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海溶解碳水化合物的浓度分布与影响因素
发布时间:2020-10-08 16:50
碳水化合物是海洋中溶解有机碳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海洋有机体主要的能量、存储和结构物质,在海洋碳循环和食物链循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开展典型近海海洋环境中溶解碳水化合物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对明确有机物的性质、来源及其迁移转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中国近海有代表性的南海、东海、黄海和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胶州湾为研究目标,对这些海域中溶解态单糖(MCHO)和多糖(PCHO)的浓度分布、时空变化、影响因素以及对溶解有机碳(DOC)的贡献情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同时对胶州湾及其邻近海域微表层中MCHO和PCHO的浓度分布及富集情况进行了考察。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在实验室中建立了海水中溶解MCHO和PCHO的测定方法,其检测限为2.2μM C,精密度为1.7%-8.3%,与国外同类方法相当。 2.于2009年3-4月对南海东北部及其邻近海域MCHO和PCHO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海东北部表层海水中MCHO和PCHO的浓度分别在2.5-21.9μM C和3.4-27.9μM C之间,平均浓度分别为7.0和9.5μM C,远低于世界其他近岸海域的浓度,接近于大西洋和太平洋等开阔大洋的浓度,这显然与南海海域比较低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生产力有关。调查海域表层海水中MCHO和PCHO浓度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在珠江口附近、吕宋岛西北部和东北部附近海域。PCHO与MCHO浓度的比值在0.7-2.5之间,平均值为1.4,说明PCHO是溶解碳水化合物的主要组成部分。MCHO和PCHO浓度在150 m以浅的水体中有一个高值出现,不同深度的大洋水中(500 m、1000 m或2000 m),受复杂生物化学环境的影响,MCHO和PCHO浓度也会出现高值。周日变化的研究表明,PCHO浓度在下午15:00达到最大,在夜晚最低;MCHO浓度的高值时间滞后于PCHO浓度的高值时间,印证了“部分单糖是由多糖水解而来的”这个结论。 3.于2007年11月和2009年5月分别对东海、南黄海不同深度海水中溶解MCHO和PCHO进行了调查。秋季东海、南黄海表层海水中MCHO和PCHO的浓度分别在3.1-11.7μM C和4.0-17.6μM C之间,平均值分别为6.2和6.7μM C;春季MCHO和PCHO浓度变化范围较大,分别在2.6-34.1μM C和3.7-75.1μMC之间,平均值分别为11.5和21.6μM C,明显高于秋季的调查结果。秋季表层海水中MCHO和PCHO分别平均占DOC的5.1%和5.5%,春季MCHO和PCHO分别平均占DOC的6.8%和13.1%,说明MCHO和PCHO是东海、南黄海表层海水中DOC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长江冲淡水和黑潮水的影响,表层海水中MCHO和PCHO浓度的水平分布表现出由近岸向外海递减的分布趋势,但两个季节又呈现各自一定的特点。03断面黄海冷水团中的海水具有较低的MCHO、PCHO和浮游植物生物量。05断面东南部随着高盐、寡营养盐的黑潮水对东海的入侵,C0510和C0512站位100 m以深水体中出现MCHO、PCHO和浮游植物浓度的低值区。 4.利用2007年1-10月的三个航次对北黄海MCHO和PCHO的时空分布及季节变化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北黄海表层海水中MCHO和PCHO的浓度分别在4.5-19.3μM C和0.8-27.0μM C之间,年平均浓度分别为10.8和10.1μM C。秋季海水中溶解态MCHO和PCHO分别平均占DOC的4.1%和4.8%,是北黄海表层海水中DOC的重要组成部分。北黄海表层海水中MCHO浓度冬季最高,春季次之,秋季最低;PCHO浓度春季最高,冬季次之,秋季最低。不同季节MCHO和PCHO的水平分布特征基本相同,即呈现从辽东半岛、山东半岛近岸向外海海域逐渐降低的趋势。秋季北黄海MCHO和PCHO的垂直分布表现出类似的特征,即表层浓度略高,随着深度的增大略有减小,但变化不大。这主要是北黄海水深较浅,30 m以上水体垂直分布较为均匀,下层冷水区域内有机物沉降分解等过程对碳水化合物浓度有一定的补充作用所致。 5.利用2007年8月-2008年4月的四个航次对胶州湾表层海水中MCHO和PCHO的时空分布及季节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全年胶州湾表层海水中MCHO和PCHO的浓度分别在1.7-65.9μM C和0.3-210.2μM C之间,年平均浓度分别为13.2和21.0μM C。溶解态MCHO和PCHO全年分别平均占DOC的4.5%和7.4%,是胶州湾表层海水中DOC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季节MCHO和PCHO的浓度变化范围较大,水平分布也略有差异,但其高值区大都集中在胶州湾东部和西部近岸海域,呈现出由近岸向湾中部递减的趋势,这主要是受到青岛市及周边地区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大量工农业生产废水和居民生活污水的排入、湾内西部和东北部水域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以及胶州湾南北往复式的潮流体系的影响。胶州湾表层海水中MCHO和PCHO浓度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最高,秋夏季次之,春季最低,冬季MCHO和PCHO平均浓度值分别是春季平均值的2.6和4.4倍。胶州湾表层海水中PCHO/MCHO和PCHO/DOC也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分别在冬季和夏季出现两个高峰,与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双峰型季节变化趋势一致。MCHO能够直接被异养细菌吸收利用,迅速参与新陈代谢过程,具有较强生物活性,所以MCHO/DOC的月平均变化范围较小,季节变化不明显。