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地震动特性及相关谱研究
本文选题:海底地震动 + 弹性反应谱 ; 参考:《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6年01期
【摘要】:利用日本K-NET与美国SEMS台网中海底强震记录研究了海底地震动特性。通过分析水平反应谱、竖向与水平加速度反应谱的比谱和弹塑性反应谱,比较了海底与陆地地震动的区别。发现海底竖向地震动的峰值加速度明显更低。在大于0.2s的周期段,海底水平地震动反应谱大于陆地谱值,而且海底谱具有更长的特征周期,并随震中距增长而增大。此外,海底地震动的竖向与水平加速度反应比谱与陆地地震动的差异很大,在小于1s的中短周期段海底地震动的比谱明显更小。根据不同的震级与震中距的真实地震动记录,提出了中等地震下不同震中距海底地震动比谱的简化设计方程。最后,比较了海底与陆地地震动的弹塑性反应谱,可知总体上海底与陆地的等延性强度折减系数谱差异不大。
[Abstract]:The seis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abed are studied by using the strong seabed seismic records in K-NET and the SEMS network in the United States. By analyzing the horizontal response spectrum, the ratio spectrum of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acceleration response spectrum and the elastoplastic response spectrum,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ound motion and the ground ground motion is compared. The sea floor seismic response spectrum is larger than the land spectrum, and the seabed spectrum has a longer characteristic period, and increases with the epicentral distance. In addition,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acceleration responses of the sea bottom are ver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land ground motion, and the spectrum of the subsea ground motion in the medium and short period less than 1s is significantly smaller. According to the real seismic records of different magnitudes and epicentral distances, a simplified design equation of the seismic ratio spectrum of different epicentre to the seabed under moderate earthquakes is proposed. Finally, the elastoplastic response spectrum of the sea and land ground motions is compared. It is known that the difference of the equal ductility reduction coefficient spectrum of the whole Shanghai bottom and the land is not very different.
【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大连海事大学道路与桥梁工程研究所;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1CB0136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78071、51008041)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12-0751) 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LJQ2013053)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3132015225)资助
【分类号】:P738.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辛禾;自行升沉的海底地震系统[J];石油机械;2004年04期
2 ;海底地震 损失有多大[J];世界知识;2007年02期
3 赵叶;近百年海底大地震[J];航海;2005年02期
4 李风杰;;海底地震观测系统的发展概况[J];国际地震动态;1981年09期
5 陈槞;;第一个海底地震台建成[J];国际地震动态;1984年01期
6 卢再华;张志宏;顾建农;;舰船海底地震波形成机理的理论分析[J];应用力学学报;2007年01期
7 张庆阳;;日本建成海底地震监视系统[J];国际地震动态;1980年05期
8 索洛维约夫;靳君达;;不平静的海底生活[J];国际地震动态;1991年12期
9 卢再华;张志宏;顾建农;;水压场引起海底地震波的特征[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10 Kiyoshi Suyehiro,Toshihiko Kanazawa,Masanao Shinohara,Eiichiro Araki,耿建华;海底地震学[J];地球科学进展;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邵安民;张玉云;赵风文;;海底地震数据记录器[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四卷(油气资源)[C];2003年
2 赵曦;王本龙;刘桦;;海底地震形式对水面波动特征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环境与工业流体力学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赵根模;刁桂苓;杨港生;;黄海X型地震带与海底地震的初步研究——地震集群分析方法[A];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4 朱镜清;李金成;;海水对海底地震动的影响问题[A];中国地震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2年
5 陈玺;李丽青;邢涛;;利用坐标扫描方法求取OBS的精确位置[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八专题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川;揭示海底奥秘的地方[N];中国海洋报;2013年
2 刘春玲;长在海底的“眼睛”[N];科技日报;2008年
3 首席记者 任荃;迷你实验室“蹲点”东海海底[N];文汇报;2009年
4 吴振利 丁巍伟;海洋二所完成南海中北部海底地震调查[N];中国海洋报;2006年
5 彭科峰;我科学家发现俯冲洋壳更易产生海底地震[N];中国海洋报;2014年
6 杨洁;美国欲建"海底信息高速公路[N];中国海洋报;2002年
7 本报记者 李荔;中国欲建首个海底观测网[N];北京科技报;2011年
8 王建高;海底地震“CT机”看透百米海底构造[N];科技日报;2007年
9 记者 曾艳;海底地震未必引发海啸[N];福州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余建斌;中国完成第21航次大洋科考[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苏天峗;海底多维综合数据建模及可视化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446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044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