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南海北部中生代陆缘海盆地沉积演化过程

发布时间:2019-09-23 19:53
【摘要】:南海北部中生代陆缘海盆地覆盖华南陆缘及南海北部地区,位于华夏构造域与特提斯构造域和西太平洋构造域的重叠区域。自上世纪80年代发现海域中生界至本世纪初钻探证实中生代沉积层系,南海北部海域该中生代盆地一直受到中外地球物理和石油地质学家的广泛关注。围绕盆地构造演化、岩浆岩活动、沉积充填序列、地层分布、油气资源潜力等方面前人已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在南海北部海域发现了多个大型沉积凹陷(如潮汕凹陷)、多套沉积储层和有效烃源岩,多数学者认为该区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不过,由于中生界钻井资料极少,而且钻遇地层不全、地震资料品质一般比较差,海域中生代地震反射层的时代归属尚未落实,沉积地层系统尚未完全建立,,沉积演化历史认识还非常粗略。 本文首先通过华南陆域6个露头剖面的层序地层对比,根据沉积趋势划分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的层序;通过海域MZ-1井的古生物和沉积环境资料划分中侏罗世~晚白垩纪内部的部分层序。然后,依据长周期沉积旋回(层序)的全球大致同时发育、同一盆地内不同凹陷二级成因地层单元地层堆砌方式相同或相似、陆相地层古气候条件相似,以及盆地内火山大致同时活动这4项原则,根据卡定界面及其它已知条件逐步推断海域中生代地震反射层的地层时代。最后,根据盆地演化不同阶段发育地层的特定地层堆砌方式将中生代地层划分为低位充填(晚三叠世)、退积和加积(早中侏罗世)、前积(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和低位充填沉积(晚白垩世)4个地震可对比的成因地层单元,据此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地震地层解释,编制贯穿盆地的区域地层剖面及年代地层框架图,讨论盆地的沉积演化过程。 本论文主要取得如下进展: 1)研究思路突破传统的思想束缚,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初步建立了海域中生代地层系统。因缺乏完整连续的地层对比资料(如古生物、古地磁、岩相、锆石或氧同位素定年等),关键层位通过已有资料卡定,再根据海相长周期层序大致等时、一级周期内成因地层单元地层堆砌方式相同、陆相环境古气候条件大致相同(据岩相和特殊矿物判断)、火山活动时间大致等时这4项地层对比原则,通过全球同时期发育的二~三级周期沉积旋回(层序)的特征、与地层时代关系,以及发育顺序来推断海域中生代部分地震反射层的地层时代,建立地层系统。尽管由此得出地层系统会存在误差,但它解决了目前研究中急需解决的地层时代确定难题。因为根据二级和三级层序与地层单元(阶)的对应关系推断地层时代是可行的,王鸿桢(1998)甚至建议根据中长周期层序建立新一代的年代地层表。不然,南海北部中生代的地层及沉积研究可能还将停留在以往内部地层不分的宏观分布研究上,甚至地层系统永远都不能建立,因为按照传统方法建立地层系统需要在潮汕凹陷中心钻探多口8000米的超深井,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2)利用陆域地质图、野外考察资料,以及海域地震资料编制了贯穿华南陆缘-南海北部海域中生代盆地的区域地层大剖面。这条长约736公里的大剖面为开展南海北部自晚三叠世以来的盆地构造演化研究提供了基础。 3)综合华南陆域的露头资料、海域地震地层解释成果、陆-海地层对比,以及南海北部周缘地区(如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等)所有地层和沉积环境方面的信息,编制了晚三叠世~白垩纪年代地层框架图。它完整地展示了华南陆缘-南海北部陆坡中生代盆地的地层发育分布状况,尤其是潮汕凹陷至陆坡海槽这一段的地层分布和地震反射结构揭示了早白垩世末和晚白垩世末的海岸线退却位置;通过南海北部中生代地层划分及沉积过程研究,将中生代沉积过程中发生的主要地质事件(诸如J1末海水退出陆缘,J3时期海底火山喷发及南海北部陆架区的抬升隆起,K1末洋壳与陆壳强烈碰撞及海水退至南海北部陆架边缘,陆坡海槽与过渡壳形成等)联系起来,并将时间节点具体到阶。这些成果对华南-南海北部地区的地质历史研究乃至古太平洋的构造沉积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4)南海北部海域凹陷与华南陆域凹陷在晚三叠世时期均为凹陷充填沉积,具有相同的沉积演化历史,这使得韩江、潮汕凹陷也发育晚三叠世中期半闭塞海湾相优质烃源岩。潮汕凹陷及以南区域,早侏罗世~早白垩世长期处于深水沉积环境,陆缘碎屑供给少、沉积速率低,其有机质丰度可能要比华南陆域大数倍(陆域早侏罗世页岩的有机碳为0.1~0.7%,MZ-1深海页岩可大于1%,台湾西部侏罗系页岩钻井证实为烃源岩),这表明潮汕凹陷区约4万余平方公里的深水泥岩可能为潜在的有效烃源岩。另外,潮汕凹陷区侏罗纪三角洲-深水扇砂岩与泥岩(烃源岩)交互发育、白垩纪强制海退沉积砂岩覆盖于侏罗系深水泥岩之上,具备良好的生储盖组合,使得潮汕凹陷-陆坡海槽区域中生界具较大的油气勘探前景。
【图文】:

