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南黄海前陆盆地动力过程与盆山耦合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4 19:55
   南黄海盆地处于下扬子的海相延伸地区,其演化经历了海相盆地、前陆盆地、陆相断陷盆地以及坳陷盆地阶段。其中前陆盆地阶段对于南黄海盆地主体构造的形成演化过程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南黄海盆地油气资源的运移和聚集具有控制作用,因此对前陆盆地阶段的动力过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这个阶段的形成与印支期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的俯冲-折返过程相关,所以中生代造山过程研究对于解释南黄海前陆盆地动力过程反演具有指示性作用。千里岩隆起位于南黄海盆地的最北部,为北部坳陷的前部隆起带,其形成与苏鲁造山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对千里岩动力过程的研究对于揭示南黄海前陆盆地动力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对南黄海千里岩隆起区榴辉岩、片麻岩以及变粒岩等变质岩类的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同位素年代学进行了研究,并对比仰口榴辉岩和海阳所变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三个地区的变质岩成因和变质动力学过程进行了研究。在对南黄海现有地球物理资料研究的基础上,对南黄海盆地的构造特征和构造样式进行了研究,并对南黄海盆地的构造演化史进行了论述。在综合盆山研究基础上,初步探讨了两者形成之间的内在联系。 论文得出的结论如下 (1)千里岩榴辉岩原岩可能为古秦岭洋洋壳,海阳所铁镁质变质岩原岩可能代表扬子板块北缘的基性下地壳,而仰口榴辉岩原岩可能岛弧玄武岩发生分异的岩石类型。千里岩榴辉岩原岩可能形成于晚元古代,而柯石英榴辉岩相变质时间为222±15Ma,这种年代学指示千里岩隆起可能从属于苏鲁造山带,为其海向延伸。 (2)千里岩、仰口以及海阳所长英质岩类大部分指示S型花岗岩特征,少部分指示A型花岗岩特征,与苏鲁造山带其他地区的片麻岩套可能共同指示了晚元古代扬子板块北缘地体裂解-拼贴的过程。年代学指示片麻岩中锆石可能经历了Pb丢失,形成年代为晚元古代,同时也经历晚三叠世变质作用,这种特征与苏鲁造山带片麻岩具有相类似的特征,也指示千里岩隆起从属于苏鲁造山带。 (3)千里岩榴辉岩与仰口榴辉岩对比具有相类似的热演化过程,暗示其经历了相类似的变质作用过程,而海阳所地区则可能代表叠加榴辉岩相但是未经历深俯冲高温高压变质作用的下地壳岩套。 (4)南黄海盆地发育一系列逆冲、逆掩推覆以及叠瓦构造,这种构造类型与印支期的构造运动具有密切的联系,而后的构造运动则叠加在先前的构造上形成了现今的构造模式。 (5)苏鲁造山带和南黄海盆地的前陆盆地在形成时间和构造特征上具有耦合性,均为晚三叠世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而形成,它们一起组成盆山体系。
【学位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P736;P618.130.27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0.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0.2 研究现状
    0.3 存在问题和研究内容
1 区域地质背景
2 岩相学特征
3 岩石地球化学
    3.1 分析测试手段
    3.2 铁镁质岩类岩石化学特征
        3.2.1 主量元素
        3.2.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2.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3.2.4 千里岩榴辉岩的同位素测年
        3.2.5 铁镁质变质岩成因讨论
    3.3 长英质变质岩类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3.1 主量元素
        3.3.2 长英质变质岩类的微量元素
        3.3.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3.4 千里岩片麻岩同位素测年
        3.3.5 长英质变质岩成因探讨
4 矿物化学
5 变质温压条件
    5.1 三个地区的变质温压条件估算
    5.2 变质PTt轨迹估算
    5.3 俯冲折返模式的假设
6 盆地构造特征
    6.1 南黄海北部坳陷以及千里岩隆起构造特征
    6.2 中部隆起区
    6.3 南黄海南部坳陷
    6.4 南黄海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
7 盆山耦合关系的对比研究
8 结论和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志强;陈春峰;姚永坚;张拭颖;郝天珧;万荣胜;;南黄海北部前陆盆地的构造演化与油气突破[J];地学前缘;2008年06期

2 胡剑风,郑多明,胡轩,尚新录,陈新卫;塔西南前陆盆地战略接替区天然气勘探的突破[J];中国石油勘探;2002年01期

3 陈发景,汪新文,张光亚,曹守连,罗传容;中国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构造和动力学背景[J];现代地质;1992年03期

4 刘树根,罗志立,戴苏兰,Dennis Arne,C.J.L.Wilson;龙门山冲断带的隆升和川西前陆盆地的沉降[J];地质学报;1995年03期

5 田作基,罗志立,罗蛰潭,彭大钧,于汇津,宋建国;新疆阿瓦提陆内前陆盆地[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6年04期

6 刘贻军;前陆盆地层序地层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98年01期

7 陶晓风;龙门山南段推覆构造与前陆盆地演化[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8 朱同兴;从弧后盆地到前陆盆地的沉积演化——以西藏北部羌塘中生代盆地分析为例[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1999年00期

9 赖世新,黄凯,陈景亮,吴坚,钱万程,陈书平,徐怀民;准噶尔晚石炭世、二叠纪前陆盆地演化与油气聚集[J];新疆石油地质;1999年04期

10 金之钧,吕修祥;塔西南前陆盆地油气资源与勘探对策[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0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松永;西藏拉萨地块中古特提斯缝合带的厘定[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0年

2 陈杨;川西晚三叠世前陆盆地的形成演化过程及油气勘探意义[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3 李海滨;下扬子地区早古生代前陆盆地与油气前景分析[D];南京大学;2013年

4 吴世祥;川西上三叠统前陆盆地成藏特征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5 戴朝成;四川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充填样式与储层分布规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6 李斌;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前陆盆地构造特征和油气成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7 段凯波;晚三叠世至中侏罗世中扬子区陆相磨拉石前陆盆地充填序列[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李军;库车前陆盆地天然气勘探测井配套新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9 李岩峰;四川盆地东北部中—新生代造山与前陆变形构造叠合关系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5年

10 刘殊;前陆褶皱冲断带构造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贺;南黄海前陆盆地动力过程与盆山耦合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2 李敏;南黄海千里岩隆起基底性质及动力学演化机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3 刘金庆;下扬子海域南黄海盆地陆陆碰撞动力学与盆山耦合关系解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4 杨帆;千里岩大气颗粒态二元羧酸的形成和来源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5 颜照坤;龙门山与前陆盆地之间的剥蚀—沉积系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6 刘杰;基于地震数据分析的龙门山前陆盆地海相地层构造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7 赵晨露;龙门山前陆盆地断裂系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8 陈碧辉;川西前陆盆地气田流体的混合与成藏效应[D];成都理工大学;2003年

9 刘凌云;上扬子北缘早中侏罗世前陆盆地充填演化及其构造控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10 张劲超;龙门山前陆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地震预测[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549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8549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c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