线性回归结果表明,夏、春季航次中,表层海水中总溶解碳水化合物浓度和盐度具有显著的线性负相关性,进一步说明了河流输入对胶州湾内碳水化合物浓度分布的重要影响。 6.于2008年7月和11月分别对胶州湾及其邻近海域微表层与表层海水中MCHO和PCHO的浓度分布及富集情况进行了研究。夏季胶州湾微表层海水中MCHO和PCHO浓度分别为22.5(4.7-54.7)和24.3(8.3-48.6)μM C,秋季胶州湾及其邻近海域微表层海水中的浓度分别为15.3(7.5-42.5)和20.8(11.3-36.6)μM C。因此,微表层海水中MCHO和PCHO浓度呈现出一定的季节变化,夏季高于秋季,这可能是受到夏季胶州湾及其邻近海域浒苔大规模爆发的影响。夏季MCHO和PCHO在微表层的平均富集因子分别为1.3和1.4,秋季平均富集因子分别为1.9和1.6,表明MCHO和PCHO在微表层中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富集,而且夏季的富集程度低于秋季,这与碳水化合物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水体性质以及海区海况等环境条件密切相关。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微表层中MCHO、PCHO和DOC与它们在表层中的浓度显著相关,说明微表层与表层水体间具有频繁、强烈的交换作用。表层海水中总溶解碳水化合物和盐度具有显著的线性负相关性,充分说明了河流输入和水团混合过程对胶州湾及其邻近海域内碳水化合物浓度的重要影响。
【学位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P734.2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碳水化合物的重要意义
1.2 海水中碳水化合物的来源与去除
1.3 海水中碳水化合物的时空分布
1.4 海水中碳水化合物的分析方法
1.5 海水中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因素
1.6 国内研究现状
2 研究内容和分析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样品的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南海东北部海水中MCHO和PCHO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3.1 航次简介
3.2 样品采集和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东海、南黄海中MCHO和PCHO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4.1 航次简介
4.2 样品采集和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北黄海海水中MCHO和PCHO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5.1 航次简介
5.2 样品采集和测定
5.3 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胶州湾海水中MCHO和PCHO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6.1 航次简介
6.2 样品采集和测定
6.3 结果与讨论
6.4 本章小结
7 胶州湾海水微表层中MCHO和PCHO的季节变化
7.1 航次简介
7.2 样品采集和测定
7.3 结果与讨论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在学期间主要的学术论文成果
本文编号:2832493
【学位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P734.2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碳水化合物的重要意义
1.2 海水中碳水化合物的来源与去除
1.3 海水中碳水化合物的时空分布
1.4 海水中碳水化合物的分析方法
1.5 海水中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因素
1.6 国内研究现状
2 研究内容和分析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样品的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南海东北部海水中MCHO和PCHO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3.1 航次简介
3.2 样品采集和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东海、南黄海中MCHO和PCHO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4.1 航次简介
4.2 样品采集和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北黄海海水中MCHO和PCHO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5.1 航次简介
5.2 样品采集和测定
5.3 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胶州湾海水中MCHO和PCHO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6.1 航次简介
6.2 样品采集和测定
6.3 结果与讨论
6.4 本章小结
7 胶州湾海水微表层中MCHO和PCHO的季节变化
7.1 航次简介
7.2 样品采集和测定
7.3 结果与讨论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在学期间主要的学术论文成果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吴冠伟;黄海、东海溶解碳水化合物的分布特征[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2 陈晨;南黄海和胶州湾微表层和次表层海水中营养盐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324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832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