分布图,中生界,南海北部,华南


成都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分布特征,为油气资源前景评价及有利勘探区带预测提供基础资料。截已经基本掌握华南陆缘-南海北部海域中生界较宏观的沉积序列和分布特步划分南海北部的中生界分布特征及沉积环境特征[105]。

陆丰,剖面


潮汕凹陷中生代地层解释[3]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P618.13;P736.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子江,何悦强;南海北部大陆架表层沉积物中元素地球化学信息处理[J];热带海洋;1986年02期

2 张庆荣,蔡亲炳,林锡贵;南海北部近海面大气梯度观测试验的初步分析[J];热带海洋;1986年02期

3 郭博书;中国南海北部海水铅表观络合容量测定[J];内蒙古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3期

4 陈俊仁,郑祥民;南海北部内陆架沉积物来源及控制因素的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5年05期

5 于文泉;南海北部海面水温场的分析[J];海洋预报;1987年01期

6 袁梁英;戴民汉;;南海北部低浓度磷酸盐的测定与分布[J];海洋与湖沼;2008年03期

7 梁美桃,古森昌,陈绍谋,路秀云,吴传芝,吴必豪,渠洁瑜;南海北部表层沉积物中锆元素的地球化学初步研究[J];热带海洋;1986年02期

8 冯文科,杨达源;南海北部Ⅴ_3孔的氧同位素曲线及其古环境的分析[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8年05期

9 寇养琦;;南海北部的海底侵蚀[J];中国海上油气;1992年05期

10 袁玉松;丁玫瑰;;南海北部深水区盆地特征及其动力学背景[J];海洋科学;2008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石慧;蔡旭晖;宋宇;;南海北部海面风场和平均海流场模拟[A];中国科协2009年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活动月——海上污染防治及应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汪洋;;南海北部边缘地壳成分及流变学非均匀性[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孙珍;周蒂;庞雄;陈长民;孙龙涛;;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构造演化动力学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宋海斌;耿建华;方银霞;;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研究[A];第七届全国海洋湖沼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5 万玲;姚伯初;曾维军;吴能友;;南海北部陆缘岩石圈三维结构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韦振权;易海;帅庆伟;钱星;林珍;张莉;;南海北部西沙-双峰海域构造分区特征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八专题论文集[C];2013年

7 吴时国;董冬冬;袁圣强;张功成;;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含油气系统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宋海斌;吴能友;张健;江为为;郝天珧;;南海北部陆缘白垩纪中期大陆边缘体制转变探讨[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四卷(油气资源)[C];2003年

9 周昌范;张海启;;我国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资源前景展望[A];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第13分会场)[C];2006年

10 丘学林;;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的深部地壳结构和构造意义[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鲍讯;中石油南海北部矿权区勘探获重要成果[N];海南日报;2006年

2 记者 钟敬忠邋通讯员 廖庆玉;琼粤海事首次南海北部联合巡航[N];中国水运报;2008年

3 徐海 李洁尉;南海北部深水区发现大气田[N];中国海洋报;2006年

4 特约记者 陈惠玲;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潜力巨大[N];中国矿业报;2006年

5 梁钢华;我国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勘探潜力巨大[N];中国矿业报;2011年

6 记者 梁钢华;南海北部可燃冰资源初步探明[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7 记者 罗茜 通讯员 徐海;“实验3”号船南海北部开放航次再度起航[N];中国海洋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孙楠;南海北部低压“捣乱” 南方多地旱象“露脸”[N];中国气象报;2010年

9 徐海 李洁尉;珠江冲淡水东扩机理研究取得重要进展[N];广东科技报;2011年

10 记者 梁钢华;南海北部可燃冰储量达185亿吨油当量[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陈蔚芳;南海北部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季节变化及其调控过程[D];厦门大学;2008年

2 孙启良;南海北部深水盆地流体逸散系统与沉积物变形[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3 王霄飞;南海北部陆坡东西段新构造的异同及对BSR分布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4 宫响;南海北部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特征的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5 吴仕虎;南海北部中生代陆缘海盆地沉积演化过程[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6 董冬冬;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构造演化及其资源效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7 张善武;基于变系数KdV-type理论模型的南海北部内孤立波传播演变过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8 黄元辉;末次冰消期以来南海北部深海硅藻及其对东亚季风演变的沉积响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刘国强;南海北部以及吕宋海峡次级中尺度动力过程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梁英;南海北部营养盐结构特征[D];厦门大学;2005年

2 张晓飞;南海北部海洋雾状层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2年

3 喻涛;南海北部表层沉积物不同粒级组分中有机质的来源研究[D];厦门大学;2005年

4 王金宝;南海北部浮游生物中的放射虫分类学和生态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3年

5 张R

本文编号:25404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5404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9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