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黄海有色可溶有机物日变化分析
本文选题:南黄海 + 有色可溶有机物(CDOM) ; 参考:《高技术通讯》2017年06期
【摘要】:用高时间分辨率的韩国静止海洋水色仪(GOCI)影像,分析了2015年10月2日及2016年9月22日南黄海有色可溶有机物(CDOM)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南黄海近岸CDOM浓度高于中央海域,江苏沿岸含量最高;近岸水体以陆源输入为主,远岸水体以微生物现场生产为主。结合叶绿素(chl-a)浓度采样数据分析发现,CDOM日变化时间、空间特征与chl-a日变化一致,回归分析的R2高于0.88,验证了二者时空变化的正相关关系。在深水区,CDOM随悬浮物浓度增加而增加,且线性趋势明显。与提取的潮汐、潮流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潮流是近岸水体(山东半岛南岸与江苏沿岸)表层CDOM变化的主要动力因素。
[Abstract]: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South Huang Hai color soluble organic matter (Huang Hai) on October 2, 2015 and September 22, 2016 we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Korea still Ocean Color Spectrometer (GOCI) image with high time resolu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centration of Huang Hai in the south coast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entral sea area, and the content in Jiangsu coast was the highest, and the coastal water was dominated by land source input and the far shore water was mainly produced by microorganism in situ. It was found that the diurnal variation time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chl-a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diurnal variation of chl-a, and the R2 of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higher than 0.88, which verified the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m. In deep water area, CDOM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suspended matter concentration, and the linear trend is obvious. Comparing with the collected tidal and tidal current data, it is found that the tidal current is the main dynamic factor for the change of CDOM in the surface layer of the inshore water body (the southern coast of Shandong Peninsula and the coast of Jiangsu Province).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地理信息科学系;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71391)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A0600102)资助项目
【分类号】:P7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洪涛,陈淑珠,张经,刘素美,吴强明;南黄海海水中各种形态磷的分布变化特征[J];海洋环境科学;2002年01期
2 胡基福;我国南黄海沿岸雾区的客观划分[J];海洋湖沼通报;1979年02期
3 王佳,冯明,袁业立;冬季南黄海热输送的初步探讨[J];海洋与湖沼;1989年03期
4 赵一阳,李凤业,秦朝阳,陈毓蔚;试论南黄海中部泥的物源及成因[J];地球化学;1991年02期
5 赵一阳,李凤业,陈毓蔚,D.J.DeMaster,C.A.Nittrouer,J.D.Milliman;论沉积强度——以南黄海为例[J];海洋科学;1991年04期
6 李凡,于建军,姜秀珩,杜全胜,宋怀龙;南黄海埋藏古河系研究[J];海洋与湖沼;1991年06期
7 韦钦胜;魏修华;战闰;刘璐;臧家业;;夏季南黄海西部溶解氧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海洋环境科学;2010年06期
8 李凡,姜秀珩,宋怀龙;晚更新世以来黄河、长江入海泥沙对南黄海沉积作用的影响[J];海洋科学集刊;1993年00期
9 乐肯堂,王岳;冬季南黄海热盐通量的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4年06期
10 魏建伟;石学法;辛春英;张海平;;南黄海黏上矿物分布特征及其指示意义[J];科学通报;2001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刘鸿;岳保静;栾锡武;;南黄海重磁场特征及断裂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八专题论文集[C];2013年
2 韦钦胜;王保栋;于志刚;;南黄海溶解氧分布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喻普之;王谦身;郝天珧;;南黄海几个构造问题的讨论[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4 孙霞;王保栋;韦钦胜;谢琳萍;;南黄海水体无机氮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姚永坚;夏斌;冯志强;姜玉坤;;南黄海古生界以来构造演化[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王昆山;石学法;;南黄海轻矿物分布及组合分区[A];中国科学院海洋科学青年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海洋湖沼科学青年学者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1年
7 魏建伟;石学法;;南黄海表层沉积物热释光特征及其指示意义[A];中国科学院海洋科学青年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海洋湖沼科学青年学者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1年
8 殷勇;张宁;;南黄海辐射沙脊群西洋潮道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沉积环境[A];第十一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冯卫兵;彭向丽;张少兰;;南黄海近岸海域风浪统计分析[A];第十四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记者 田雪莲 滕艳;南黄海经历了6个构造演化阶段[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2 记者 金小平;油气地质专家“会诊”南黄海[N];中国矿业报;2006年
3 记者 金小平;南黄海前第三系地质研究获好评[N];中国矿业报;2006年
4 记者 金小平;南黄海油气寻找又添新依据[N];中国矿业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田雪莲 李伟锋;纵横四海[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贺志鹏;南黄海重金属的演变特征及控制因素[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2 刘学海;南黄海及养殖功能海域生态动力学模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3 王红霞;南黄海晚更新世以来环境演变的矿物—地球化学记录[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4 邓伟;南黄海、东海表层沉积物中脂肪烃与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及来源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5 卢健;南黄海西部晚更新世末期以来沉积特征及其物源环境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6 王琳淼;南黄海中部泥质区全新世以来古环境沉积记录及其对东亚季风的响应[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7 梅西;南黄海DLC70-3孔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记录与环境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雪景;南黄海海岸带和内陆架地质碳汇能力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2 陈筱林;南黄海泥质区西北缘B01孔沉积地球化学记录及源—汇效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3 张苑伦;夏季西南黄海环流三维结构及其影响机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6年
4 张响;南黄海辐射沙脊群北部碳氮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5 谢琳萍;南黄海有机碳的分布、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6 江春波;南黄海春季CO_2海—气交换通量及其与夏季的比较[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7 刘莉;南黄海和东海海水中溶解氨基酸的分布、组成及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8 张宪军;南黄海中西部全新世沉积特征及物源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9 王教凯;生物标志物指示南黄海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分布及来源的可行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10 张生银;南黄海中部海底沉积物烃类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D];吉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066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006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