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填海对海洋水动力与生态环境的影响
[Abstract]:In the past 10 years, the reclamation activities in the coastal zone of China have shown a large scale and rapid development trend. Reclamation can bring remarkable economic benefits, but the negative impact on marine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can not be ignored. In view of the influence and action mechanism of reclamation on marine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the hydrodynamic force and ecosystem are summarized respectively. Reclamation changes the natural ge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ocean (original shoreline, topography and geomorphology, bay area), causes the change of hydrodynamic environment (tidal system and bay water exchange capacity), and then affects the environmental capacity of the bay. Reclamation destroys the biological habitat, leads to the loss of biodiversity, and affects the stability of ecosystem structure and function. The changes of hydrodynamic and biodiversity can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biogeochemical process,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eutrophication, deteriorate the water quality and increase the risk of ecological disasters. At present, there are three mai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strategies after reclamation: increasing biomass, building nature reserves and returning land to the sea, whil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trategies are mostly based on "the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system service function and habitat area", through the quantification of its economic value to carry out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related policies. Internationally, the quantitative parameters of ecosystem service function are gradually brought into the actual management, and on the basis of linear relationship research, some nonlinear concepts are gradually brought in to make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more reasonable, but the quantitative research on the ecological effect of reclamation and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scientific theory in management policy in our country still need to be improved urgently. On the whole, comprehensive and accurate assessment of the impact of reclamation on marine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intersection and integration of natural and social sciences.
【作者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
【基金】: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我国典型潮间带沉积物本底及质量调查与图集编研”(2014FY210600) 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基金(JQ201414)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NCET-13-0529) 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2008050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山东人民政府联合资助海洋科学研究中心项目(U1406403)
【分类号】:X145;P756.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述锡;孙淑艳;于永海;张永华;;围填海导致的生态问题和对策[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年12期
2 胡小颖;雷宁;赵晓龙;丰爱平;刘大海;;胶州湾围填海的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损失的估算[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年06期
3 刘明;席小慧;雷利元;张笑;毕远溥;;锦州湾围填海工程对海湾水交换能力的影响[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4 李京梅;王晓玲;;基于生境等价分析法的胶州湾湿地围垦生态损害评估[J];资源科学;2013年01期
5 陈金瑞;陈学恩;;近70年胶州湾水动力变化的数值模拟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2年06期
6 索安宁;张明慧;于永海;韩富伟;;曹妃甸围填海工程的海洋生态服务功能损失估算[J];海洋科学;2012年03期
7 张经;;关于陆-海相互作用的若干问题[J];科学通报;2011年24期
8 朱高儒;许学工;;填海造陆的环境效应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11年04期
9 曾相明;管卫兵;潘冲;;象山港多年围填海工程对水动力影响的累积效应[J];海洋学研究;2011年01期
10 孙丽;刘洪滨;杨义菊;谭勇华;王小波;;中外围填海管理的比较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胡斯亮;围填海造地及其管理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2 史经昊;胶州湾演变对人类活动的响应[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褚忠信;三峡水库一期蓄水对长江泥沙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4 汪亚平;胶州湾及邻近海区沉积动力学[D];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牟森;胶州湾岸线变化对动力环境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贾怡然;填海造地对胶州湾环境容量的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磊;刘东艳;刘哲;高会旺;;围填海对海洋水动力与生态环境的影响[J];海洋学报;2016年08期
2 胡宗恩;王淼;;围填海对海洋生态系统影响评价标准构建及实证研究——以胶州湾为例[J];海洋环境科学;2016年03期
3 张志飞;诸裕良;何杰;;多年围填海工程对湛江湾水动力环境的影响[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16年03期
4 李京梅;王颖梅;;围填海造地生态补偿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应用[J];生态经济;2016年06期
5 苏钰;;围填海对海岸带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J];化工管理;2016年14期
6 李颖;娄华君;张征;;不同填海材料对半岛地区地下水污染防护性能的影响探究[J];环境与发展;2016年02期
7 张翠萍;贾后磊;郑兆勇;林丽茹;李珊;王平;谢健;;离岸人工岛填海造地的正负环境效应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海南万宁日月湾人工岛为例[J];海洋湖沼通报;2016年02期
8 褚宏宪;史慧杰;宗欣;高小惠;方中华;刘晓东;;渤海湾曹妃甸深槽海区地形地貌特征及控制因素[J];海洋科学;2016年03期
9 许志华;李京梅;杨雪;;基于生境等价分析法的罗源湾填海生态损害评估[J];海洋环境科学;2016年01期
