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典型海洋环境中六溴环十二烷的分布状况和微生物降解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22 18:44

  本文选题:HBCD + 生物富集 ; 参考:《大连工业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摘要】:六溴环十二烷(hexabromocyclododecane, HBCDs)具有持久性,生物富集性与放大、长距离迁移性以及高毒性,是广泛应用的一类溴阻燃剂。1998年人类第一次在鱼和沉积物中检测到了HBCDs,随后陆续在各种环境介质中都检测到了HBCDs。中国对于HBCDs研究相对较晚,海洋是HBCDs污染重要的汇,其污染状况倍受关注。而北黄海近岸因其较为严重的石油烃类、工业等污染成为中国有机物污染相对较严重区域之一,因此该海洋区域成为了被关注的热点区域,而对于北黄海近岸海洋环境中HBCDs污染状况还鲜有报道。为此本文采用HPLC-MS/MS研究了黄海近岸典型区域中水体、沉积物、生物体样品中HBCDs分布状况,并分析了北黄海近岸生物体中HBCDs富集状况。因海洋沉积物是各种介质中HBCDs最为重要归宿之一,本文还利用北黄海近岸沉积物中微生物对HBCDs进行降解,研究其降解规律,并从海洋沉积物中筛选得到5株能够以HBCDs为唯一碳源的降解菌株,研究其降解效果,主要获得的结果如下:结果表明水体中HBCDs含量为0.1~2.2 ng·L-1,平均含量为0.6 ng·L-1;沉积物中HBCDs含量为0.6~24.8 ng·g-1,平均含量为6.4 ng·g-1;生物体中HBCDs含量为0.9~67.1ng·g-1,平均含量为11.9 ng·g-1。三种介质中都是以γ-HBCD为主,说明黄海北部近岸HBCDs主要来源是工业用HBCDs。富集系数研究结果表明,黄海北部近岸海域生物体中HBCDs生物富集性较强,有一定的潜在环境风险。海洋沉积物中好氧微生物对HBCDs降解结果表明,其降解半衰期为38至61天;在120天中HBCDs共降解了72%;从HBCDs降解图谱可以明显看出HBCDs在不断减少。另外,从北黄海近岸沉积物样品中富集、分离得到了5株能够以HBCDs为唯一碳源的HBCDs降解菌株,分别命名为CTF711-A、 CTF711-C、 CTF711-D、CTF711-E、 CTF711-X1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序列分析,将其依次鉴别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红球菌属(Rhodococcus)、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微杆菌(Microbacterium)和盐单胞菌属(Halomonas),同时以HBCDs为唯一碳源将五株菌分别培养与混合培养的结果表明其混合菌株降解率最高,表明混合菌株对HBCDs的降解效果较好。
[Abstract]:Hexabromocyclododecane (HBCDs) is persistent, bioenriched and amplified, long-range transportable and highly toxic. HBCDs were detected in fish and sediment for the first time in 1998, and then HBCDswere detected in various environmental media. The research on HBCDs in China is relatively late, the ocean is an important sink of HBCDs pollution, and its pollution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The North Huang Hai coastal area has become one of the relatively serious organic pollution areas in China because of its relatively serious petroleum hydrocarbons and industrial pollution, so the marine area has become a hot area of concern. However, there are few reports on the pollution of HBCDs in the offshore marine environment of North Huang Hai. In this paper, HPLC-MS / MS was used to study the distribution of HBCDs in water, sediment and organism samples in typical Huang Hai inshore area, and the enrichment of HBCDs in North Huang Hai inshore organisms was analyzed. As marine sediments ar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destinations of HBCDs in various media, the biodegradation of HBCDs is also studied by using microbes from North Huang Hai inshore sediments. Five biodegradable strains with HBCDs as the sole carbon source were obtained from marine sediments. The main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the content of HBCDs in water was 0.1 ~ (2) ng / L ~ (-1) and the average content was 0.6 ng / L ~ (-1). The content of HBCDs in sediments was 0.640. 8 ng / g ~ (-1), with an average content of 6. 4 ng / g ~ (-1), and that in organisms was 11. 9 ng / g ~ (-1), with an average content of 11. 9 ng / g ~ (-1). 纬 -HBCD is the main medium in the three media, indicating that the main source of Huang Hai near shore HBCDs is industrial HBCDs. The results of enrichment coefficient study show that HBCDs are highly bioenriched and have a certain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risk in the northern coastal area of Huang Hai. The degradation of HBCDs by aerobic microbes in marine sediments showed that the degradation half-life was 38 to 61 days and the degradation of HBCDs was 722 in 120 days. The degradation patterns of HBCDs showed that HBCDs were decreasing. In addition, five HBCDs biodegradable strain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samples of North Huang Hai inshore sediments and were named CTF711-A, CTF711-C, CTF711-DCTF711-E11, CTF711-X1 by 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tests, and 16s rDNA sequence analysis,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identified as CTF711-A, CTF711-C, CTF711-DCTF711-E11, CTF711-X1 by 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tests, and 16s rDNA sequence analysis. They were identified as Pseudomonas, Rhodococcus, (Acinetobacter), microbacterium and Halomonas in turn. The results of culture and mixed culture with HBCDs as the sole carbon source showed that the degradation rate of the mixed strains was the highes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gradation of HBCDs by mixed strains was better.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X55;X1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培军,许华夏,张春桂,宋玉芳,任丽萍;污染土壤中苯并(a)芘的微生物降解[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1年05期

