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对数比变换在因子分析法提取东亚冬季风敏感粒级中的应用——以南黄海中部泥质区H07孔为例

发布时间:2018-10-15 08:04
【摘要】:利用经典统计学分析等传统方法提取东亚季风敏感粒级时,往往因忽视了成分数据的闭合效应而造成对分析结果的误读,所确定的季风替代指标与已有指标的对应效果也不甚理想。以南黄海中部泥质区H07岩心为例,尝试对原始粒度数据做中心化对数比变换以消除闭合效应,再通过因子分析法从中提取出东亚冬季风敏感粒级,进而提出将F2因子得分值作为东亚冬季风强度的替代指标。结合AMS14 C年代数据,重建了近6 200aBP来的东亚冬季风演化历史,并将其划分为5个阶段:(1)6.2~4.99kaBP,高水平强烈波动期;(2)4.99~3.66kaBP,高水平小幅波动期;(3)3.66~0.87kaBP,低水平亚稳定期;(4)0.87~0.14kaBP,持续增强期;(5)0.14kaBP至今,大幅减弱期。所提取的替代指标与其他气候指标有很好的对应,证明将中心化对数比变换引入到季风敏感粒级的提取过程中是可行的,能有效地揭示出更接近于真实的中国东部地区东亚冬季风演化历史。
[Abstract]:When using traditional methods such as classical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extract the sensitive grain size of East Asian monsoon, the results are often misread because the closure effect of component data is ignored. The corresponding effect between the monsoon substitution index and the existing index is also not satisfactory. 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 closure effect, the core of H07 core in the middle part of Huang Hai in the south of China is attempted to centralize the logarithmic ratio of the original granularity data to eliminate the closure effect, and the sensitive grain size of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is extracted by factor analysis. Furthermore, the F _ 2 factor score is proposed as an alternative index of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intensity. Based on the AMS14 C dating data, the evolution history of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in the past 6 200aBP has been reconstructed and divided into five stages: (1) 6.2U 4.99kaBP, high level strong fluctuation period; (2) 4.993.66kaBP, high level small fluctuation period; (3) 3.660.87kaBPP, low level substable period; (4) 0.87g 0.14kaBP, continuous enhancement period; (5) 0.14kaBP, so far, A period of substantial abate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it is feasible to introduce the centralization logarithmic ratio transformation into the extraction process of monsoon sensitive grains. It can effectively reveal the evolution history of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in eastern China.
【作者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14年渤黄海海洋学综合考察实验研究(NORC2014-01)
【分类号】:P736.21;P425.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施晓晖;徐祥德;;东亚冬季风年代际变化可能成因的模拟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2007年06期

2 王绍武;闻新宇;黄建斌;;东亚冬季风[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3年02期

3 徐建军,朱乾根,周铁汉;近百年东亚冬季风的突变性和周期性[J];应用气象学报;1999年01期

4 晏红明,段玮,肖子牛;东亚冬季风与中国夏季气候变化[J];热带气象学报;2003年04期

5 王会军,姜大膀;一个新的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及其强弱变化之大气环流场差异[J];第四纪研究;2004年01期

6 施晓晖;徐祥德;谢立安;;近40年来东亚冬季风的年代际时空变化趋势[J];大气科学;2007年04期

7 王顺华;肖尚斌;周宜红;张纪双;;近8ka东亚冬季风记录在东海内陆架的建立[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8 王振华;;东亚冬季风变化若干统计事实[J];气象科技;2009年05期

9 周波涛;赵平;;古东亚冬季风和夏季风反位相变化吗?[J];科学通报;2009年20期

10 韦道明;李崇银;;东亚冬季风的区域差异和突变特征[J];高原气象;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荣辉;王林;;东亚冬季风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准定常行星波活动的关系[A];第七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2 李栋梁;杨绚;;东亚冬季风南边缘带及其与我国冬季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副热带季风与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3 张自银;龚道溢;胡淼;雷杨娜;;多种东亚冬季风指数及其与中国东部气候关系的比较[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气候预测新方法和新技术[C];2011年

4 施晓晖;徐祥德;谢立安;;近40年来东亚冬季风的年代际时空变化趋势[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季风及其模拟”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5 王林;陈文;;21世纪初东亚冬季风的年代际增强及其成因[A];第八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13年

6 陆日宇;李颖;;数值模式模拟的东亚冬季风年际变化中的大气内部变率[A];第六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5年

7 黄先香;炎利军;施能;;东亚冬季风场特征模态与我国气候的关系[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季风及其模拟”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8 王林;陈文;;21世纪初东亚冬季风的年代际增强及其成因[A];第八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4年

9 吴秋霞;倪允琪;;青藏高原及附近地区地面感热通量异常对东亚冬季风影响的诊断研究[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10 李燕;伯s,

本文编号:22718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2718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4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