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口赤潮爆发过程中水体及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营养盐与叶绿素的变化特征
本文选题:赤潮 + 营养盐扩散通量 ; 参考:《海洋通报》2016年04期
【摘要】:为探讨夜光藻赤潮爆发时期,珠江口沉积物营养盐的分布与释放特征及其对水体和沉积物中叶绿素Chl-a、脱镁叶绿酸Pha-a分布的影响,于2015年1月对珠江口进行了采样分析。研究发现,在赤潮爆发期间水体中的NO3-N、NH4-N含量较高,占DIN的比例分别为59%、32.8%。表层水体中营养盐含量均高于底层,这是因为表层水体主要受陆源污染,营养物质含量较高,而在底层水体中,由于赤潮中后期浮游生物沉降到底层,消耗了底层的营养物质,使其浓度低于表层。PO4-P和Si O3-Si的分布特点与前者相似,其平均值分别为0.019 mg/L、0.74 mg/L。与此同时,沉积物间隙水中的营养物质不断向水体中释放,促进了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从而为夜光藻赤潮的爆发提供丰富饵料。此外,浮游植物的生长与沉积物/水界面之间的NH4-N、Si O3-Si扩散通量呈现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此时沉积物起到了污染源的作用。沉积物中叶绿素Chl-a和脱镁叶绿酸Pha-a的含量均较高,尤其在赤潮污染严重海域含量分别高达1.16和3.2μg/g,并且Pha-a的含量与水柱总Chl-a呈现极显著相关(P0.01),这是因为赤潮期间衰老或死亡的浮游植物及夜光藻沉降到表层沉积物所致。因此,赤潮的爆发可显著提升底栖生产力水平。
[Abstract]: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on and release characteristics of nutrients in sediments of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during the outbreak of the red tide of noctiluca and their effect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chlorophyll Chl-a and Pha-a in water and sediment, a sampling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in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in January 2015. It was found that the content of no _ 3-NN NH _ 4-N in the water during the red tide outbreak was high and the proportion of din was 593.832. 8% respectively. The nutrient content in the surface water i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bottom, which is because the surface water is mainly polluted by land sources, and the nutrient content is high. In the bottom water, the plankton subsidence to the bottom layer in the middle and late stages of the red tide consumes the nutrients of the bottom layer.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O4-P and SiO3-Si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former, and the average values are 0.019 mg / L ~ 0.74 mg 路L ~ (-1), respectively. At the same time, nutrients from sediment interstitial water are released into the water, which promotes the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of phytoplankton in the water, thus providing a rich diet for the outbreak of noctiluca red tide. In addition,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phytoplankton growth and NH _ 4-N _ N _ 2O _ 3-Si diffusion flux at the sediment / water interface (P0.01), where the sediment acted as a source of pollution. The contents of chlorophyll Chl-a and Pha-a were higher in sediments. Especially in the seriously polluted areas of red tide, the content of Pha-a was as high as 1.16 渭 g / g and 3.2 渭 g / g, respectively, and the content of Pha-a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total Chl-a of water column (P0.01), which was caused by the sedimentation of phytoplankton and noctiluca into the surface sediments during the red tide. Therefore, the outbreak of red tide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level of benthic productivity.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403008)
【分类号】:X5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毕远溥,李润寅,宋辛,林军,王建芳;赤潮及其防治途径[J];水产科学;2001年03期
2 李桂娇,尹华,彭辉;赤潮研究现状与动向[J];重庆环境科学;2001年03期
3 周名江,朱明远,张经;中国赤潮的发生趋势和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2001年02期
4 许卫忆,朱德弟,卜献卫,陈耕心;赤潮发生和蔓延的动力机制数值模拟[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2年05期
5 白希尧,白敏冬,周晓见;羟基药剂治理赤潮研究[J];自然杂志;2002年01期
6 全先庆,曹善东;赤潮的危害、成因及防治[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7 张建辉,夏新,刘雪芹,王明翠;赤潮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环境监测;2002年02期
8 张冬鹏,杨二俐,黄毅华;近年来深圳海域的赤潮及发展趋势[J];中国环境监测;2002年05期
9 苟钊训,任春艳;赤潮的成因及其预报初探[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10 曾江宁,曾淦宁,黄韦艮,郑平,周青松,陈全震,高爱根;赤潮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东海海洋;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陆斗定;王春生;黄韦艮;;赤潮的预警与管理[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2 赵冬至;文世勇;;中国赤潮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张冬鹏;武宝干;;几种赤潮藻对温度、氮、磷的响应及藻间相互作用的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4 许卫忆;朱德弟;卜献卫;;赤潮发生的关键物理过程[A];第一届中国赤潮研究与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5 胡章喜;徐宁;段舜山;;尿素对中国近海3种典型赤潮藻生长的影响[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姜晓东;Darcy J.Lonsdale;;海洋桡足类与赤潮藻的军备竞赛[A];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孙向卫;;珠江口沉积铁-磷的富集对赤潮频发的潜在作用[A];重庆市化学化工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许佳;王洪礼;;赤潮藻类模型的非线性随机稳定性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9 王洪礼;葛根;许佳;;简单赤潮藻类摄食模型的随机动力学研究[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冯剑丰;王洪礼;李胜朋;;赤潮形成的非线性生态动力学机制研究[A];中国海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陈江;赤潮 赤潮 赤潮……[N];广西日报;2004年
2 朱明远;赤潮:来自海洋的灾害[N];科技日报;2001年
3 ;改性白泥有效治理赤潮[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4 王量迪邋陆素忠 涂金珠;宁波海域拉响今年赤潮警报[N];宁波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马云;赤潮 海上的“红色幽灵”[N];中国海洋报;2013年
6 杨帆;深圳赤潮渐频繁 海洋保护不容缓[N];中国水运报;2003年
7 周英峰 廖文静;赤潮又现 警钟敲响[N];经济日报;2001年
8 记者 叶国际 张建松;东海海域发生大面积赤潮[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9 记者 张建松 叶国标;赤潮危机[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10 向杰;赤潮研究:海陆“双管齐下”[N];科技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佳宁;东海大规模赤潮危害的现场及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5年
2 刘艳;多胺在东海赤潮演替过程中的变化及其对赤潮藻耐营养盐限制能力的调节作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6年
3 文世勇;基于营养盐的赤潮灾害风险评估技术与应用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4 孙晓霞;粘土矿物及无机絮凝剂对有害赤潮的治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1年
5 黄东卫;渤海赤潮生态系统的非线性随机动力学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6 冯剑丰;浮游生态系统非线性动力学与赤潮的预测预警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7 杨珏;浮游植物时空发展的非线性特点与赤潮的关系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8 王海霞;中国近海赤潮/绿潮多发海域稳定同位素组成分析[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9 雷惠;基于固有光学量的东海赤潮遥感提取算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吴萍;新型表面活性剂改性粘土治理赤潮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素清;分析浙江海区赤潮过程中的气象因子[D];浙江大学;2005年
2 叶琳;赤潮生态数学模型的研究及其在渤海的应用[D];天津大学;2007年
3 江艳;无菌赤潮异弯藻的分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5年
4 谢中华;赤潮发生的频率分析和预报[D];天津大学;2004年
5 孟凡鹏;基于荧光检测的·OH致死有害赤潮藻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6 李晓琳;赤潮生消过程中赤潮藻类稳定同位素组成变化[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7 黄s,
本文编号:21097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109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