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长江口邻近海域沉积物粒度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沉积环境的指示

发布时间:2020-11-08 11:53
   长江口邻近海域是东海物质通量和陆海相互作用研究的关键区域。本论文利用908专项2004年、2006年在长江口邻近海域进行底质调查所获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粒度和地球化学分析,阐述了研究区沉积物粒度参数特征和元素分布特征,探讨了沉积物搬运作用、元素富集规律以及粒度和元素控制因素,进而探讨了粒度参数及元素组合特征所反映的现代沉积动力环境。 研究区粉砂质砂以及砂质粉砂分选性最差,在频率曲线上表现为双峰分布,这主要是由于两个分选明显不同粒度总体混合沉积造成的,这两类沉积物主要分布在东海陆架潮流沙脊区域;近岸长江水下三角洲前缘及浙江沿岸泥质区主要沉积物类型为粉砂及粘土质粉砂,分选性较差,其频率曲线呈单峰分布,主要为长江来源物质。 根据粒度特征将研究区分为5个沉积环境单元。A区—长江水下三角洲前缘沉积区,沉积物类型多样、复杂;B区—前三角洲及杭州湾东部泥质区,主要由粉砂及粘土质粉砂组成;C区—扬子浅滩潮流沙席沉积区,主要以砂为主;D区—东海陆架沙脊沉积区,以粉砂质砂为主;E区—潮流沙脊间洼地沉积区,以砂质粉砂为主。 沉积物的砂/泥比值反映出研究区不同的动力环境及沉积物搬运方式:扬子浅滩水动力较强,沉积物主要以跃移质为主;东海陆架沙脊水动力较弱,沉积物以跳跃与悬浮相结合的方式搬运;三角洲前缘沉积环境的扰动强度比前三角洲及杭州湾东部泥质区大,三个区域沉积物主要以悬移方式运移。 研究区沉积物元素含量大致可以按砂、粉砂质砂→砂质粉砂→粉砂→粘土质粉砂的顺序,分为依次升高与依次降低两种类型,反映出常、微量元素含量在不同粒级沉积物中的差异性分布,表明元素分布受沉积物粒度控制。 研究区可划分为4个地球化学分区。Ⅰ区—长江水下三角洲前缘区,富集SiO2、CaO、Zr、V,K2O、Pb、Ba;Ⅱ区—前三角洲及杭州湾东部泥质区,相对富集Al2O3、TFe2O3、Zn及Ni;Ⅲ区—杭州湾东部泥质区与东海陆架之间的过渡区;Ⅳ区—东海陆架沉积区,相对富集SiO2、Sr。各地球化学区具有独特的元素分布规律,与根据粒度划分的沉积动力环境分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学位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P736.21
【部分图文】:

底图,地理,状况,长江


4图 2-1 研究区地理状况(底图据 Liu,1997)长江年均径流量约为 9.25×1011m3,年输砂量为 4.86×108t。长江泥流向外扩散的过程中,约有一半沉积在口门区和水下三角洲,南汇边滩及崇为重要的沉积带(王保永,1983;沈金山等,1983;沈焕庭等,1988)沙随冲淡水绕过南汇咀,由东北向西南进入杭州湾,成为杭州湾的主要沉源(李九发,1990;沈焕庭,1988)。长江水下三角洲形成于全新世海侵发生以后,来自长江的陆源物质不,导致三角洲的形成和现今三角洲岸线的存在。现代长江水下三角洲的表平缓,延伸坡度约 35′±。沉积厚度 10~40 m。细砂、粉砂和粉砂质淤泥组

黄东海陆架,沉积物分布,底图,格局


成于晚更新世低海面时的滨海粗粒砂质沉积物裸露海底,由于陆源物或强海流作用等因素,迄今未被现代沉积所覆盖,或虽有现代物质加尚未改变原来的面貌,仍保持原有的本色为主,统称残留沉积。另一是潮流沉积,认为苏北浅滩、长江口外大沙滩是潮流沉积(刘振夏等海外陆架的大片砂质沉积一般认为是残留沉积或残留潮流沉积,现代本对其无影响(图 2-2)。

M2分潮,东海,潮流


图 2-3 东海 M2 分潮潮流(据刘振夏,2004)质,流向不断发生变化,以落急和涨急(潮流椭圆长部主要为东南-西北偏北向,在 10 m 等深线附近为东致与河轴方向一致,主要为东南—西北向。扬子浅滩自东南方向的太平洋潮波的作用,自东南向西北传递祥认为在 32°N、124°E 附近海域是 M2 分潮的大椭0.8(汤毓祥,1989),潮流椭圆接近圆形,上述潮成潮流沙席的最有利条件(图 2-3)。在口门附近,涨落潮流流向由于控制因素不同,旋转性强,使涨潮流流向散布的角度比较大。口门附稳定,使涨潮流流向的年际变化较小,落潮流由里向较集中。落潮流中有相当大部分是径流,在洪季特别比重更大,而径流流向基本上受河势的控制,相对于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赵绍华;许江;房旭东;李海东;毛建利;胡毅;;闽北近海柱状沉积物粒度特征及沉积速率研究[J];台湾海峡;201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许博超;天然镭同位素富集和测定方法及对河口混合过程的示踪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2 张瑞虎;长江口沉积物记录的全新世沉积环境和东亚夏季风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军广;海南岛北部红树林地区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碧珊;尕海湖全新世沉积记录高分辨率古气候研究[D];广州大学;2010年

3 张静;长江口北支圆陀角附近潮滩岩芯沉积物粒度、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D];南京大学;2012年

4 刘霞;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沉积物有机污染物分布特征及对有机质来源的指示意义[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747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8747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9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