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东、黄海海表面温度季节内变化的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9 18:50
   本文对东、黄海的环境动力因子海温、气温和风场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基于7年的TRMM/TMI卫星遥感海表面温度(SST)资料,首先分析了东、黄海海表面温度的季节分布特征,进而采用小波分析方法确认了东、黄海海表面温度存在显著的季节内变化,并分析了海表面温度季节内变化信号的特征,最后运用EOF分析方法重点研究了海表面温度季节内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随时间演变的过程。研究结果表明:东海北部、东海近岸以及黄海近岸海表面温度季节内变化最为显著,体现了太阳辐射、地形、环流以及大气季节内振荡等因素对海表面温度季节内变化的影响。 通过对海表面温度场与NCEP/NCAR再分析日平均资料中的850hpa气温场季节内变化信号做SVD分析发现,海表面温度季节内变化与850hpa气温季节内变化之间有着较为显著的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29。 对海表面温度场与NCEP/NCAR再分析日平均资料中的850hpa纬向风场季节内变化信号做SVD分析也发现,海表面温度季节内变化与850hpa纬向风季节内变化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相关关系,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26。 该文为进一步探求我国近海赤潮生消的物理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位单位】:河海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P731.11
【部分图文】:

空间分布,海表面温度,月平均,空间分布


图.21冬季东、黄海1月必月和3月多年月平均海表面温度的空间分布注:横坐标是经度(118oE一130oE),纵坐标是纬度(24ON一38“N),图中所示等值线为温度等值线,温度单位为℃。

空间分布,海表面温度,月平均,空间分布


注:横坐标是经度(118OE一13o0E),纵坐标是纬度(2o4N一38”N),图中所示等值线为温度等值线,温度单位为℃。从图2,2(a)、2.2(b)、2.2(e)中可以看出,东海北部的暖水舌和冷舌从4月份

海表面温度,黄海,月份,黄海中部


海表面温度的分布已不能反映黑潮的踪迹。由于夏季黄海中部受黄海冷水团控制,其中部广大海区垂直环流极其微弱,海水呈稳定的垂直层化结构。图.23还表明:在黄海中部,整个夏季海表面温度均出现一个分布较均匀的高温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实;“东海、黄海海况速报及中心渔场测报”试验获得成功[J];东海海洋;1988年01期

2 张武昌;张翠霞;王荣;肖天;;黄、东海春季和秋季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J];海洋科学;2011年01期

3 李文渭;中国渤海、黄海、东海名称及区划沿革考[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0年04期

4 张波,唐启升,金显仕,薛莹;东海和黄海主要鱼类的食物竞争[J];动物学报;2005年04期

5 张艳;张志南;;中国黄海与中国东海管咽线虫属(线虫动物门)一新种与一新纪录(英文)[J];动物分类学报;2010年01期

6 刘瑞玉;黃、东海虾类动物地理学研究[J];海洋与湖沼;1963年03期

7 成庆泰;黄海和东海经济鱼类区系[J];海洋与湖沼;1959年01期

8 成庆泰;中国南海经济鱼类区系[J];海洋与湖沼;1959年04期

9 秦善;东海和黄海环流的季节性变化[J];海洋地质动态;1994年11期

10 郑执中,郑守仪,傅钊先;东海底栖有孔虫区系的初步分析[J];科学通报;1979年1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左涛;东、黄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3年

2 孙静;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在微藻鉴定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研究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3 张洪海;中国东海、黄海DMS和DMSP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4 张龙军;东海海-气界面CO_2通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5 刘乐军;东海灾害地质分区研究的理论与实践[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6 晁敏;应用流式细胞计研究超微型浮游植物在中国东、黄海典型水域的分布[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刘会莲;中国近海及南大洋磷虾关键种种群生态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2年

8 王其翔;黄海海洋生态系统服务评估[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9 任春艳;中国东海和黄海中一氧化碳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苏健;跨陆架锋水交换的数值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文卿;东、黄海沉积物中磷的形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2 曾广恩;东、黄海海表面温度季节内变化的特征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3 李静;东海和黄海中溶解游离氨基酸的分析与分布[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4 伯绍毅;东、黄海气溶胶和雨水中氨基化合物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5 曹伟国;东海海洋温度锋面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6 毕言锋;中国东部沿海的大气营养盐干、湿沉降及其对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7 尹士序;中国东海与黄海中挥发性卤代烃的分析与分布[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8 姜晓璐;东、黄海的大气干、湿沉降及其对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9 朱媛媛;东、黄海沉积物中各形态磷的分布特征及其生物地球化学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10 戚艳平;长江及其邻近海域中颗粒态及溶解态正构烷烃的分布[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475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8475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2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