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黄海胶州湾多介质重金属空间分布及风险评价

发布时间:2019-03-16 12:18
【摘要】:胶州湾是我国北方典型的半封闭海湾与深水良港,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龙头城市,依托胶州湾丰富的海洋资源和航运条件,近年来青岛市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随着海湾开发活动的增加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胶州湾的污染不断加剧,导致海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其中重金属又以其污染的扩散性、难降解性、毒性随食物链逐级放大以及难治理性等特征,其污染特点及生态风险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自08年青岛市开始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战略,加大了胶州湾污染的治理力度,胶州湾的环境取得了一定改善,但海湾环境具有整体性、动态性的特点,仍需要进行长期的监测与评估。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以胶州湾水体、沉积物以及三类生物体(鱼类、甲壳类、贝类)研究对象,并选取胶州湾8月丰水期为研究时段,此时大量径流入海、微生物体活跃,湾体环境受人类影响最为显著。在胶州湾湾内不同区域采集不同深度(0-30 m)的代表性海水样本与表层沉积物(0-10 cm)样品以及三类海洋动物(鱼类、甲壳类、贝类)样品,利用ICP-MS和原子荧光分析仪对样品中的As、Cd、Cr、Hg、Zn、Pb、Cu、Ni含量进行了测定,基于水质质量指数法和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评价了水体的污染程度和沉积物的潜在生态风险,基于重金属污染指数(MPI)测算了不同类海洋动物对重金属的富集性,并利用居民每周膳食重金属摄入量(AWI)与每周最大摄入量(PTWI)进行对比,评价其食用安全性。以期为胶州湾海洋资源的开发、水产品质量的提高提供理论与数据支持。研究结果表明:(1)除个别点位未受到Cd和Ni污染之外,胶州湾海水受到了其他重金属的污染,其中Cu和Pb污染最重的重金属。其浓度超过国家一级海水水质标准标准428.05和88.76倍。Cu的超标区域主要分布于海泊河、李村河沿岸,靠近青岛市工业区。Pb的超标区域主要分布于李村河、龙泉河入海口附近。Hg高值区(0.27-2.52μg/L)沿胶州湾大桥分布。除Hg、Pb、Cd之外,其他重金属呈现出表层(0-10m)和底层(11-20m)含量大于中层(21-30m)的特点。水质质量指数法测算结果表明,海水中重金属的相对污染指数(Ai)从高到低依次是:CuPbHgNiCdCrZnAs,再次证明Cu、Pb、Hg和Ni污染较明显;且综合污染指数P测算结果为72.09,远远大于强污染限定值5,说明胶州湾海水的污染状况较为严重。(2)除Cr之外,沉积物中其他重金属含量均高于国家一级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1倍以上,其中As高达4倍。除Cd、Hg外,Cr等元素的高值区集中于湾东河流入海口,大部分元素呈现出沿污染源分布的特点。沉积物Hg达到严重污染程度(Pi=595),其余重金属为轻度污染(Pi40)。胶州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RI从大到小依次为:HgAsNiCdPbCrCuZn,其中Hg对RI的远高于其他重金属(p0.05),应当引起高度重视。(3)胶州湾三类生物(鱼类、甲壳类、贝类)所含重金属含量差异较大,但都呈现出Cu、Zn含量大于其他重金属的特征。鱼类重金属含量由多到少依次为:ZnAsCuNiHgCdPbCr,甲壳类:ZnCuAsNiHgCdCrPb,贝类:ZnAsCuCdNiPbHgCr。大部分海洋重金属在三类生物体内的含量规律性明显:在甲壳类与贝类中的含量含量远大于鱼类。(4)按照每种海洋重金属在不同种类生物体内的含量进行排序,呈现出Cr、Ni、Zn、Cd、Cu、As在甲壳类与贝类中的含量含量远大于鱼类,Pb、Hg最高值分别集中在贝类与甲壳类,其次是鱼类。(5)胶州湾不同种类生物体内重金属的浓缩系数测算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重金属在海洋生物体内的富集系数差异性大,以Cu、Zn两类重金属的浓缩系数最高。而Cr、Pb与Hg在海洋生物体内的浓缩系数极少。从生物种类角度看,三类生物均对Cu、Zn有较高的浓缩系数,底栖生物尤其是贝类对的浓缩量最大,鱼类浓缩系数最小,但方氏云溭的富集系数高。Cr在海水中含量较高,在方氏云溭体内浓缩系数较低的原因尚未明确,需进一步探讨。对不同生物的MPI值测算结果表明,对不同生物的MPI值测算结果由大到小为:贝类甲壳类鱼类。(6)单因子指数法评价胶州湾生物体内重金属的污染水平,结果表明,除Cr之外,大部分重金属都处于重度污染范围。Zn、As、Cd三种元素远超过重度污染水平,贝类中Zn污染最为严重。Pb、Hg在贝类与甲壳类中污染水平也较高。Ni在在贝类中处于重污染水平。Cu在在甲壳类中污染严重。胶州湾每种生物体食用安全性PTWI经测算得出,表明目前人体一周摄入胶州湾三类海产品的大部分重金属含量趋于安全值范围之内。但甲壳类、贝类中的As、Cd、Hg值接近或超过PTWI的限定值,其中贝类超出最多,应当引起足够注意。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55;X820.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哲;王江涛;;胶州湾营养盐研究概述[J];海洋科学;2009年11期

