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胶州湾近岸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解吸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9 08:12
【摘要】: 近岸沉积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污染物进入水体后,有相当一部分沉积到沉积物中,在一定条件下又会向上覆水体释放,成为一种内源污染。有机污染物严重污染着海洋环境,直接影响着海洋生物,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我们人类健康。有机化合物在固-液界面处的迁移机制、吸附解吸规律很大程度上控制其在海洋中的分布及归宿,由于污染物的归宿与其生态作用关系密切,因而研究有机污染物在近岸海洋环境中的吸附解吸具有重要的意义。COD作为有机污染物的一个综合指标,它对污染源的定量、海域水质质量、养殖水水质、赤潮的发生等均有重要的指示作用。当前有关COD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污水处理、环境监测和评价方面,对其吸附解吸研究尚属空白。 本文运用实验模拟的方法,系统研究了胶州湾近岸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解吸规律、影响因子和动力学。首先,通过静态释放实验,研究胶州湾近岸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COD)的静态释放量、释放速率以及释放的影响因子;其次,通过悬浮态释放实验,研究污染物的释放潜力以及间隙水和悬浮物对污染物释放的作用,并对静态和悬浮态下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释放规律进行比较;再次,通过吸附实验,考察有机污染物(COD)在胶州湾近岸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及吸附机理;最后,通过五氯氛钠的吸附解吸实验,研究了离子性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解吸动力学。通过上面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得到主要结论如下: 通过静态释放实验得出,胶州湾近岸沉积物中有机物(COD)的静态释放量为0.001-0.03mg/g,静态释放速率为122.01-5122.41mg/(m2.d),有机物的释放对上覆水污染较重。泥水比、温度、溶解氧和微生物都对上覆水COD有明显影响, pH值的影响仅表现在前两天。 静态和悬浮态下胶州湾鲜样沉积物有机物的释放规律,总体上都符合同一规律,即先上升至最高点,然后慢慢下降,直至平衡。胶州湾风干沉积物的短期(7h)释放规律用零级动力学方程y=1.1709x+1.8462(n=6, r=0.9617)拟合较好,而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X5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辛俊宏;任一平;徐宾铎;张崇良;薛莹;纪毓鹏;;胶州湾西北部潮滩湿地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J];应用生态学报;2011年07期

2 陈金瑞;陈学恩;于华明;闫运伟;单士亮;赵健;;胶州湾潮汐潮流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Z2期

3 杨东方;丁咨汝;郑琳;卜志国;石强;;胶州湾水域有机农药HCH的分布及均匀性[J];海岸工程;2011年02期

4 杨东方;苗振清;丁咨汝;徐焕志;曹根庭;;有机农药六六六对胶州湾海域水质的影响Ⅱ.污染源变化过程[J];海洋科学;2011年05期

5 刘运令;汪亚平;高建华;贾建军;夏小明;李炎;;胶州湾冲淤灾害地质及环境稳定性分析[J];地理研究;2011年07期

6 毛秀香;;浅谈胶州湾主要污染物的综合治理[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年09期

7 李凤业;李学刚;齐君;宋金明;;近百年来胶州湾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累积过程及其环境意义[J];海洋学研究;2011年02期

8 曹晓燕;葛成凤;杨桂朋;;胶州湾沉积物表面酸碱性质及对铜的吸附[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Z2期

9 王志宪;吕霄飞;张峰;;青岛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的功能定位及发展对策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7期

10 李淑娟;孟芬芬;;山东省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旅游开发策略[J];资源科学;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东方;;胶州湾浮游植物生长的生态变化过程[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王涛;孙进忠;杜明性;王忠胜;王继明;;胶州湾地区区域工程地质稳定性灰色模糊综合评价[A];工程地质力学创新与发展暨工程地质研究室成立5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马彩华;游奎;彭斌;许志华;李康;赵焕利;袁伟;;胶州湾产业格局变动对环境的影响分析[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4 杨永亮;麦碧娴;潘静;李凤业;殷效彩;;胶州湾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及来源[A];第六届全国环境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5 董吉田;李萍;;胶莱运河开通后两湾海水交换可能性的探讨[A];胶莱人工海河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吴永森;张士魁;吴隆业;张绪琴;李宝华;郑建民;;胶州湾黄色物质物理及生化特性现场试验初步分析[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7 李新正;于海燕;王永强;帅莲梅;张宝琳;刘瑞玉;;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现状[A];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生态学分会20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8 赵亮;魏皓;赵建中;;胶州湾水交换的数值研究[A];“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9 左军成;杜凌;李磊;李培良;陈宗镛;;“胶莱运河”项目水流动力学条件初步估计(潮汐、环流)[A];胶莱人工海河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高大鲁;华锋;范斌;卢燕;;胶州湾口走航ADCP测流数据统计分析[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文气象分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潮汐及海平面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计算海洋物理专业委员会、山东(暨青岛市)海洋湖沼学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梁学勇刘洁李萍;潮涌胶州湾[N];青岛日报;2005年

2 邱志伦 王爱菊;胶州湾50年间37个物种消失[N];中国海洋报;2008年

3 李永旺;豪情天纵胶州湾[N];中国建设报;2009年

4 鲁文;山东青岛:胶州湾禁建制革等工业项目[N];消费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沈俊霖;19个“电子眼”监测胶州湾[N];青岛日报;2011年

6 崔峰 商晨 王晓昆 孙倩;蛟龙跃上胶州湾[N];人民日报;2011年

7 记者 苏万明;胶州湾大桥未完工,总工程师称“不影响通车”[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8 记者 马之恒;胶州湾跨海大桥如何建成的[N];北京科技报;2011年

9 朱文 李臻;胶州湾沿海景区将连点成片[N];中国旅游报;2011年

10 驻鲁记者 柏彦雯 通讯员 贾国富;世界最长跨海大桥胶州湾大桥通过验收[N];中国水运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颖虹;胶州湾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2 赵淑江;胶州湾生态系统主要生态因子的长期变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2年

3 刘哲;胶州湾水体交换与营养盐收支过程数值模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4 侯新文;环胶州湾地区城市地质及工程建设适宜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5 闫菊;胶州湾海域海岸带综合管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6 刘东艳;胶州湾浮游植物与沉积物中硅藻群落结构演替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7 孙磊;胶州湾海岸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预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8 边淑华;基岩海湾潮汐通道动力地貌及其发育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汪亚平;胶州湾及邻近海区沉积动力学[D];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0年

10 宋秀贤;我国典型海域营养盐特征对赤潮形成的影响及赤潮防治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云;胶州湾水域富营养化特征和形成机制的初步探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4年

2 孙蜀东;胶州湾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移植放流的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3 董贺平;胶州湾层序地层及潮流沉积体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4 张丽笑;胶州湾丁基锡污染状况调查及三丁基锡对常见微藻的毒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李丹丹;砷的原子荧光光谱法改进及其在胶州湾、黄、东海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6 刘飞;胶州湾李村河口沉积物中重金属的赋存及其环境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7 陈应华;胶州湾小型浮游动物群落特征的初步研究[D];汕头大学;2002年

8 田胜艳;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9 马妍妍;基于遥感的胶州湾湿地动态变化及质量评价[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10 张林;胶州湾建设桩基式海上城市的可行性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621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7621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a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