2 仪美芹,王开运,姜兴印,王怀训;微生物降解农药的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3 孙福来;微生物降解土壤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2年05期

4 崔明超,李丽,陈繁忠;喹啉及其衍生物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J];上海环境科学;2003年01期

5 杨小红,李俊,葛诚,沈德龙;微生物降解农药的研究新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03年06期

6 李力;于波;许平;;双液相系统中疏水化合物的微生物降解[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5年S1期

7 路争;钟卫鸿;陈建孟;陈效;楼坚;;甲基叔丁基醚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06年01期

8 董文;;秸秆的微生物降解研究现状[J];科技信息;2007年05期

9 彭银仙;吴春笃;储金宇;;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10 张逸飞;何卿;焦涛;程城;王贯中;;微生物降解苯胺的研究进展[J];污染防治技术;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祥为;唐芳;花日茂;汤锋;李学德;操海群;;农药微生物降解研究现状[A];食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安徽食品安全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徐昶儒;邹翔;汲晨锋;季宇彬;;2,6-二硝基甲苯微生物降解及毒性研究[A];转化医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李岩;蒋继志;马平;刘翠芳;;微生物降解农药研究的新进展[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植物病理学报创刊50周年纪念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李岩;蒋继志;马平;刘翠芳;;微生物降解农药研究的新进展[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植物病理学报创刊50周年纪念会论文集[C];2005年

5 周叶锋;廖晓兰;;环境中农药的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A];第二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乔润香;彭星星;钟国华;胡美英;;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微生物降解研究现状与方向[A];植物保护与现代农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徐文迪;牛明芬;;有机磷农药微生物降解技术研究进展[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A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8 杨秀山;赵军;钱城;董雪;;微生物降解生物质气化洗焦废水和焦油的初步研究[A];中国太阳能学会生物质能专业委员会论文集[C];2001年

9 张云;张海涛;;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A];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2年专刊(一)[C];2013年

10 田贞乐;朱丽华;唐和清;;石油烃类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过程的简易评价方法[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应用化学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吴文;吴江利用微生物降解农残效果好[N];农民日报;2009年

2 王树声 黄佩杰;农残微生物降解技术——绿色的保证[N];农资导报;2004年

3 南京日报记者 秦宵喊;南农大“微生物降解农药”效益惊人[N];南京日报;2005年

4 记者 沈雪梅;探寻微生物降解污水途径[N];南通日报;2010年

5 ;微生物降解污水新技术通过鉴定[N];今日信息报;2004年

6 国家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 秦虹邋何成磊;污水治理需要微生物降解技术[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7 胡宇;高效农残降解菌剂问世[N];农资导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于波;孤对电子杂环类环境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2 陆泗进;土壤柴油污染物微生物降解强化技术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阮爱东;尼古丁的土壤微生物生态毒理和微生物降解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王楠希;微生物降解除草剂苯磺隆的相关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5 康占海;甲嘧磺隆的微生物降解作用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6 刘怡辰;烷烃的微生物降解及其羟化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7 崔明超;喹啉及其甲基化衍生物的微生物降解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8 张颖;微生物降解聚乙烯醇的条件及降解过程机制研究[D];江南大学;2006年

9 蒋丽娟;两种渔药在沉积物中的微生物降解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谦;产表面活性剂菌促进多氯联苯微生物降解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沈娥;Cupriavidus sp.SHE的筛选及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3 吴限;典型海洋环境中六溴环十二烷的分布状况和微生物降解规律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4年

4 赵以轩;微生物降解室内气态化学污染物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5 莫德格;邻苯二甲酸酯在包气带中的运移和微生物降解[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杨力力;环境因素对微囊藻毒素厌氧微生物降解的影响[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7 王艳;药渣中残留泰乐菌素的微生物降解途径及其降解产物研究[D];宁夏大学;2013年

8 张莉;氯代有机化合物在天然沉积物中的微生物降解[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9 田贞乐;微生物降解柴油过程的评价方法及菌群间协同作用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10 唐晨光;营养盐对微生物降解海水中石油污染物的影响及条件优化[D];青岛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538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0538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b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