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磁资料揭示的冲绳海槽及邻区断裂和岩浆岩分布
[Abstract]:......
【作者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3CB429701)
【分类号】:P73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向荣,李铁刚,杨作升,李安春,蒋富清,阎军,曹奇原;冲绳海槽南部海洋环境改变的地质记录[J];科学通报;2003年01期
2 刘焱光,孟宪伟,李铁刚,吴世迎,王湘芹,辛春英,任红;冲绳海槽中段末次冰消期以来的元素地层[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3年04期
3 赵金海,唐建,王舜杰;冲绳海槽新生代构造演化讨论[J];海洋石油;2003年03期
4 郝天珧,刘建华,郭锋,黄忠贤,胥颐,戴明刚,李安春,付永涛;冲绳海槽地区地壳结构与岩石层性质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4年03期
5 李怀明;翟世奎;;冲绳海槽岩浆活动研究进展及思考[J];地质论评;2008年01期
6 秦蕴珊,翟世奎,毛雪瑛,柴之芳,马淑兰;冲绳海槽浮岩微量元素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海洋与湖沼;1987年04期
7 尹周勋;;日本岩石圈计划1984年度中部冲绳海槽地区航海研究报告概要[J];地球物理学进展;1987年02期
8 大岛章一;高元勤;;冲绳海槽的海底没有扩张[J];地震地质译丛;1988年01期
9 吴明清,王贤觉;冲绳海槽沉积物的化学成分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海洋与湖沼;1988年06期
10 李乃胜;大洋钻探与冲绳海槽[J];地球科学进展;199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效典;;冲绳海槽及邻域热流场反演[A];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2 栾锡武;;冲绳海槽地球动力学模型[A];199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3 赵金海;王振宇;;冲绳海槽新生代构造深化讨论[A];海洋地质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4 付永涛;王先超;谢天峰;;冲绳海槽地区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的计算和地质解释[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江为为;刘少华;朱东英;宋海斌;;东海冲绳海槽地壳结构与性质研究现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四卷(油气资源)[C];2003年
6 杜德文;孟宪伟;刘振夏;石学法;;五万年以来冲绳海槽突变沉积事件[A];中国科学院海洋科学青年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海洋湖沼科学青年学者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1年
7 叶芳;高金耀;褚春雷;;空间域模拟冲绳海槽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孟祥君;张训华;韩波;;冲绳海槽地球物理场特征[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27:海洋地球物理论文集[C];2014年
9 江为为;刘少华;郝天珧;宋海斌;朱东英;;冲绳海槽及其邻域地球物理场与地壳结构特征[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四卷(油气资源)[C];2003年
10 张健;陈美;高金耀;;冲绳海槽及邻域构造演化的热模拟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富清;冲绳海槽晚第四纪沉积特征及其物源和环境意义[D];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1年
2 尚鲁宁;冲绳海槽构造地质特征及形成演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3 李传顺;冲绳海槽西南端中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特征及其物源与环境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4 黄朋;冲绳海槽火山活动及其构造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5 傅命佐;冲绳海槽构造地貌发育模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6 刘焱光;近4万年来冲绳海槽物质来源的定量估计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7 李萍;冲绳海槽沉积物磁性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8 向荣;冲绳海槽黑潮流域近4万年以来的古海洋环境演化[D];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1年
9 常凤鸣;冲绳海槽晚更新世——全新世的古环境演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4年
10 曹奇原;冲绳海槽晚更新世以来古海洋环境演化的若干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军华;冲绳海槽南部地震层序与构造复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4年
2 高玉花;冲绳海槽沉积物中热液源组分的顺序淋滤萃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3 陈金霞;末次冰期以来冲绳海槽中北部孢粉组合及古环境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4 宋维宇;冲绳海槽块状硫化物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D];吉林大学;2007年
5 常凤鸣;冲绳海槽北部表层沉积物中的放射虫及其古海洋学意义[D];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1年
6 李青;7500aBP以来冲绳海槽北部海洋古环境的演化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年
7 王佳泽;17ka以来冲绳海槽中部柱状样沉积学特征及其物源环境指示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8 何晋娜;冲绳海槽南部7000cal.yr BP以来的硅藻及冬季海水表层温度的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9 罗文强;俯冲组分对弧后盆地岩浆作用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10 应瑞功;台湾东北部及吕宋海峡黑潮的水文动力学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本文编号:24689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468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