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南海北部海域海底沙波演化特征

发布时间:2020-10-26 07:48
   本文的研究是以我国蓬勃发展的海洋石油建设事业为背景的。 经济的发展,对能源迫切的需求,导致沿海大陆架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大幅增加。海底管道作为一种从近岸平台向陆地输送油气的载体,由于其输送连续、管理方便等优点,在海洋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海底管道所处的海洋环境非常复杂,尤其是波浪和潮流作用下造成在海底的悬跨,失去稳定性,引发断裂等破坏事故,对海上原油的安全开采和环境保护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和挑战。 作者认为,管线悬跨的成因,固然由包括局部冲刷、施工工艺在内的多方面因素造成,但究其根本,实质上是由大范围内的近岸海底沙波运动造成的。现阶段的海底沙波研究,仍限于建立在实测数据基础上局部区域的探讨。海洋工程的实施,需要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更大范围海域的沙波运动进行探索,本文的研究工作正是由此展开。 文中首先对研究相关的潮汐、波浪及泥沙运动理论进行了阐述,而后对沙波的成因、形态以及运移机制进行了探讨。以此为基础,本文建立了南海北部海域的数学模型,对较大范围内的沙波形态及其运移规律进行了计算。成果表明计算区域海底沙波在正常水流条件下迁移速率相对较小,可视为比较稳定的地貌类型,对该海域海底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外,文中指出,虽然概率较低,但在出现的暴风浪的情况下,将会导致沙波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位移。因此,对工程区域风暴的观测和预报是必要的。
【学位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P737.2
【部分图文】:

悬跨,沙波,管线,波谷


本文认为管线悬跨的成因,固然由包括局部冲刷、施工工艺在内的多方面作用造成,但究其根本,实质上是由大范围内的近岸海底沙波运动造成的。沙波的移动,造成管线局部垫高或降低是导致悬跨的主因(见图1-1)。海底沙波是一种发育在海底床面上的一种常见的特征形态,一般分布在许多现代潮汐陆架,尤其是在波、流联合作用下的近岸海底床面上。沙波一般被作为海底床面沉积物为适应水流剪切作用而产生变形、从而使床面发生规则变化的特征形态,因而代表了典型的沉积物——流体系统的相互调整性质。长期以来,海底沙波一直被作为石油、天然气的良好储集场所,因而有关其形态、运动规律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受到普遍重视。

地球,潮力,月球,引潮力


图 2-1 我国沿海潮汐类型分布潮力球表面任何地方的水质点均受到地心引力。除在地球两极以外,自转产生惯性离心力。这两个力的矢量和决定海洋表面的外形,。所以在讨论引潮力时,这两个力均可忽略不计,并可假定地球潮力来自地球以外的天体,但除太阳和月球外,其他天体的引潮。地球和月球绕太阳公转可视为地、月公共质心绕太阳的运动,公转可视为地、月两者公共质心的运动。暂时不考虑前项运动,产生的引潮力。地球到月球中心的平均距离为c,地球的平均半径为a ,则 c = 的质量为E ,月球的质量为M 。地球和月球的公共质心至地球073a,即在地球内部。球单位质量因地球月运动产生的惯性离心力212f4 r/Tu= π

示意图,海底沙波,图片,沙波


5.1 沙波概述沙波是一种垂直于主水流方向的丘状底形,是底流与底质界面相互作用的产物(图5-1)。由于海洋水动力条件的复杂多变,到目前为止,关于海底沙波稳定性的评价和预测方法仍没有形成完善而成熟的理论。图5-1 海底沙波图片及示意图我国沿海陆架区域均有大型沙波发育,但近年来对其研究主要侧重于沉积地质学内容,而对沙波稳定性的研究是附带和定性的,即根据海底形态实测图谱上沙波的对称性和坡度,定性推测沙波的稳定性;夏东兴(2001)[55]、冯文科(1994)[56]分别对南海北部陆架沙波和海南东方岸外沙波的迁移进行了定量研究。国内也有人用不同时间海图对比、遥感照片对比的方法来研究沙波的移动变化,但总体来说研究水平和方法相对较低。而国外对海底沙波稳定性的研究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研究手段也较为多样,除了在沙波不对称剖面上的定性推测以外,还在野外通过定点锚泊定位系统(Berne,1993;Harris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文科,黎维峰;南海北部海底沙波地貌[J];热带海洋;1994年03期

2 程和琴,王宝灿;波、流联合作用下的近岸海底沙波稳定性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1996年04期

3 黄必亮,杨家本;简单巨系统自组织的一个范例——沙波自组织现象的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7年07期

4 王文介;南海北部的潮波传播与海底沙脊和沙波发育[J];热带海洋;2000年01期

5 秦荣昱;动床水流卡门常数变化规律的研究[J];泥沙研究;1991年03期

6 王士强;沙波运动与床沙交换调整[J];泥沙研究;1992年04期

7 秦荣昱;冲积河床阻力[J];泥沙研究;1987年04期

8 王尚毅,李大鸣;南海珠江口盆地陆架斜坡及大陆坡海底沙波动态分析[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4年06期

9 叶银灿,庄振业,来向华,刘奎,陈小玲;东海扬子浅滩砂质底形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10 马胜中;陈太浩;;南海北部井场调查中常见的海洋灾害地质[J];南海地质研究;2008年0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宫响;南海北部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特征的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2 苏健;跨陆架锋水交换的数值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3 杨庆轩;吕宋海峡通量及南海混合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4 吴长航;南海北部陆缘大型多金属结核的生长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5 王秀娟;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6 高志友;南海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物源指示[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7 潘国富;南海北部海底浅部沉积物声学特性研究[D];同济大学;2003年

8 邬黛黛;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早期成岩作用和地球化学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9 康健;光学遥感影像中耀斑区内孤立波信息提取模型[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10 董冬冬;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构造演化及其资源效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彬;南海北部海域海底沙波演化特征[D];天津大学;2007年

2 王磊;南海北部陆架区域的海洋锋及锋面涡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3 董志华;台风对东方岸外沙波沙脊和海底地貌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4 杨斌;中国东海、黄海和南海北部海水中挥发性卤代烃的分布与通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王金宝;南海北部浮游生物中的放射虫分类学和生态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3年

6 李敏;南海海洋叶绿素α时空分布及对季风变动响应的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9年

7 林学举;南海北部微微型浮游生物结构及叶绿素α最大值的形成机制[D];厦门大学;2001年

8 张增海;南海湍流热能量的质量分析和季节变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9 袁梁英;南海北部营养盐结构特征[D];厦门大学;2005年

10 杨金湘;南海北部海气碳通量的模式研究初探[D];厦门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567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8567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5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