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汞及部分重金属在长江口邻近海域中的迁移转化及其环境效应

发布时间:2019-10-15 15:40
【摘要】:重金属是大气和水体中一类重要的污染物,它能通过食物链在动物和植物体内积累,最后进入人体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汞是自然状态下唯一一种呈液态的重金属元素,具有极强的生理毒性,它可以通过大气的输送和河流的搬运进入湖泊、水库、河口直至海洋,其有机化合物甲基汞易于穿透生物膜富集在食物链中,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危害。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是世界上最有代表性的河海交汇区域,属于高浑浊河口并具有沿岸泥质区。其缺氧区和丰富有机质的存在为重金属的迁移转化,尤其是汞的甲基化作用提供了较为适宜的环境。重金属在长江口最大浑浊带内的通量研究和汞在长江口邻近海域的迁移转化及其环境效应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包括汞在内的重金属在河口的输运和迁移转化规律,而且对海域环境保护,乃至国民食品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第九课题(2002CB412409)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076022)为依托,分别在2003年6月“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环境综合调查”和2012年6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东海科学考察实验研究”春季航次中采集了悬浮物、海水和沉积物样品并获取了海水温度、盐度和叶绿素荧光以及海流等现场实测数据资料。完成了长江口最大浑浊带地区悬浮物浓度和重金属含量的分析测试,结合海水温度和盐度以及海流数据,分析了潮周期内悬浮物重金属含量的分布特征,估算了潮周期内各重金属的通量,探讨了重金属的运移规律。在此基础上,对闽浙沿岸海域汞的迁移转化及其环境效应进行了重点研究,完成了海水中的溶解态总汞浓度、悬浮物中的颗粒物浓度和总汞含量、沉积物中的粒度组成、210Pb测年、总汞、甲基汞、常量元素和有机碳含量以及孔隙水中的硫酸根离子浓度等相关项目的分析测试,在大量现场实测资料和系统的室内分析基础上,以悬浮颗粒物—水界面汞的分配为切入点,研究了河口-近岸环境中汞在悬浮颗粒态与溶解态之间的迁移转化规律,探讨了闽浙沿岸海域沉积物(表层沉积物和岩芯沉积物)中汞和甲基汞的含量分布和甲基化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结合21oPb测年,定量给出了泥质区沉积物中汞和甲基汞的年平均沉积通量,建立了汞的沉积记录,探讨了百年尺度汞的含量对人类活动的响应。论文主要成果包括:(1)在长江口最大浑浊带地区,潮周期内悬浮物重金属元素含量均值的大小顺序为:ZnNiPbCoCd,其含量分布特征为:落潮平均含量高于涨潮平均含量。悬浮物所携带的Zn、Pb、Co和Ni主要向东北偏东方向输运,主要为陆源,并且大部分沉降在离岸较近的区域,Cd受海源物质影响而向西北方向输运。影响悬浮物重金属元素含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有重金属来源、水体盐度和悬浮物浓度。重金属含量与水体盐度呈正相关性,与悬浮物浓度呈负相关性。(2)闽浙沿岸泥质区海域悬浮物中总汞含量在1.20×105 ng/kg~16.5×106 ng/kg之间,溶解态总汞浓度在0.26 ng/L~2.69 ng/L之间。汞在悬浮颗粒态和溶解态之间迁移转化主要受控于悬浮颗粒物的吸附—解吸作用,同时还受到溶解态有机质的螯合、Cl-与Hg2+的络合作用、底层水氧化还原条件以及表层沉积物对其上覆水体释放汞过程的影响。溶解态有机质的螯合和高盐水的侵入可以促进汞由悬浮颗粒态向溶解态的转化过程。表层沉积物对其上覆水体释放汞的过程和底层水的氧化还原条件影响着汞在近底层水体和表层沉积物之间的迁移转化。(3)闽浙沿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汞和甲基汞含量分布大致表现为近岸含量高(杭州湾以南浙江沿岸),远岸含量低的特点。汞的甲基化作用主要发生在近表层较小的深度范围内(泥质区北部、中部和南部,其深度范围分别为0~15 cm、 0~8 cm和0-13 cm)。汞的原位甲基化是甲基汞的主要来源。在成岩过程中,埋深或其它环境条件的变化可以导致甲基汞的转移或再分配。影响沉积物中汞和甲基汞含量及甲基化作用强弱的因素主要包括人为污染、海流体系、粒度组成、有机质含量和硫酸盐还原菌活性等。人为污染是汞含量分布的主控因素;海流体系控制着汞含量近岸高、远岸低的分布格局;粒度组成影响着甲基汞的富集程度;有机质对表层沉积物中汞的甲基化作用影响不明显,在岩芯沉积物中,既可以促进汞的甲基化,也可以抑制汞的甲基化,主要取决于有机质的类型;硫酸盐还原菌的活化能力是汞甲基化作用的主控因素之一。(4)结合137Cs和210Pb测年结果,闽浙沿岸海域泥质区南部沉积物的平均沉积速率为0.11 cm/a,汞和甲基汞的年平均沉积通量范围分别为:6.63~60.96 ng/(cm2·-a)和15.86~272.45 pg/(cm2·a)。来自长江的汞在输运到闽浙沿岸海域时,大部分随悬浮颗粒物沉降在近岸狭长海域范围内。百年以来,闽浙沿岸海域沉积物中汞的含量分布和受污染程度与人类活动之间存在很好的正相关关系,即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汞的含量逐渐增加,受污染程度日益严重。
【图文】:

