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基于灰色模型的天津社会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关联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8-08-13 19:56
【摘要】:随着天津经济的迅速发展,海洋开发力度增大,给近岸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压力。弄清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联,对于寻求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和耦合度分析方法,定量揭示了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的关联程度,从时序角度分析了2006-2013年经济与环境耦合关系的演变规律,同时对2014-2018年天津经济和海洋环境耦合关系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经济规模中,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与环境关联度较大;海洋产业活动中,海水养殖产量同未达清洁海域面积、活性磷酸盐浓度和无机氮浓度关联度较大,原油产量显著关联于石油类浓度,而海洋化工产品产量则与化学需氧量呈现强相关;22006-2013年天津社会经济与海洋环境的耦合度整体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但耦合关系始终处在磨合阶段;32014-2016年天津社会经济与海洋环境的耦合度出现缓慢上升,而2016-2018年耦合关系变化较小甚至有出现下降的趋势,未来还必须继续加大海洋环境保护力度,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ianjin's economy and the increase of ocean exploitation, great pressure has been brought to the coastal marine eco-environment.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for seeking the harmony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marine environment is analyzed. The evolution law of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from 2006 to 2013 is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ime series. The change trend of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y and marine environment in Tianjin from 2014 to 2018 is also predic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In marine industrial activities, seawater aquaculture production is highly correlated with less than clean sea area, active phosphate concentration and inorganic nitrogen concentration, crude oil production i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petroleum concentration, while marine chemical product production is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chemical oxygen demand; 22006-2013 Tianjin socio-economic and marine environment coupling degree as a whole The coupling degree between social economy and marine environment in Tianjin increased slowly from 32014 to 2016, but the coupling degree between social economy and marine environment changed little or even decreased from 2016 to 2018. In the future, we must continue to strengthen marin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promote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Adjust the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
【基金】: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重大项目(AOCZDA201205-1)
【分类号】:P74;F1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宗金;;海洋环境意识研究纲要[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章克第;香港的海洋环境与保护[J];厦门科技;1998年05期

3 易白;;改善海洋环境的5种新技术[J];大自然探索;2012年09期

4 刘清茂;保护海洋环境是每个船员的社会责任[J];交通科技;2002年02期

5 ;海湾军事活动破坏海洋环境[J];海洋世界;2007年05期

6 姚丽芳;;科学认识与合理利用海洋环境[J];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7 王娟;佘宗莲;刘洪军;刘梦侠;;浅析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保护[J];齐鲁渔业;2010年03期

8 史兆光;;海洋环境与资源保护的伦理视域[J];社会科学辑刊;2012年02期

9 吴学安;;海洋成了“排污场” 谁在透支海洋环境?[J];防灾博览;2013年05期

10 余兴光,吴志瑞;“厦门港海洋环境综合调查”取得重要成果[J];海洋通报;198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敏;;海洋环境文化建设初探[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2 赵宗金;;海洋环境意识研究纲要[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暨第二届海洋社会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率鹏;郭帅;曹竞yN;马红旗;周培;;海洋石油环境污染的处理及其防治[A];2013年中国海洋工程技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4 陆超华;王渊;冯吉南;;海洋综合管理策略[A];第六届广东海洋湖沼学会、第五届广东海洋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5 王素芬;唐丹玲;;中国南海海域的有害藻华(HAB)以及相关海洋环境的分析[A];第一届中国赤潮研究与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6 黎鑫;周爱霞;钱龙霞;王博;张韧;;南海-印度洋海域海洋环境风险评估与风险区划[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陈达伟;王潜;童峰;许肖梅;;ALOHA协议在海洋环境水声监测网中的性能仿真[A];中国声学学会2007年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7年

8 金祖权;侯保荣;卢峰;;海洋环境下混凝土硫酸盐腐蚀机理研究[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2012海洋腐蚀与生物污损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2年

9 胡学军;朱生雄;邬惠明;沙伟;;长江口东部海域赤潮发生条件分析与预报研究[A];第一届中国赤潮研究与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10 李明昌;张光玉;司琦;;渤海湾重大涉海工程对海洋动力环境“协同”累积影响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河讯;河北将实现海洋环境管理信息化[N];中国海洋报;2007年

2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程晖;过度开发威胁海洋环境[N];中国经济导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孙安然;海洋环境的“晴雨表”[N];中国海洋报;2013年

4 宗和;福建去年海洋环境总体状况较好[N];中国海洋报;2014年

5 记者 陈祖洪 通讯员 郭丽霞;保护海洋环境 建设海洋强省[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赵建东;为海洋环境信息保障提供科技支撑[N];中国海洋报;2010年

7 陈伟明;深圳海洋环境状况“东优西劣”[N];中国海洋报;2013年

8 吴学安;海洋成了“排污场”:海洋环境亟待保护[N];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

9 记者 王量迪 通讯员 刘御芳;海洋环境中期通报发布[N];宁波日报;2013年

10 记者 周寒梅;本市成立首支保护海洋环境志愿服务队[N];上海法治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海涛;海洋环境信息集成方法研究与新一代MAGIS平台软件开发[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震;海底缆线工程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齐丛飞;我国海洋环境管理制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3 于蓉;我国海洋环境教育体系探讨[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王加亮;基于云计算的海洋环境信息可视化平台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5 王玉震;卫星海洋环境信息一体化组织与综合显示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6 水玉跃;舟山航道整治工程对海洋环境的影响[D];浙江海洋学院;2012年

7 胡丽;海洋环境危机管理中的政府能力建设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8 刘加标;海洋环境信息云平台用户访问控制策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9 史静涛;海洋环境实时观测数据质量控制方法研究与软件实现[D];国家海洋技术中心;2010年

10 杨凡;航道工程疏浚物倾倒对湛江临时性海洋倾倒区海洋环境的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1820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1820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d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