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南黄海岸外的辐聚辐散潮流场中,发育全世界最独特的潮流沙脊群,该沉积体系由70多条潮流沙脊和潮流通道组成。辐射沙脊群是黄河、长江两条大河在海陆交互作用背景下形成的巨大扇形堆积体。辐射沙脊群内部记录了晚第四纪海平面变化、海陆环境演变和气候变化等重要信息,重建该地区沉积环境对于研究晚第四纪以来内陆架沉积体系和海岸带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辐射沙脊群南部和西部近岸海域,而苦水洋位于辐射沙脊群中部,是一条重要的离岸型潮流通道(长107.5 km,平均水深15m),相关研究成果甚少。本文选取苦水洋海域5根钻孔沉积物进行研究,其中Y4孔位于竹根沙上、11DT02孔位于里磕脚沙脊南坡,Y3/11DT01孔、11DT04孔、11DT05孔位于潮流通道内,钻孔深度分别为36.9-58.7m。论文旨在通过系统沉积相分析、粒度测试、微量元素分析,结合年代地层数据,重建晚更新世以来苦水洋海域的长周期环境演化,分析沙脊形成机制和发育年代。根据岩性、颜色、粒度、沉积结构和构造、所含生物化石以及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在钻孔中识别出4种类型的沉积相:即潮滩相、泛滥平原相(陆相硬黏土层)、潮流沙脊相和潮流通道相。1、潮滩相:主要由橄榄灰色、黑灰色黏土和少量细砂组成。常出现透镜状层理、压扁层理(或称脉状层理)、波状层理以及块状层理,含较多贝壳碎片。按照沉积特征,又可进一步分为高潮滩、中潮滩和低潮滩相。高潮滩主要由橄榄灰色、深灰色黏土质粉砂、含黏土粉砂或黏土组成,夹薄层粉砂或透镜体状、斑状粉砂体,发育水平纹层(纹层厚度lmm)以及透镜状层理。中潮滩相主要由浅橄榄灰色粉砂、细砂质粉砂组成,夹橄榄灰色黏土质粉砂条,或者呈现浅橄榄灰色粉砂与橄榄灰色黏土质粉砂的不等厚互层。常发育脉状层理和波状砂泥互层层理。低潮滩相由浅橄榄灰色细砂组成,夹深橄榄灰色黏土质粉砂条带(1-2mm厚),发育脉状层理或不显层理。2、泛滥平原相(陆相硬黏土层):主要以杂斑状、花斑状黄棕色黏土、粉砂质黏土为主。发育极细的水平-微波状纹层(厚度lmm)。陆相硬黏土是在末次冰期极盛期,研究区在裸露背景下形成的陆相沉积(研究区主要为泛滥平原沉积),是南黄海辐射沙脊群的标志性地层。3、潮流沙脊相:主要由浅橄榄灰色细砂、浅黄灰色粉砂质细砂以及灰褐色-橄榄灰色粉砂组成,局部夹脉状黏土质粉砂薄层(薄层1-6mm)。具下细上粗的沉积序列。4、潮流通道相:由橄榄灰色、棕灰色粉砂、黏土质粉砂或粉砂质黏土互层组成。发育水平纹层、波状砂泥互层层理,偶夹浅橄榄灰色细砂质透镜体。含炭屑和贝壳碎片。粒度分析显示:苦水洋海域潮流沙脊和潮滩在概率累积曲线上分别表现为三段式和四段式分布,以跳跃次总体为主,并具双跳跃特点。两者的区别在于潮流沙脊的跳跃次总体含量要明显高于潮滩,并且前者呈现上凸的双跳跃形态,而后者主要呈现下凹的双跳跃形态。长周期演化显示;60-25kaBP,研究区发育潮滩沉积;25-16kaBP,呈现陆地暴露环境,发育泛滥平原沉积,形成标志性的陆相“硬黏土”层;16-7kaBP,随着全新世海侵的开始,研究区在陆相“硬黏土”之上复又接受潮滩相沉积;7ka-至今,随着海侵加剧,潮流作用渐强,改造下伏地层,逐渐堆积成高差最大达30 m的脊槽底形,在横向环流的作用下堆积成潮流沙脊。沙脊的形成年代可能在7ka以后。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P736.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揆洋;中、法首次合作考察渤海潮流沙脊[J];黄渤海海洋;1991年04期
2 王建,闾国年,林珲,宋志尧,贾建军;江苏岸外潮流沙脊群形成的过程与机制[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3期
3 苏大鹏;胡刚;刘健;张宪军;;东海陆架区潮流沙脊的沉积动力学[J];海洋地质动态;2008年06期
4 陈晓辉;张训华;李日辉;蓝先洪;;辽东半岛南岸海域潮流沙脊及影响因素[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3年01期
5 刘振夏,夏东兴;潮流沙脊的水力学问题探讨[J];黄渤海海洋;1995年04期
6 刘振夏,余华,熊应乾,李朝新;东海和凯尔特海潮流沙脊的对比研究[J];海洋科学进展;2005年01期
7 王淑利;刘健;李巍然;周良勇;孔祥淮;梁源;;山东半岛以东的近岸潮流沙脊[J];海洋地质动态;2006年02期
8 温春;刘健;张军强;仇建东;刁少波;岳保静;孙丽莎;孔祥淮;;南黄海江苏岸外潮流沙脊远端沉积与演化[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1年03期
9 刘振夏,夏东兴,汤毓祥,王揆洋,S. Berne,T. Marsset,J. F. Bourillet;渤海东部全新世潮流沉积体系[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4年12期
10 印萍;东海陆架冰后期潮流沙脊地貌与内部结构特征[J];海洋科学进展;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刘秀娟;高抒;;江苏如东海岸潮流沙脊深槽冲刷的模拟[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2 徐晓达;陆凯;;苏北浅滩与西朝鲜湾潮流沙脊的对比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顾兆峰;张训华;张志s,
本文编号:24715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471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