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大风长期气候变化特征研究
【学位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P732
【部分图文】:
向大 风 的 环流 形 势 进 行分 析 。 本 文 的 意 义 在于 , 根 据海 洋 开 海 大 风 日 数 、 强 度 和 发 生 频 数 进 行 分 析 , 对 于 提 高 黄 海 大 的 帮 助 , 对 政 府 决 策 和 企 业 环 境 评 价 及 海 上 工 程 建 设 方 面。 第 二 章 资 料 和 方 法 使 用 的 资 料 是 CF S R ( Cl i ma t e Fo r e ca s t Sy s t em Re a na l y s is ) 料 1 0m 高 度 处 的 风 场 资 料 , 资 料 起 止 时 间 为 19 79 年 1 月 日, 共 计 31 年 的资 料 ,分 辨 率 为 0. 3° × 0. 3° , 时 间 间 隔为 1 辨 率 特 征 , 我 们 选 取 的 研 究 范 围 为 东 经 11 9 . 3 75 ° ~ 1 26 9 .8 0 9° , 共 计 25 × 29 个 站点 。
黄海 大 风长 期 气 候变 化 特 征研 究 的大 风 日 数 31 年来 的变 化 曲 线 。从 图 上 可 以看 到 , 所 有 站 点 平上 趋势 性 减少 ,几 个 极大 值点 分 别是 19 7 9 年、 1 9 8 7 年 和 20 05 别 是 19 82 年、 19 86 年和 2 00 7 年。 全 部站 点多 年 平均 大风 日 数 数 最 多 的 19 7 9 年 为 64 .6 天 , 大 风 日 数 最 少 的 19 8 6 年 和 20 0之 间相 差 18 .5 天 ,差 距 十分 明 显 。
图 3 -1 全 部站 点 平均 的大 风 日数 年 际变 化 曲 线 Th e a n nu al v ar i a t io n c ur v e o f t h e a ve ra ge g a le d a 均的 大 风 日数 的 空 间分 布 图 。 从图 中 可 的 特 点 , 存 在 两 个 大 风 区 : 一 是 成 山 头 二 是 黄 海 东 南 部 , 济 州 岛 以 西 及 以 南 海 下 垫 面 对 于 风 速 有 巨 大 的 影 响 , 在 济 州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井传才,唐万林,王建平,吴洁晶;青岛近海海陆大风的对比分析[J];黄渤海海洋;1995年04期
2 宋庆珍;褚昭利;崔宜少;;几次北上台风造成山东半岛暴雨和大风的对比分析[J];山东气象;2010年02期
3 ;4—6月福建中部沿海大风的统计预报[J];气象;1975年04期
4 ;西藏高原的春季大风[J];气象;1977年03期
5 刘海利;;大风重要报发报问题的探讨[J];陕西气象;1993年03期
6 吴增福,杨庆苹,卢荻,张永强;洪泽湖区春季大风的分析和预报系统[J];气象科学;1995年03期
7 陈淑琴;唐跃;黄辉;;舟山群岛一次“晴天暴”过程分析[J];海洋预报;2006年01期
8 江一郎;;大风继续吹起[J];文苑(经典美文);2010年02期
9 郭殿福;广西大风天气气候分析[J];广西气象;1987年Z1期
10 张优勤,胡雪红,梁恩惠;德州地区冬半年大风气候特征[J];海岸工程;1997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宇星;热带气旋全球模态及西北太平洋频发区热带气旋变化特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凌征;热带气旋对南海上层海洋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3 胡邦辉;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气候特征及风场计算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周洋;ENSO背景下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李青青;热带气旋内外雨带结构、外雨带生成和准周期活动[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3年
6 陈光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年际变化及其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年
7 冯业荣;珠江三角洲气溶胶污染的机理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D];中山大学;2006年
8 黄勇;东中国海波候对局地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9 吴岩峻;不同天气系统对海南岛降水的贡献及其变化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10 刘玲玲;热带气旋在海洋能量平衡和水团平衡中的作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宫攀;黄海大风长期气候变化特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2 王蕾;中国西南低层大风与西南风低空急流活动的气候学分析[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3 张晓慧;渤海大风统计特征及物理机制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4 张文龙;中国西南低层大风与西南风低空急流活动的统计分析及惯性稳定性作用分析[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5 孟莹;辽宁大风气候特征及风能资源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6 王园香;渤海和北黄海冬春季大风动力机制及中尺度特征的数值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7 付丹红;产生灾害性大风的强风暴的形成机理与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8 李根娥;一次春季罕见寒潮暴雨(雪)天气过程诊断分析[D];兰州大学;2007年
9 宁进进;大风作用下海岸粉砂淤积量重现值的估计[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10 李力;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气候特征[D];南京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374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837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