10 魏婷;;世界主要海洋国家围填海造地管理及对我国的启示[J];国土资源情报;201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文昊;三峡建坝后长江中游河床冲淤的水沙动力过程[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2 张赫;多模型建构引导下的填海造地规模管控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3 薛山;填海造地的海洋资源产权价值流失与测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4 邱天龙;刺参生态苗种繁育关键技术原理研究与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5 宫小伟;海洋生态补偿理论与管理政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6 覃红燕;近50余年洞庭湖水文环境演变及其成因分析[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7 李鹏;长江供沙锐减背景下河口及其邻近海域悬沙浓度变化和三角洲敏感区部淤响应[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顾家伟;尼罗河三角洲泻湖沉积物重金属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夏小明;三门湾潮汐汊道系统的稳定性[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史经昊;胶州湾演变对人类活动的响应[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乔博;营口白沙湾氮、磷环境容量及污染负荷量控制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4年
2 杨晓静;填海造地后评价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3 沙爽;围填海需求与海洋环境适宜性评价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4年
4 王燕飞;最近40年来丁字湾潮滩表层沉积特征演变的遥感定量反演[D];鲁东大学;2013年
5 张伟;我国海上人工岛有效管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6 李婷;填海造地问题案例分析及比较研究[D];烟台大学;2013年
7 初超;围海造地工程的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8 郑嫣茹;丁字湾岸线变化对水动力及纳潮量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9 王昌海;围填海对海洋资源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10 官志鑫;铁山湾海域潮流及风浪数值模拟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斐斐;陈东景;徐敏;肖建红;;基于CVM的潮滩湿地生态补偿意愿研究——以连云港海滨新区为例[J];海洋环境科学;2011年06期
2 黄少峰;刘玉;李策;黄晋沐;;珠江口滩涂围垦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1年04期
3 杨寅;韩大雄;王海燕;;生境等价分析在溢油生态损害评估中的应用[J];应用生态学报;2011年08期
4 李京梅;曹婷婷;;HEA方法在我国溢油海洋生态损害评估中的应用[J];中国渔业经济;2011年03期
5 ;我国围填海工程中的若干科学问题及对策建议[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年02期
6 于永海;王延章;张永华;王玉广;康敏捷;;围填海适宜性评估方法研究[J];海洋通报;2011年01期
7 刘述锡;马玉艳;卞正和;;围填海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方法研究[J];海洋通报;2010年06期
8 肖建红;陈东景;徐敏;于庆东;周升起;赵斐斐;;围填海对潮滩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影响评估——以江苏省为例[J];海洋湖沼通报;2010年04期
9 王萱;陈伟琪;张珞平;郭伟;;同安湾围(填)海生态系统服务损害的货币化预测评估[J];生态学报;2010年21期
10 王伟伟;殷学博;吴英超;李颖;;海岸带开发活动对锦州湾环境影响分析[J];海洋科学;2010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边淑华;基岩海湾潮汐通道动力地貌及其发育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贾建军;小型潮汐汊道系统的沉积动力过程与演化[D];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1年
3 汪亚平;胶州湾及邻近海区沉积动力学[D];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克强;胶州湾石油轻污染物环境容量模型研究及其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2 葛明;胶州湾氮、磷营养盐循环收支动力学模型及其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3 张学庆;胶州湾三维环境动力学数值模拟及环境容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4 詹兴旺;安海湾环境容量及其应用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初敏;王辰良子;;谈规制围填海项目的政策路径[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刘洋;丰爱平;;区域围填海面积需求预测分析方法探讨[J];中国渔业经济;2011年06期
3 刘晴;徐敏;;江苏省围填海综合效益评估[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3期
4 文博;;十三世纪以来荷兰填海取得的土地[J];世界知识;1980年20期
5 ;“中韩围填海环境影响与管理政策国际研讨会”征文[J];科技导报;2011年23期
6 刘大海;陈小英;陈勇;林河山;;海湾围填海适宜性评估与示范研究[J];海岸工程;2011年03期
7 蔡丽萍;金敬林;胡益峰;陈琼;;舟山围填海现状调查与保护措施探讨[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8 朱高儒;许学工;;关于有序填海的思路与方法[J];生态环境学报;2011年12期
9 戴纪元;海上填海人工岛的设计[J];海岸工程;1994年Z1期
10 杨朗;;填海造田的妙招[J];大科技(科学之谜);201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炳坤;;关于围填海活动及其管理现状的几点探讨[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2年
2 张志良;;用振冲加密技术加固填海砂土[A];2002年水利水电地基与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3 简梓红;杨木壮;唐玲;吴涛;黄顺婷;;围填海效益评价研究现状及其展望[A];热带海洋科学学术研讨会暨第八届广东海洋湖沼学会、第七届广东海洋学会会员代表大会论文及摘要汇编[C];2013年
4 朱江;;人工填海旅游度假区方案优化与用地价值提升规划研究——以潍坊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规划为例[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C];2014年
5 王辰良子;王树文;;捍卫蓝色国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谈规制围填海项目的政策路径[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王清黎;;滨海发电厂开山填海工程中的岩土工程问题[A];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7 许勇;张季超;;动力排水固结法处理填海地基的研究应用[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9年
8 赵振刚;;强夯法在处理填海地基中的应用[A];济大学术论丛土木工程2005专辑[C];2005年
9 穆丹;梁江;;中外填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发展历程对比研究[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绿色生态与低碳规划)[C];2013年
10 杨春;陈天;张赫;;填海区域平面形态规划特征要素及其类型分析[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城市设计)[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郑建明;莆田加强围填海项目监管[N];中国海洋报;2006年
2 记者 李明 通讯员 刘树军;山东加强对填海项目的监管[N];中国海洋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王秋蓉;围填海应实行总量控制[N];中国海洋报;2007年
4 何勇海;盲目围填海付出沉重代价[N];中国渔业报;2007年
5 李斌 杨文婷;不科学围填海将被制止[N];西部时报;2007年
6 记者 余建文;违法填海“蚕食”渔民避风塘[N];宁波日报;2009年
7 记者 饶爱杰;我国明年对围填海实行总量控制[N];中国海洋报;2009年
8 邢建芬 陈尚;韩国围填海的历史、现状与政策演变[N];中国海洋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张一玲;破解围填海冲动下的管理难题[N];中国海洋报;2010年
10 记者 李韶辉;国家发展改革委首次下达围填海计划[N];中国改革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于永海;基于规模控制的围填海管理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雪双;海湾围填海规划评价体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李静;河北省围填海演进过程分析与综合效益评价[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于洋;基于海洋生态系统服务的围填海方案优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4 楼颖霞;围填海生态资源损害补偿价格评估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5 林华剑;基于PSR模型的广州南沙湿地填海对生态系统影响的评价[D];大连海洋大学;2015年
6 张小雪;营口望海珍珠湾会展中心填海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7 刘琴琴;基于3S技术的广东省围填海调查与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8 葛s
本文编号:24973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497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