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第二岛链对副热带逆流区域海洋涡旋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3-25 16:22
【摘要】:本文利用HYCOM模式全球同化结果(2004-2011年),结合AVISO卫星资料(1993-2010年)的海平面高度场,运用涡旋检测和自动追踪技术,配合Okubo-Weiss数法修正对涡旋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副热带逆流区域(STCC)以及附近区域(10°N~30°N、130°E~160°E)涡旋的特征;另外,本文统计了涡旋在通过群岛时其路径、形态以及涡旋强度、Rossby数等特性所发生的变化,继而讨论了第二岛链的岛屿地形对其东侧西移而来的涡旋产生的影响,最终得到了如下结论: 在第二岛链附近HYCOM全球同化结果与AVISO资料的海平面高度场间相关系数大于0.8,且因HYCOM资料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因此本研究以HYCOM资料为主,以AVISO资料为验证。在STCC区域共检测到反气旋涡3171个,气旋涡3214个,反气旋涡自身的闭合特性更有利于保持各项涡旋性质,,而气旋涡则容易耗散掉。反气旋涡在各纬度带上的平均半径要大于气旋涡,且两者都在22°N达到极大值。本文研究第二岛链在12°N-28°N之间的部分,恰好位于副热带逆流区涡旋活动大值区的南北两侧。多年平均的涡旋动能(EKE)同样以22°N为中心成带状分布,且自东向西逐渐增强。但是,第二岛链西侧的EKE却较东侧减少约30%,显示出岛屿对涡旋能量的损耗及对其移动的阻挡作用。 通过第二岛链附近的涡旋,其轨迹呈现不同的形态,其中反气旋涡和气旋涡的通过比例分别为88%和77%,且前者多数保持完整形态通过,而后者则更多的分裂通过。尺度大且Rossby数小的弱涡更容易在向西的移动中通过岛屿,且反气旋涡比气旋涡更加满足这一规律。同时,非线性系数较小的涡旋更有利于保持涡旋的完整性。几乎所有的涡旋通过群岛后振幅衰减,衰减比例可达50%。涡旋在通过群岛之后强度减弱,半径减小,表明岛屿地形涡旋能量的耗散作用。涡旋强度越强的涡,通过岛屿后其振幅的衰减比例越大。涡旋中心遇到较大的岛屿时,若涡旋自身弱而小,没有足够的能量将自身摊开的足够大,最终只是耗散水体导致崩溃消失;若仅涡旋的一部分遇到岛屿,则易发生形变,使得涡旋变得更加斜长,继而导致两个涡核的产生,分裂后的涡旋尺度更小,能量更弱,有的能够通过群岛,有的则减弱消失。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P7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秦玉,杨海军,鲍洪彤,李薇;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的气候特征[J];大气科学;2000年03期

2 潘爱军,刘秦玉,胡瑞金,王韶霞;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区海流的准90天振荡[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3 李荣凤,游小宝,P.Chu;夏季西北太平洋等位势密度面上的副热带逆流[J];科学通报;2002年05期

4 管秉贤;;副热带逆流二十年研究概况[J];海洋科学进展;1987年04期

5 孙湘平;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北赤道流、北赤道逆流几个特征的比较[J];黄渤海海洋;2000年01期

6 管秉贤;;副热带逆流二十年研究概况(续)[J];海洋科学进展;1988年01期

7 李荣凤,游小宝,Peter Chu;西北太平洋等位势密度面上的东向副热带逆流[J];中国科学D辑;2004年11期

8 管秉贤;台湾与菲律宾以东海域冬季的环流结构及其变异[J];海洋与湖沼;1989年05期

9 李薇,刘海龙,刘秦玉;北太平洋副热带海区的两支东向逆流[J];大气科学;2003年05期

10 刘秦玉;李丽娟;;北太平洋副热带向东逆流区Rossby波斜压稳定性[J];地球物理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葵;郭炳火;熊学军;;1997年夏、冬季北太平洋副热带西部海域流场特征[A];中国海洋学文集——西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研究(二)[C];2000年

2 刘秦玉;;太平洋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A];辽宁省气象局、丹东市气象局、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气象分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潮汐海平面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计算物理专业委员会、山东(暨青岛市)海洋湖沼学会2011年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侍茂崇;江明顺;柴扉;薛惠洁;;中沙南反气旋涡及周边海流形成和演变机制研究[A];中国海洋学文集——南海海流数值计算及中尺度特征研究[C];2001年

4 许建平;李金洪;刘增宏;朱伯康;;1998年夏季风暴发前后南海海洋水文特征及其变异[A];中国海洋学文集——南海海流数值计算及中尺度特征研究[C];2001年

5 柴扉;薛惠洁;侍茂崇;;南海北陆架区3个典型反气旋涡水文特征及演变规律[A];中国海洋学文集——南海海流数值计算及中尺度特征研究[C];2001年

6 沈杭锋;翟国庆;徐亚钦;朱业;;梅雨锋边界层中小尺度扰动涡旋的模拟研究[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天气预报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C];2011年

7 刘建清;田忠明;朱天征;;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8 张元春;孙建华;;冬季一次引发华北暴雪的低涡的动力发展机制[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9 关志佳;谭言科;;黑潮区域变温异常特征分析[A];第七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张树民;彭小燕;缪明榕;缪燕;林应;;“110713”江苏梅雨锋大暴雨综合分析[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提高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江苏省气象学会第七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中日间成功的一次海洋科技合作[N];科技日报;2000年

2 张星海;风云卫星发现北极臭氧减少[N];北京科技报;2011年

3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余晓葵;龙卷风肆虐 美国满目疮痍[N];光明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光;西北太平洋中尺度涡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2 何忠杰;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区及其邻近海域中尺度涡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3 李丽娟;台湾以东海平面高度和海表温度变化特征与机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4 南峰;台湾西南部海域流—涡结构及其演变规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5 贾英来;吕宋海峡黑潮形变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形成机制[D];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

6 陆九优;吕宋海峡黑潮形变的机制及其与Rossby波和涡旋的相互作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7 陈更新;南海中尺度涡的时空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8 胡珀;大洋中尺度涡旋与源区黑潮的相互作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9 赵伟;吕宋海峡水交换的季节性变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年

10 谢玲玲;西北太平洋环流及其与南海水交换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笑;第二岛链对副热带逆流区域海洋涡旋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2 王立宜;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及副热带逆流对温室气体和气溶胶强迫的响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3 周舒岚;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对北大西洋高纬度淡水强迫的响应过程和机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4 赵杰;吕宋海峡东侧海区中尺度涡旋的统计特征及对黑潮平均流的影响初探[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刘子洲;太平洋环流分析及其在全球变暖下的响应[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6 郑聪聪;北太平洋中尺度涡现象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7 冯呈呈;非均匀风场对水动力涡旋的驱动效应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8 顾小丽;热带、副热带西北太平洋海平面低频变化机制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荆钊;中尺度涡和风应力影响下的跨等密度面湍流混合低频变异[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10 刘慧娟;受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中多个相互作用涡旋的动力学[D];郑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001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6001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a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