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东、黄海沉积物中磷的形态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9 11:24
   生源要素的循环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磷是海洋环境中维持海洋生物生命活动的重要生源要素之一,它既是浮游植物生长的重要营养元素,也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海底沉积物是海洋中磷酸盐的“源”和“汇”,研究沉积物中磷形态可以定量生物可获得磷,这部分磷影响着水体的营养状态及初级生产力。研究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可以更好地理解沉积物中磷的循环过程与再生机制,为生态环境的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2002年9月我国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对东、黄海海域沉积物中的生源要素展开调查,用分光光度法分析了各典型站位柱状沉积物中总磷、无机磷和有机磷的分布,因物质输运、沉积速率、氧化还原、海底地形以及所处的流场等条件的差异,沉积物中磷的含量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分布特征。 从整个调查区域看,沉积物中磷的这种区域性分布特征大致为:在河口近岸区由于物源充足,磷的含量最高,而且以反映陆源特征的无机磷为主要形态;上升流区由于大量营养物质被输送到上层水体,因而具有较高生产力,沉积磷的含量亦比较丰富;在冷水团活动的黄海中部,为细粒级沉积物堆积区,沉积物中磷的含量较高,有机磷在总量中所占比例最大,在上层沉积物中高达30%以上。在东海陆架中部区域,由于陆源输送较少,沉积物主要为大粒径砂砾,因而该区域沉积磷的含量较低;在陆架外缘,主要受黑潮影响,陆坡泥质区营养盐含量丰富,而陆架坡上侧磷含量相对较低。在物源贫乏的半封闭海湾中沉积物中磷的含量具有最低值。而在南黄海西南隅毗邻长江口北侧区域(A13站),由于大量接受长江冲淡水带来的陆源物质,被侵蚀的苏北老黄河口物质也由黄海沿岸流输送于此,因而A13站沉积物中磷的总量也相当高,由于陆源物质对该区域的贡献最大,沉积磷中无机态占83%以上。 在垂直分布上则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在胶州湾和长江口河流输入影响大的区域,近几十年来累积的沉积物中各形态磷含量呈显著的逐年减少趋势,反映了重要河流上游拦水拦沙工程的建设可能已对下游近岸海域营养盐含量产生了深远影响;受生物扰动大的区域,沉积物中磷的含量上下差别较小或起伏很
【学位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X55
【文章目录】:
独创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摘 要
Abstract
0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海洋中磷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1.1.1 沉积物中磷的来源
        1.1.2 沉积物中磷的存在形态及分布研究
    1.2 沉积物中各形态磷的分析方法研究及其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目的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和试剂
    2.2 沉积物中磷的测定方法
    2.3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2.4 实验条件的选择
        2.4.1 工作曲线的线性范围
        2.4.2 液固比的选择
        2.4.3 灼烧温度和灼烧时间的选择
        2.4.4 适宜的酸度范围
        2.4.5 提取液体积和提取器皿的选择
        2.4.6 离心参数和提取时间的选择
        2.4.7 方法回收率
    2.5 小结
3、结果与讨论
    3.1 胶州湾沉积物中磷的形态研究
        3.1.1 胶州湾概况
        3.1.2 胶州湾沉积物中各形态磷的分布
        3.1.3 小结
    3.2 黄海沉积物中磷的形态研究
        3.2.1 黄海概况
        3.2.2 黄海沉积物中磷的形态研究
            3.2.2.1 黄海冷水团活动区沉积物中各形态磷的分布
            3.2.2.2 黄海西南部沉积物中各形态磷的分布
        3.2.3 小结
    3.3 东海沉积物中磷的形态研究
        3.3.1 东海概况
        3.3.2 东海沉积物中磷的形态研究
            3.3.2.1 长江口附近沉积物中各形态磷的分布
            3.3.2.2 东海中部沉积物中各形态磷的分布
            3.3.2.3 黑潮活动区沉积物中各形态磷的分布
            3.3.2.4 浙江近岸沉积物中各形态磷的分布
        3.3.3 小结
    3.4 不同站位间沉积物中磷的对比
4、结论
5. 参考文献
6. 致谢
附: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磊;刘昌岭;李淑霞;业渝光;张剑;;含水合物沉积物力学性质及影响因素[J];海洋地质前沿;2011年06期

2 王飞;范福东;张志;郭博书;;内蒙古段黄河上游表层沉积物磷的形态分析[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年11期

3 刘亮;张俊海;胡莹莹;霍城;王菊英;;大连湾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生态风险评估[J];海洋环境科学;2011年04期

4 张玉芬;李长安;康春国;严玲琴;邵磊;张勇;;江汉平原主要河流沉积物磁学特征及其与物源区表壳岩性的响应[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5 曹源;仇雁翎;杨晓红;李力;朱志良;赵建夫;程炳宏;陈江;张海燕;姚玉鑫;;南太湖区域表层沉积物中有机氯化合物及重金属污染现状[J];湖泊科学;2011年04期

6 董超;吴建政;朱龙海;胡日军;张伟;;登州浅滩海域表层沉积物分布特征[J];海洋地质前沿;2011年08期

7 易文利;王圣瑞;万红莲;杨苏文;金相灿;;外加碳源及沉水植物狐尾藻对上覆水中各形态磷浓度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2011年08期

8 李世广;胡欣欣;唐亚;黄成敏;;九寨沟箭竹海沉积物中BSi含量及其环境指示意义[J];山地学报;2011年04期

9 姚文松;庄婉娥;林芳;汪厦霞;弓振斌;;河口及近岸沉积物中15种邻苯二甲酸酯的气相色谱-质谱测定方法[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张雷;秦延文;贾静;王鸣宇;;三峡入库河流澎溪河回水区消落带与岸边土壤磷形态及其分布特征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1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清辉;浅水湖泊内源磷释放及其生物有效性[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5年

2 安文超;南四湖及主要入湖河口沉积物的污染特征及磷吸附释放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3 刘景春;福建红树林湿地沉积物重金属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4 陈宇云;钱塘江水体中多环芳烃的时空分布、污染来源及生物有效性[D];浙江大学;2008年

5 易文利;有机质对磷素在沉积物—水—沉水植物间迁移转化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6 鲍佳;典型水体沉积物与点源周边环境的全氟烷酸类化合物污染现状及趋势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杨学云;长期施肥条件下塿土磷素累积与淋失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8 李友训;胶州湾和东太平洋海隆(~13°N)沉积物微生物多样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9 王淑芳;深海热液口硫化物及沉积物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10 宋付朋;长期施磷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形态特征及其有效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黎莉;鄱阳湖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及吸附释放特征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2 曹文卿;东、黄海沉积物中磷的形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3 王琦;浅水湖泊沉积物磷释放的生物学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4 司靖宇;金汞齐微电极的研制及其在测量海洋沉积物间隙水中DO、Mn~(2+)和Fe~(2+)的应用[D];厦门大学;2008年

5 吕伟香;东、黄海沉积物中生物硅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6 宫敏娜;黄河及河口颗粒物中正构烷烃与多环芳烃的分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7 杜显元;污染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羟基磷灰石固定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尹丽;饶河口沉积物对铜吸附与释放特性的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9 周召千;东海沉积物中氮的形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10 王天宇;30米天然气水合物保真采样器的设计[D];浙江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763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8763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0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