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海岸带淤泥质潮滩和Ⅱ类水体悬浮泥沙遥感信息提取与定量反演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3 19:59
【摘要】:海岸带地处海陆之交,它凭借其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国际竞争和开发的重要区域,淤泥质潮滩和Ⅱ类水体悬浮泥沙是其重要的研究对象。 淤泥质潮滩作为海陆相互作用的敏感地带,滩面泥泞、潮沟密布、变化频繁,常规的地形测量难度极大。由于淤泥质潮滩具有一些能被可见光和近红外传感器探测到的特征,所以遥感技术为其地形信息的提取和定量反演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本文在分析淤泥质潮滩的动力沉积、动力地貌特点和光谱信息特征的基础上,以长江口淤泥质潮滩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植被、潮沟、潮滩和水体的边界线等信息的提取。而且,笔者在国际上首次系统利用多时相卫星遥感图像水边线高程反演技术,以伶仃洋大铲湾淤泥质潮滩、温州地区温州湾和乐清湾不同部位淤泥质潮滩、长江口地区不同部位淤泥质潮滩为研究对象,确定了其潮滩岸线的变化,从而对其不同部位潮滩坡度及淤积和侵蚀速度进行了计算,得到的数据弥补了研究区潮滩常规地形测量资料的不足。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我国淤泥质潮滩冲淤变化遥感定量反演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我国主要沿岸及近海水域的绝大部分水体都属于Ⅱ类水体,悬浮泥沙是其最重要的水色参数之一,沿岸及近海水域水体含沙量时空分布是分析河口海岸冲淤变化、估算河流入海物质通量、研究海洋沉积速率的重要参数,河流入海泥沙量的剧烈变化往往影响并引起海岸线及滩涂的明显变化。 本文在分析悬浮泥沙光谱信息特征的基础上,以长江口和伶仃洋悬浮泥沙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沿海水流流态、最大浑浊带、悬沙锋等信息的提取。为加深对悬浮泥沙的规律性认识和进行定量研究,笔者以长江口横沙岛新民港潮滩表层沉积物和浙江象山港湾顶潮滩表层沉积物为悬沙样本,使用ASD双通道地物波谱仪、后向散射测量仪HS6、LS-100Q激光粒度仪等仪器进行了含沙水体固有光学量和表观光学量同步观测水槽试验。对得到的不同浓度含沙水体的反射光谱特征曲线进行了处理,并且对其光谱特性进行了分析。在参考国内外比较公认的Ⅱ类水体悬浮泥沙反演模式的基础上,选用了泥沙遥感参数,并利用泥沙遥感参数建立了悬浮泥沙遥感定量分析统计相关模式。笔者以长江口为研究区将该模式成功地应用在神舟三号CMODIS 中文摘要 影像的悬浮泥沙遥感定量反演和Landsat 7 ETM影像的悬浮泥沙遥感定量反演中。 它表明该统计相关模式对我国n类水体的悬浮泥沙遥感定量反演具有重要的应用价 值。
【图文】:

植被图,潮滩,植被


2、植被光谱信息植被是潮滩的主要地物类型之一(图2一5).植物的光谱特征是:在可见光绿波段0.55林m附近有1006一20%的反射峰,近红外波段0.8料m一1.0林m间具有50%一60%的强反射峰,直至3.0“m部分是衰减曲线,这图2一5潮滩上的植被是由于叶片内部及叶片之间的散射使反射率增大,造成植物光谱反射特征的陡坡效

土壤图,潮滩,波谱曲线,总趋势


应.在红波段0.7林m和近红外波段1.5林m和1.9林m附近具有强烈吸收,其中红波段的吸收是由叶绿素吸收引起的,,近红外波段的吸收是由细胞液和细胞膜的水分子造成的,绿色植物的主要光谱响应特性如图2一6所示(陈述彭等,1990年;HanZhen等,1998年;朱良璞等,1999年).芦苇、海三棱蕉草、马兰、白茅、蔗草、互花米草等为潮滩的典型植被.反射率(%)“。}叶绿紊吸收带水吸收带…|J﨎|l﨑2。…./一.r、、一八一”、}、一00.40.61.01.4].92.22.波长(pm)图2一6植被的反射光语曲线3、土壤光谱信息土壤是潮滩的主要地物类型之一(图2一7)。土壤是在地形、母质、气候、时间、植被等自然因子及人为因素综合影响下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土壤特征反映了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质地的土壤,其波谱反射率是不同的,如图2一8所示,波谱曲线的总趋势图2一7潮滩上的土壤是上升的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P737.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申力;许惠平;吴萍;;基于光谱特征的MODIS影像东海水体类别信息提取[J];遥感信息;2011年03期

