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沿岸海域表层海水酸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
本文选题:东海沿岸 + 海水 ; 参考:《海洋与湖沼》2017年02期
【摘要】:根据2002—2011年东海沿岸海域(4个区域,16个站位)春、夏、秋三个季节的表层海水pH、温度、盐度和叶绿素a等监测资料,对该海域pH的年际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东海沿岸海域表层海水十年间pH变化趋势存在明显的季节和区域差异,共有10个站点表层海水pH呈下降趋势,主要集中于长江口和杭州湾海域,而三门湾和椒江口海域的酸化则不明显。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显示,杭州湾海域夏季表层海水的pH与叶绿素a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其它海域两者间未显示出显著的相关性;杭州湾海域的pH与海表温度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但季节不同趋势不同,呈现出春季正相关而夏季负相关的特征;pH与盐度的关系在各海域表现得更加明显,长江口、杭州湾和三门湾三个调查海区海水的pH变化与盐度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总之,在10年的连续监测内东海沿岸海域存在一定程度的酸化趋势,其影响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Abstract]:Based on the monitoring data of pH, temperature, salinity and chlorophyll a in the coastal waters of the East China Sea (4 regions, 16 stations) in spring, summer and autumn from 2002 to 2011, the interannual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of pH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we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obvious seasonal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pH variation of the surface seawater in the coastal waters of the East China Sea during the past decade, and the pH values of the surface seawater in 10 stations show a downward trend,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and Hangzhou Bay. The acidification of Sanmen Bay and Jiaojiang Estuary is not obvious.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very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H and chlorophyll a concentration in the surface seawater of Hangzhou Bay in summer,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m in other sea areas. There is also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pH a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in Hangzhou Bay, but different seasonal trends show a positive correlation in spring and negative correlation in summ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 and salinity is more obvious in each sea area, the Changjiang Estuary.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H and salinity in Hangzhou Bay and Sanmen Bay. In a word, there is a trend of acidification in the coastal waters of the East China Sea after 10 years of continuous monitoring, and the mechanism of its influence needs to be further studied.
【作者单位】: 浙江海洋大学海洋微生物分子生态与应用实验室;浙江省舟山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270160号,J1310037号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LY12C03003号 浙江省大学生新苗人才计划项目,2014R411019号
【分类号】:P7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国琳;厦门近岸表层海水中铜、铅和锌的存在形态[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4期
2 杜乐乐;马捷;王俊雄;;水上和水下提取次表层海水冷量的对比和分析[J];节能技术;2007年05期
3 杜乐乐;马捷;王俊雄;;一种提取次表层海水冷量的新型换热方案[J];太阳能学报;2008年09期
4 张际标;刘加飞;李雪英;陈春亮;卢仕严;孙省利;;大亚湾坝光海域表层海水和沉积物中酸可挥发性硫化物含量的分布和污染评价[J];应用海洋学学报;2013年02期
5 杜碧兰,张建华,袁小军;东海及其外缘海域表层海水温度的谱分析[J];海洋预报服务;1984年01期
6 杜碧兰,袁小军;东海及外缘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场的分析与预报[J];海洋预报;1986年01期
7 许志峰,王明亮,郭凤飞;巴士海峡和菲律宾海沟两侧表层海水中δ~(14)C[J];台湾海峡;1993年02期
8 张龙军,王彬宇,张经;东海冬、夏两季表层海水的二氧化碳分压[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S1期
9 郭启梅;;表层海水古温度重建方法之比较[J];古生物学报;2013年03期
10 李俊,郑佩如,杨逸萍,胡明辉;0010号台风“碧利斯”对厦门港湾表层海水中溶解无机砷含量的影响[J];台湾海峡;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吴永华;翦知nc;石学法;程振波;李小艳;石丰登;鞠小华;;菲律宾海北部19 ka BP以来表层及次表层海水古温度变化[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张先勇;杨宝;刁晓平;周海龙;曹佳;;海口湾表层海水中多环芳烃(PAHs)的时空分布特征[A];十一五农业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第四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杨宝;刁晓平;周海龙;张先勇;曹佳;谢嘉;杜俊俏;;海口湾表层海水中多环芳烃(PAHs)的时空分布特征[A];农业环境与生态安全——第五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4 吴水平;王新红;洪华生;;福建近岸表层海水中LAS和PCB的污染[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7暨第二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地球曾变暖过,北极是“热带”[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时迪;中国东部陆架海区海水中碳水化合物的时空变化特征[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张艳萍;中国近海溶解碳水化合物的浓度分布与影响因素[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子成;北冰洋太平洋扇区海水DMS和DMSP分布及生物周转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5年
2 李江萍;中国东部陆架海域二甲基亚砜的分布、来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3 王敬;中国东部陆架海一氧化碳的分布、通量和微生物消耗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4 吴冠伟;黄海、东海溶解碳水化合物的分布特征[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5 魏西会;天然水体中过氧化氢的测定方法及其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行为[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6 尹士序;中国东海与黄海中挥发性卤代烃的分析与分布[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7 王毅梦;黄、渤海溶解碳水化合物的浓度分布与影响因素[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8 宋美芹;黄海春、夏季节表层海水pCO_2控制机制的演变[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9 王敏;中国东部海域中二甲亚砜的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10 徐冠球;东海一氧化碳的分布、通量、微生物消耗以及光生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0534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053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