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福建海坛岛君山北麓老红砂的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发布时间:2018-09-12 09:25
【摘要】:华南沿海常见的老红砂是第四纪晚期海岸带环境演变的产物,在重建区域气候和海平面变化历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福建平潭海坛岛是华南沿海老红砂分布最典型的地区之一.以海坛岛北侧冲沟侵蚀暴露的老红砂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采样进行粒度实验,从样品的频率曲线、概率累积曲线初步判别沉积物的搬运动力特征;通过对样品的粒度参数分析,并与内陆典型的沙漠砂、现代海滩砂、海岸沙丘砂、河流砂的粒度参数进行比较,综合判断确定了海坛岛君山北麓老红砂的沉积特征和沉积环境.结果表明,君山北麓海岸带老红砂以风力搬运为主,同时具有冲积、坡积的次生搬运性质,反映了海岸山麓带沉积环境的复杂性.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搬运动力的解释,既要有多个样品粒度参数的统计分析,也要和各地区古地理环境特点相结合.
[Abstract]:Laohong sand is a product of the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of the coastal zone in late Quaternary,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reconstructing the history of regional climate and sea level change. Pingtan Haitan Island in Fujian Province is one of the most typical area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old red sand along the South China coast. The Laohong sand profile exposed to gully erosion in the northern side of Haitan Island is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particle size experiments are carried out through systematic sampl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 transport power are preliminarily distinguished from the frequency curve and probability accumulation curve of the sample. By analyzing the granularity parameters of the samples and comparing them with those of typical inland desert sand, modern beach sand, coastal sand dune and river sand,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f Laohong sand in the northern foot of Junshan Mountain, Hitan Island are determ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ld red sand in the coastal zone of the northern foot of Junshan is mainly carried by wind force and has the secondary transport property of alluvium and slope which reflects the complexity of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in the coastal foothills. The interpretation of grain size characteristics and transport power of sediments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leogeographic environment in various regions as well as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granularity parameters of several samples.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湿润亚热带山地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031;41301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U1405231)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3J01153) 福建省科技厅公益类科研院所专项基金项目(2013R09)
【分类号】:P736.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黄镇国;;中国、日本晚更新世海岸古沙丘之比较[J];热带地理;1993年01期

2 曾从盛,陈居成,吴幼恭;中国东南沿海老红砂研究综述[J];台湾海峡;199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倩;胡凡根;李志忠;陈秀玲;靳建辉;张辉;;福建晋江科任剖面老红砂主元素反映的晚更新世以来气候变化[J];古地理学报;2012年05期

2 张红艳;俞鸣同;;福建平潭青峰老红砂物源示踪分析[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4年01期

3 靳建辉;李志忠;胡凡根;张辉;王贤立;夏菁;姜锋;邓涛;靳姝豫;刘秀铭;;全新世中晚期福建海岸沙丘记录的海岸环境与人类活动[J];地理学报;2015年05期

4 曾从盛,陈居成,吴幼恭;闽东南沿海老红砂沉积特征与成因分析[J];海洋通报;1999年03期

5 ;Luminescence chronology of “Old Red Sand” in Jinjiang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optical dating of sediments in South China[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8年04期

6 周厚云,郭国章,余素华;从SX97孔矿物特征看气候环境变化的河流响应[J];矿物学报;2000年03期

7 吴正,王为,谭惠忠,许峰宇;闽南粤西沿海老红砂的沉积年代[J];科学通报;2000年05期

8 ZhiWen Li;YuXiang Dong;BaoSheng Li;FengNian Wang;;Current study and prospect of the Old Red Sand along the southeast coast of China[J];Sciences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2012年06期

9 周厚云,郭国章,余素华;珠江口SX97孔7000a B.P.以来石英矿物含量反映的气候变化[J];热带海洋学报;2001年04期

10 陈居成,曾从盛,吴幼恭;闽东南沿海老红砂的分布与沉积地貌特征[J];台湾海峡;1998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正,黄山,,金志敏,胡守真;华南沿海老红砂的成因与红化作用[J];地理学报;1994年04期

2 陈承惠;蓝东兆;于永芬;张维林;;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晚第四纪地层[J];第四纪研究;1990年04期

3 张景文,李桂英,赵希涛;闽南粤东沿海晚第四纪地层与新构造运动的年代学研究[J];地震地质;1982年03期

4 王雨灼;;福建省第四纪地层的划分[J];福建地质;1990年04期

5 李建生;从东山岛一剖面讨论“老红砂”的成因[J];海洋通报;1986年04期

6 张虎男,姚庆元,赵希涛;闽南粤东沿海“老红砂”沉积成因和时代的探讨[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5年01期

7 杨怀仁,陈西庆;中国东部第四纪海面升降、海侵海退与岸线变迁[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5年04期

