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歧口凹陷构造演化与原型盆地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2 22:04
【摘要】:歧口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中北部,远离新生代板块边界达1000km以上,位于板块内部,是一个新生代盆地叠加在中生代盆地之上的叠合盆地中的次级构造单元,油气资源丰富。五十多年的勘探研究,在盆地结构、断裂构造、演化特征、动力机制方面取得较大进展。许多专家学者对渤海湾盆地成因观点各异,但基本确定了几种成因类型。本文基于大量的二维、三维地震剖面、钻井资料对歧口凹陷构造格架总体特征、基底走滑断裂、主要断裂、典型构造带、沉积沉降中心迁移、平衡剖面等方面进行研究。主要取得以下认识: 1.研究表明歧口凹陷主要发育北断南超的箕状断陷结构,主要呈串联式与雁行式单断结构组合类型,主要存在伸展、走滑和滑脱等构造样式。 2.断裂构造研究认为本区发育四条基底走滑断裂带,分别为:老沧东基底走滑带、西部基底走滑带、沿岸基底走滑带和羊二庄断裂走滑带。由于基底走滑带-构造变换带的存在,使盆地内部不同次级构造单元中应变保持总体一致,应力分布也更为均衡,对于不同次级构造单元中的构造样式调节具有重要作用。 3.主要断裂的规模、主要活动期以及断裂活动具有演化的阶段性和空间的迁移性。由于沧县隆起之上局部存在沙三段边缘相沉积,其余大部分缺失,为沧县隆起遭受剥蚀所致。因此,“大歧口凹陷”的存在意义重大。就大歧口凹陷而言,典型构造带活动性具有由北往南迁移构造演化特点。 4.沉积沉降中心研究表明,歧口凹陷在沿岸基底走滑带东、西两侧具有沉积沉降差异,沙三期以前,西部板桥次凹沉积中心呈现缓慢北迁的趋势,直至歧北次凹的沉积沉降中心达到最北;沙二期以后,在歧口主凹沉积沉降中心的位置基本上处于不变状态,沙一期后,歧南与歧口主凹沉积沉降都具有向南迁移的特征,并持续到明化镇期。尽管如此整个歧口凹陷的沉积沉降中心均在东部海域的歧口主凹,但整体具有往南迁移的趋势。断裂对沉积体系的形成具有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沧东断裂、海河断裂、港西、港东、南大港等二级断裂,但羊二庄断裂控制作用不明显,可见其只是起盆地边界的约束作用。 5.歧口凹陷经历了孔店运动、济阳运动和东营运动等多次构造运动。歧口凹陷主要分为四个构造演化阶段:拓展裂解、拉分断陷、箕状断陷和碟状坳陷四个阶段。断陷阶段在整个构造演化时期意义重大。后期明化镇亦存在走滑拉分。通过对基底与盖层断裂分布研究,认为其对盖层断裂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6.歧口凹陷存在深度上存在3级台阶式的伸展滑脱面,具有走滑拉分特点。通过剖面演化研究,结合他人3D构造模拟研究,本文认为5度横张拉分是歧口凹陷最可能的模式。小的构造单元都在一定程度上受控于比其高级的构造单元的动力机制。渤海湾盆地的动力学机制受深部软流圈物质上涌和周边板块影响,特别由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角度的变化和俯冲速度的快慢的影响以及印度板块的俯冲碰撞引起的中国东部的蠕动,这些与华北克拉通的破坏相结合,可以认为歧口凹陷是一种“板内拉分盆地”。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P736.1
【图文】:

分布图,歧口凹陷,测线,分布图


2图 0-1 歧口凹陷测线网分布图许多专家学者对歧口凹陷结构构造进行研究。众多学者还对渤海湾的构造模式进行研究,出现了多种学术观点,其中几何学模式:拉分盆地模式(TianZaiyi, 1996; 邵济安, 1995);裂谷盆地模式(马杏垣等, 1983; 李德生, 1980; 田在艺等, 1990; 王涛等, 1997; 胡朝元等, 1982; 赵重远, 1984; 陈发景等, 1996; 陆

构造域,全球,中心位置,黄骅坳陷


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渤海湾盆处于古亚洲洋、特提斯洋和太平洋三大构造域相互交接的中心区域,也是全球汇聚中心(图 1-1)。渤海湾是在华北克拉通古生代碳酸盐岩及含煤碎屑岩组成的稳定地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新生代陆相断陷盆地。华北克拉通有着 3800Ma 的演化历史,也经历了多期复杂的构造运动。华北克拉通构造单元可以分为“两块一带”,即东部地块、西部地块和中部南北向构造带,其中东部地块破坏严重,即形成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位于渤海湾盆地的中部,是一个重要的含油气区,是我国东部大型富油气盆地之一(图 1-2),黄骅坳陷西侧为沧县隆起、东侧为埕宁隆起,为典型的箕状断陷盆地。歧口凹陷处于黄骅坳陷的中北部,南起埕北断阶带,北至新港断裂构造带,西至沧县隆起,东临沙垒田凸起。歧口凹陷是渤海湾盆地中部黄骅坳陷的一个次级凹陷,凹陷内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是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块。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贵廷,钱祥麟,蔡东升;渤海湾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6期

2 蒲秀刚;周立宏;周建生;王振升;肖敦清;陈长伟;柳飒;;歧口凹陷沙一上亚段─东营组沉积体系[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3 王世虎,夏斌,陈根文,姜在兴,肖尚斌,于俊峰;济阳坳陷构造特征及形成机制讨论[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4年04期

4 李智武;刘树根;罗玉宏;刘顺;徐国强;;南大巴山前陆冲断带构造样式及变形机制分析[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6年03期

5 艾能平;任建业;祁鹏;史双双;佟殿君;胡德胜;;歧口凹陷伸展滑脱构造系统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9年03期

6 任建业;廖前进;卢刚臣;付立新;周江羽;祁鹏;史双双;;黄骅坳陷构造变形格局与演化过程分析[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0年04期

7 漆家福;渤海湾新生代盆地的两种构造系统及其成因解释[J];中国地质;2004年01期

8 陈发景;我国含油气盆地的类型、构造演化和油气分布[J];地球科学;1986年03期

9 漆家福,杨池银;黄骅盆地南部前第三系基底中的逆冲构造[J];地球科学;2003年01期

10 任收麦,黄宝春;晚古生代以来古亚洲洋构造域主要块体运动学特征初探[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2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贾春明;黄骅坳陷新近系断裂活动特征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D];石油大学(北京);2005年

2 张福利;黄骅坳陷中、北区构造特征与油气分布规律[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3 金宠;黄骅坳陷和济阳坳陷中生界构造特征、演化及动力机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4 史双双;歧口凹陷主断裂系统形成演化及油气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387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7387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f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