沿岸海域,悬浮物,位图,站位


布和通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站30邋I逡逑^逦图1-1长江口最大浑浊带取样站位图逡逑位。两站位均在最大浑浊带中屯、附近逡逑tiW。11号站采样为12小时定点采样(每间隔2小时采集一次),10号站采样逡逑为13小时定点采样(前12小时采样为每间瞄2小时采集一次,最后1小时采逡逑集一次),采样时间分别为2003年6月17日3:30至15:30邋(11号站)和2003逡逑年6月16日10:00至22:00邋(10号站),采样期均处于大潮期。获得了整个潮周逡逑期Qg的海水温度、盐度和海流现场实测数据,同时与海水同步采集了悬浮体样逡逑品。本论文通过对长江口最大浑浊带地区悬浮物浓度和悬浮物中重金属含量的逡逑分析测试,结合海水温度、盐度及海流等现场实测数据,分析潮周期肉悬浮逡逑物中重金属(Zn、抓、Cd、Co和Ni)含量的分布特征,估算潮周期内各重金逡逑属元素的通量

沿岸流,沿岸海域,夏季环流,环流系统


(台湾暖流)和沿岸流体系(闽浙沿岸流)。闽浙沿岸流在冬季和夏季的流动方逡逑向不同,由于本论文在闽浙沿岸海域的样品采集时间为夏季(6月),,所1^,只逡逑给出夏季研究区环流系统(图2-0。逡逑29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5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国廉;田俊杰;赖文明;常凤池;李德亮;;汞的迁移转化和壤中汞气异常的形成[J];地质与勘探;1980年12期

2 高凡,贾建业,杨木壮;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J];热带地理;2004年04期

3 姜桂华,王文科,杨胜科;“三氮”在黄土非饱和带迁移转化原位试验及数值模拟[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年04期

4 刘洪发;李绍民;都基众;;污水土地处理系统中氮迁移转化数学模拟[J];辽宁地质;1992年03期

5 阮晓红,王超,朱亮;氮在饱和土壤层中迁移转化特征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6 张万顺;杨寅群;吴静;仲兆林;;流域植物生长与营养物质迁移转化模式研究[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11年02期

7 杨桂朋;杨洁;;海洋中二甲基亚砜的来源、分布及迁移转化[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8 白利平;王业耀;;铬在土壤及地下水中迁移转化研究综述[J];地质与资源;2009年02期

9 王亚男,王红旗,舒艳;含磷污水淋滤条件下土壤中磷迁移转化模拟实验[J];环境科学学报;2001年06期

10 张光辉,周素文,费宇红;岩土非饱和性对毒性金属镉在包气带中迁移转化的影响[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邓芰;罗付香;吴彦瑜;彭晓春;;铅在环境中的形态迁移转化研究进展[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卷)[C];2013年

2 张丽;陆源源;王连军;;水环境中典型甾体雌激素迁移转化研究[A];公共安全中的化学问题研究进展(第二卷)[C];2011年

3 宋雨;贾永锋;;缺氧条件下土壤As的迁移转化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4 姜雨泽;王彬;苏建鹰;;煤燃烧过程汞的迁移转化及排放特性[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怀静;汞及部分重金属在长江口邻近海域中的迁移转化及其环境效应[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王永杰;长江河口潮滩沉积物中砷的迁移转化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3 梁秀娟;吉林西部洋沙泡水库水土环境中氟的迁移转化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庞浩;Cr(VI)在典型细砂土中迁移转化的实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邹韵;铬盐生产污染场地含水层水—岩界面铬迁移转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张洁;地下水中铁离子对三氮迁移转化的影响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5年

4 胡红波;苏州河重金属汞迁移转化及对生物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郭媛媛;铬在地下含水层中的迁移转化特征[D];吉林大学;2008年

6 骆传婷;不同土壤质地对铬迁移转化及修复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7 刘子牧;安徽砀山梨产地环境农药调查与迁移转化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3年

8 崔江瑞;污染物在海洋中的迁移转化及其在海湾环境容量研究中的应用[D];厦门大学;2009年

9 张岩;1,2,4-三氯苯在垃圾污染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机理及其模拟预测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鹤名;水库(湖泊)水体中“三氮”迁移转化的数学模型及其应用[D];吉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5497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5497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c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