2 陈斌;周良勇;刘健;王凯;;废黄河口海域潮流动力与悬沙输运特征[J];海洋科学;2011年05期

3 丘仲锋;崔廷伟;何宜军;;基于水体光谱特性的赤潮分布信息MODIS遥感提取[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1年08期

4 罗锋;廖光洪;杨成浩;徐晓华;;乐清湾水交换特征研究[J];海洋学研究;2011年02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灿德;何报寅;;基于MODIS数据的长江口悬浮泥沙遥感监测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刘振民;李四海;韩震;;HY-1卫星资料悬浮泥沙浓度信息提取应用系统的研制[A];第十五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王道增;樊靖郁;钟宝昌;;上海长江口陈行水库泥沙沉降率研究[A];第九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二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王迪峰;潘德炉;;高光谱成像仪AISA+应用试验[A];第六届成像光谱技术与应用研讨会文集[C];2006年

5 刘建军;孙林云;韩信;孙波;;上海南汇嘴岸滩演变及悬浮泥沙运动遥感研究[A];第十二届中国海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6 马超飞;唐军武;王其茂;郭茂华;;黄东海区总悬浮泥沙对HY-1 CCD数据叶绿素浓度反演的影响[A];第十四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7 陶建峰;姚静;;江苏近海高分辨率潮流场数值模拟[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文气象分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潮汐及海平面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计算海洋物理专业委员会、山东(暨青岛市)海洋湖沼学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邓孺孺;秦雁;;珠江三角洲水库水质遥感监测研究——以梅州水库和流溪河水库为例[A];全国国土资源与环境遥感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刘良明;张红梅;;基于MODIS数据的两种悬浮泥沙分布遥感方法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喻丰华;丁晓英;余顺超;杨留柱;胥飞迪;;伶仃洋悬沙分布及挖沙影响的遥感监测分析[A];中国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专刊[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宗河;海洋观测进入立体观测时代[N];大众科技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陈莹 通讯员  翟丙军;无过错“棘手案”调解成功[N];中国水运报;2007年

3 童国庆;国外利用遥感技术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的新进展[N];中国水利报;2006年

4 国家海洋局;海洋且由卫星来管你[N];中国航天报;2001年

5 本报记者 游雪晴;“海洋一号”接通地面[N];科技日报;2002年

6 记者 左赛春;一箭双星风云海洋飞天舞[N];中国航天报;2002年

7 一业 韩振平;我国海洋卫星应用成果显著[N];中国海洋报;2003年

8 海洋局;中国海洋卫星及其应用[N];科技日报;2001年

9 记者贾西平;海洋一号卫星传回第一轨图像[N];人民日报;2002年

10 钱秀丽;海洋一号B卫星完成在轨测试[N];中国海洋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震;海岸带淤泥质潮滩和Ⅱ类水体悬浮泥沙遥感信息提取与定量反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宋召军;南黄海辐射沙洲海区悬沙及沙洲演变的遥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3 陈斌;长江口附近海域三维悬浮泥沙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4 史文静;黄河口悬浮泥沙扩散规律及其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5 李宁;近岸水质的遥感监测和数值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6 王艳姣;基于悬浮泥沙影响的水深遥感方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张恩仁;长江口悬浮泥沙的吸附—解吸作用对元素固—液相态转化控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郑宗生;长江口淤泥质潮滩高程遥感定量反演及冲淤演变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珍岩;淤泥质潮滩地貌的遥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10 胡日军;舟山群岛海域泥沙运移及动力机制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晓晖;基于MODIS的闽江口悬浮泥沙长期特征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0年

2 温国义;利用NOAA-AVHRR探讨中国北部海域的环流和悬浮泥沙沉积作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3 燕守广;江苏淤长型淤泥质潮滩上潮沟的发育与演变[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赵丽丽;悬浮泥沙的多角度偏振信息量化分析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姜杰;悬浮泥沙浓度遥感反演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李东义;闽江河口悬浮泥沙特征及输运过程初探[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08年

7 翟伟康;MODIS大气校正及渤海水色时空分布特征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6年

8 潘雪峰;基于悬浮泥沙的辐射沙洲水下地形遥感反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龚玲;三峡库区富营养化水体中悬浮泥沙对藻类生长影响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10 李文达;基于遥感的巢湖悬沙浓度和时空分布变化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971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5971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b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