2 杨瑾;;浅议胶州湾的污染现状与环湾保护[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0年09期

3 沈启东;;介绍胶州湾几种海产动物标本的采集与固定方法[J];生物学通报;1954年06期

4 董金海,王广洁,丁正凰,宋光泽;在我国胶州湾内 首获成体抹香鲸[J];海洋科学;1977年01期

5 郑全安,孙元福,吴永森,于衍桂;胶州湾污染状况的航空遥感监测结果分析[J];海洋湖沼通报;1980年04期

6 张洪芹;;胶州湾砷的存在及分布[J];海洋湖沼通报;1982年03期

7 水化学研究组;;胶州湾海水中氮的地球化学(续)[J];海洋湖沼通报;1982年04期

8 王文海;王润玉;张书欣;;胶州湾的泥沙来源及其自然沉积速率[J];海岸工程;1982年01期

9 李善为;王永吉;张耆年;徐孝诗;;胶州湾的地貌发育[J];海洋通报;1986年01期

10 王文海;;胶州湾自然环境概述[J];海岸工程;198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东方;高振会;孙培艳;秦洁;郭军辉;;胶州湾西南水域重金属砷的分布[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2 马彩华;游奎;彭斌;许志华;李康;赵焕利;袁伟;;胶州湾产业格局变动对环境的影响分析[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3 杨东方;石强;张爱君;白红妍;陈晨;;胶州湾水域的石油分布[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2年

4 林晓红;王伟;林森;;水环境容量分析及保护对策研究——以胶州湾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生态规划)[C];2012年

5 沈志良;;胶州湾营养盐结构的长期变化及其对浮游植物组成的影响[A];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生态学分会20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6 周玉娟;杨桂朋;丁海兵;刘春颖;;低分子量有机酸对胶州湾海水酸化的影响[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杨东方;朱四喜;王凤友;杨秀琴;吴云杰;;汞对胶州湾水域的影响——水域迁移过程[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章)[C];2014年

8 陈聚法;陈碧鹃;李秋芬;过锋;崔毅;马绍赛;;胶州湾北部海域水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动态变化[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文气象分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潮汐及海平面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计算海洋物理专业委员会、山东(暨青岛市)海洋湖沼学会2005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王广俊;;保护胶州湾生态环境[A];山东省海洋经济技术研究会2005年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颜天;谭志军;李钧;张永山;于仁诚;王云峰;周名江;;赤潮的生物毒性评价的初步研究——生物毒性测试方法在一次胶州湾赤潮中的应用[A];第七届全国海洋湖沼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洪滨 山东省海洋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胶州湾发展需要新思维[N];中国水利报;2007年

2 梁学勇 周兆顺;胶州湾工业聚集区 满目新景入画来[N];青岛日报;2006年

3 沈俊霖;胶州湾隧道建设驶入快车道[N];青岛日报;2007年

4 李攻;青岛要把胶州湾变城区“内湖”[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霍峰;环胶州湾高速公路(市区段)拓宽改造[N];青岛日报;2008年

6 记者 代桂云;让胶州湾承担起百年发展重任[N];人民政协报;2009年

7 崔峰 商晨 王晓昆 孙倩;蛟龙跃上胶州湾[N];人民日报;2011年

8 记者 马之恒;胶州湾跨海大桥如何建成的[N];北京科技报;2011年

9 驻鲁记者 柏彦雯 通讯员 贾国富;世界最长跨海大桥胶州湾大桥通过验收[N];中国水运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周建亮;胶州湾大桥免费通行[N];青岛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经昊;胶州湾演变对人类活动的响应[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刘哲;胶州湾水体交换与营养盐收支过程数值模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3 赵淑江;胶州湾生态系统主要生态因子的长期变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2年

4 邹涛;夏季胶州湾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5 李颖虹;胶州湾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6 张学庆;近岸海域环境数学模型研究及其在胶州湾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7 孙磊;胶州湾海岸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预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8 余云军;胶州湾流域与海岸带综合管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张燕;海湾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法与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10 闫菊;胶州湾海域海岸带综合管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慧敏;春季胶州湾海水甲烷氧化速率时空变化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董文华;镭同位素对胶州湾水体混合及海底地下水排放的示踪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3 王雪;胶州湾三维水动力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4 汪雅露;胶州湾沉积物—海水界面营养盐的迁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解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6年

5 李婷婷;黄海胶州湾多介质重金属空间分布及风险评价[D];西南大学;2016年

6 赵瑾;环胶州湾河流对胶州湾水沙输送的数值模拟[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7 徐晓达;胶州湾东部和青岛前海地质环境及污染状况的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8 白伟明;胶州湾工程地质环境特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9 牟森;胶州湾岸线变化对动力环境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10 纪朝彬;胶州湾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及治理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413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4413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7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