8 张虎男;闽南沿海“老红砂”的特征与成因[J];科学通报;1984年05期

9 金志敏,吴正,廖秉良;华南沿海“老红砂”红化作用研究[J];科学通报;1994年12期

10 陈伟光;张虎男;;再论“老红砂”的成因及其地质地理意义[J];热带地理;1986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虎男;闽南沿海“老红砂”的特征与成因[J];科学通报;1984年05期

2 宗永强;李平日;;粤东沿海“老红砂”的成因及利用改造问题[J];热带地理;1985年03期

3 李建生;从东山岛一剖面讨论“老红砂”的成因[J];海洋通报;1986年04期

4 朱孝宁,吴正,周曾权,王为;粤东沿海“老红砂”成因再探[J];热带海洋;1988年04期

5 俞鸣同;张红艳;龚正权;陈有喜;王佳椺;张熠;胡绍洁;吴惠;;福建平潭青峰老红砂中季风组分以及形成期研究[J];地理科学;2014年03期

6 刘玉冰;张腾国;李新荣;张丽静;白琰;安黎哲;王刚;;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忍耐极度干旱的保护机制:叶片脱落和茎中蔗糖累积[J];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2006年04期

7 张颖娟;郎秀平;李青丰;;长叶红砂和红砂种子萌发对光照、温度和水分的响应[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年10期

8 种培芳;李毅;苏世平;高暝;邱珍静;;红砂3个地理种群的光合特性及其影响因素[J];生态学报;2010年04期

9 石松利;周健华;舒红英;王迎春;;珍稀植物长叶红砂与近缘种红砂水分特征比较[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周海燕;谭会娟;张志山;贾晓红;张景光;樊恒文;;红砂和珍珠对极端环境的生理响应与调节机制[J];中国沙漠;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李冬环;吴正;;普陀山岛老红砂的成因与环境[A];地貌·环境·发展——2004丹霞山会议文集[C];2004年

2 马小飞;尹恒霞;燕霞;;红砂谱系地理与亚洲季风起源的关系[A];中国遗传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2009-2013)[C];2013年

3 钱增强;赵桂仿;;新疆阜康绿洲荒漠过渡带红砂种群生态遗传学研究[A];全国系统与进化植物学研讨会暨第九届系统与进化植物学青年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马剑英;陈发虎;段争虎;夏敦胜;张慧文;;荒漠植物红砂叶片元素特征与气候因子的关系[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周海燕;张志山;谭会娟;贾荣亮;;我国西北荒漠超旱生植物对极端逆境的生理响应及生态学意义[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霍朗;成都有个红砂村[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2 记者 陈兆平;世纪劳模聚红砂共建成都劳模林[N];成都日报;2005年

3 记者 严斌;红砂村白打广告倒收钱[N];成都日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严斌 杨华春 李娟;农民越来越像城里人[N];成都日报;2004年

5 郭战邋本报记者 周海波;咱村有位穿警服的“辜村长”[N];成都日报;2007年

6 王自然邋胡雪 汪丽舒 钟钟明;着警服的“辜村长”[N];人民公安报·交通安全周刊;2007年

7 彭玉华邋本报记者 严斌;红砂有了居委会 锦江从此无村落[N];成都日报;2008年

8 记者 李耀华;徐一平督查推进市区道路整修工程[N];连云港日报;2010年

9 张涛邋仝金玉;焦作部门联动打击非法采矿[N];中国矿业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严斌;城乡融合:让农民享受城市文明[N];成都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徐当会;红砂和柠条脱水复水过程中的生理生态特性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2 白娟;荒漠植物红砂在干旱胁迫下的光呼吸作用和抗氧化代谢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3 王酉石;荒漠植物红砂在干旱胁迫和盐胁迫下的渗透调节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4 刘玉冰;荒漠复苏植物红砂抗旱机理的生理生态学特性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5 刘秉儒;红砂植被恢复期间群落结构、土壤微生物和养分特性动态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6 徐莉;新疆阜康地区重要荒漠植物自然种群生态遗传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琰;红砂的解剖结构及生理生态特征对干旱环境的响应[D];甘肃农业大学;2005年

2 苏愿;沙漠超旱生植物红砂的遗传多样性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3 宋雪梅;内蒙古高原跨地带分布红砂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4 李园园;红砂对荒漠盐化土壤的适应特征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年

5 钱增强;新疆阜康绿洲荒漠过渡带红砂种群生态遗传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6 高茜;贮藏温度对红砂种子生理特性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3年

7 董秋莲;不同生境红砂种群结构和动态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3年

8 耿东梅;红砂幼苗对土壤水分胁迫的生理响应及根系形态适应性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4年

9 李秀玲;西北地区红砂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及空间分布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10 吴美榕;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福建晋江科任老红砂剖面气候记录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2385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2385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c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