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东海陆架末次盛冰期以来海平面变化及沉积体系响应
【学位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P731.23
【部分图文】:
黄东海陆架末次盛冰期以来海平面变化及沉积体系响应1 区域地质概况和水文特征地貌地形地貌个被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包围的半封闭的陆架浅海,南部边界韩国济州岛西南端的连线为界,介于 31°40′N~39°50′N,11之间。南北长约 870km,东西宽约 556km,面积达 3.5×104
图 1-3 中国黄东海环流系统(据 Beardsley 等,1985)稳定、流速大等特点,是东海海流的主干,它不仅对黄、东海海洋环境有着决性的影响,而且对中国近海的气候和渔业资源也有着很大的影响。黑潮流系由潮源地、黑潮主体和黑潮续流三部分组成,其中流经东海的这一段称东海黑东海黑潮由于受地形的制约,其路径和流态相对比较稳定,但因来自黑潮源地9
冰期及全新世冰岩芯氧同位素温度变化曲线(据 Dansgaard,现代的气候特点是小振幅波动的温暖气候,在欧洲分al. ka B.P.,干凉,冰川消融退缩),北方期(10.9~8.,海面升到现代高度),大西洋期(8.4~5.4 cal. ka B变多,雪线普遍上升,欧洲和地中海发生海侵),亚北干凉、冬夏温差变大,3.7~2.6 cal. ka B.P.,降温明显义小冰期),亚大西洋期(2.6 cal. ka B.P.,气候凉爽另有新波动,约在公元 16~17 世纪里,又发生冰川小冰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东菊;陈发虎;吉笃学;L Barton;PJ Brantingham;王辉;;甘肃苏苗塬头地点石制品特征与古环境分析[J];人类学学报;2011年03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桂芳;流域、古气候、人类活动——机理、过程、指标体系及其方法论的探讨[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吉笃学;中国北方现代人扩散与农业起源的环境考古学观察[D];兰州大学;2007年
3 曹光杰;末次盛冰期以来长江江苏段河道演变与现代冲淤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庄丽华;黄东海陆架晚第四纪古环境演化及海平面变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2年
5 付淑清;南海南部晚第四纪以来的古气候古环境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6 覃军干;宁绍平原及邻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孢粉学研究及古环境意义[D];同济大学;2006年
7 黄玥;末次冰期以来南海及日本海硅藻及其古环境变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刘煜;末次冰期冰盛期和中全新世中国地区气候变化的数值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9 刘焱光;近4万年来冲绳海槽物质来源的定量估计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10 葛倩;晚末次冰期以来南海古环境和古气候记录[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军强;黄东海陆架末次盛冰期以来海平面变化及沉积体系响应[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2 程玉芬;2.6万年以来黄土高原中北部的植被和气候变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宫勋;利用NAOSIM模式模拟末次盛冰期北冰洋水文及海冰变化特征[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4 张肖剑;末次盛冰期北大西洋涛动活动中心空间位·PMIP2模式结果分析[D];兰州大学;2012年
5 隋伟辉;末次盛冰期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差异对亚澳季风影响的数值模拟[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5年
6 劳金秀;江都—镇江高桥地区沉积特征与岩相古地理环境演变[D];吉林大学;2009年
7 甄治国;MIS-3a以来雷州半岛北部气候环境变化的泥炭记录[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遇蕾;全新世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初步估算[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7年
9 类延斌;江河源区希门错岩芯记录的末次冰期以来的环境变化[D];兰州大学;2006年
10 莫晓勇;云南宝秀盆地27kaB.P-15kaB.P间泥炭沉积分子同位素地球化学与古气候重建[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本文编号:28567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856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