒙;吴兑;范绍佳;;珠江口东部冬季大气边界层结构对空气质量影响的观测研究[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六章)[C];2014年

8 刘树华;乐旭;;应用土壤—植被—大气模式研究陆面过程与大气边界层的相互作用及区域气候效应[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大气气溶胶及其对气候环境的影响”分会论文集[C];2003年

9 王桂玲;蒋维楣;魏鸣;;城乡大气边界层结构特征的模拟研究[A];全国中尺度气象学术研讨会摘要文集[C];2008年

10 江玉华;江文华;韩余;;重庆雾霾天气大气边界层特征[A];S18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通讯员 伍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研讨大气边界层研究战略[N];中国气象报;2011年

2 通讯员 马跃t ;南京开展大气边界层观测[N];中国气象报;2010年

3 记者 潘继鹏 通讯员 李进忠;乌鲁木齐市局建成大气边界层气象观测系统[N];中国气象报;2013年

4 采访人 本报记者 倪永强;影响天气气候的重要角色[N];中国气象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董永春;世界最高塔的气象秘密[N];中国气象报;2010年

6 记者 李冬梅 通讯员 廖志鸿;三大气象项目将在年内建设完成[N];中国气象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董永春 通讯员 陈朝阳 林艳兰;四点连线铺成面 特种观测待“花”落[N];中国气象报;2010年

8 贾天清;广东启动“捕风”计划[N];中国气象报;2003年

9 姜永育 李萍;青藏高原里外考察科学试验启动[N];中国气象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马敏劲;中国西北地区极端大气边界层高度及其对化学追踪物质传输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2 李响;海上大气边界层模式的物理过程及其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3 李惠君;大气边界层特性的风洞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4 牛红亚;区域大气边界层内气溶胶粒子的单颗粒法解析[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富燕;大气边界层高度的地基遥感探测和数值模拟[D];南京大学;2015年

2 王琦;海洋大气边界层中卤素化学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3 孙海燕;贵阳市大气边界层风温特性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4 乔娟;西北干旱区大气边界层时空变化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9年

5 刘明星;戈壁下垫面夏冬两季大气边界层结构及演变特征的对比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6 刘文;成都经济圈(城市群)大气边界层模拟[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张宾;城市化发展对兰州市大气边界层特征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8 程刚;北极地区大气边界层特征观测资料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9 王静;青岛市大气边界层气候特征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冀哲;大气边界层风场的风洞模拟[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0061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0061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4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