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驱动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海水淡化系统研究
【学位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P747
【部分图文】:
?相变法和非相变法。相变法主要研宄的是热法,非相变法主要研宄的是膜蒸馏方??法【6],如上图1.1所示。??1.2.1热法海水淡化技术??热法海水淡化技术一种较传统的方法,通过对海水加热蒸馏,利用海水溶液??中组分沸点不同,水蒸气逸出再冷凝得到淡水。热法海水淡化主要有多级闪蒸、??多效蒸发和压气蒸馏,方法虽各不相同但本质都是利用溶液组分沸点不同,加热??发生相变实现组分分离这一原理。??1.2.1.1?多级闪蒸(Multi-stage?flash?distillation,?MSF)??海水通过一系列闪蒸装置,在其中蒸发实现分离。每一次闪蒸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于前一次水蒸汽冷凝所释放出的能量[7]。多级闪蒸装置提供了世界上大约??25%?的水181。??多级闪蒸装置有一系列的空间称为“级”,每个空间包含一个热交换器和一??个冷凝水收集器。该装置有冷端和热端,而中间级具有中间温度,这些级在不同??的温度下对应的不同压力
每个级重复使用来自前一级的热量,在每个级之后连续降低温度和压力。另外,??在级与级之间,水蒸气使用部分热量来预热进入的海水。??如下图1.3所示是多效蒸馏装置示意图,第一级在顶部,粉色区域是蒸气,??浅绿色区域是给水,深绿色区域是冷凝水。??■?I,"丨丨I丨丨-I丨丨丨,丨議mm??-t==^=^??EC??n?■??!?I??HE?]??|丨丨|丨丨丨■?—>?P??VC??.?????图1.3多效蒸馏装置??F-给水入口?S-热蒸汽入口?C-热蒸汽出口?W-冷凝淡水出口?R-浓盐水出口?O-冷却剂入口??P-冷却剂出口??多效蒸馏装置可被视为由管壁隔开的一系列封闭空间组成,一端为热源,另??一端为散热器。每个空间由两个连通的子空间组成:第《级管的外部和第??(?+1)级管的内部。每个空间的温度和压力都低于上一空间,并且管壁温度为??介于两侧流体温度之间的中间温度。空间压力也是不与两个子空间壁温度平衡的??中间压力。在第一子空间中因压力太低或温度太高,而海水蒸发,在第二子空间??中,又因压力太高或温度太低致使水蒸气冷凝,从而将蒸发能量从温度较高的第??一子空间传递到温度较低的第二子空间,在第二子空间,能量通过管壁传导到较??冷的下一个空间。??多效蒸馏装置有许
??该分压差是两个边界表面之间的温差的结果。如下图1.4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膜的一侧带有热流,另一侧带有冷却的渗透流,通过膜的温差通常在5到20K之??间,传递出一个分压差,确保膜表面产生的水蒸气跟随压降,渗透通过孔并冷凝??在冷却器侧。???v??。4?賴:―??H?…倒—一??Membrane?;;zzz??/?'u/>??????i?????ph?fs?.rzrjpi?pF===:?pkait?????:????-■-■■■--—::??||i?'?-:::.:?-?:〇???Sgg?......?.?'?J?g ̄z ̄??—-?;——???■?--?■〇>?..-???????图1.4疏水膜上的毛细作用??有许多不同的膜蒸馏技术,区别于它们的馏出物通道的排列或该通道的操作??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1)直接接触膜蒸馏(DCMD)??冷却水???——????热料液????????直接接触式(DCMD)??图1.5直接接触式膜蒸馏原理??如上图1.5所示在直接接触膜蒸馏中,膜的两侧充满蒸发器侧的液态热水和??渗透侧的冷却渗透物。透过膜的蒸汽冷凝在膜边界表面的液相内部,由于膜是阻??挡质量传递的唯一屏障,因此直接接触膜蒸馏可以实现相对较高的渗透流[2G]。缺??点是高显热损失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震;;吸收式热泵[J];国际学术动态;1997年05期
2 徐震原;毛洪财;刘电收;王如竹;;余热利用的大容量两段吸收式热泵系统及其应用[J];中国基础科学;2018年04期
3 赵云凯;;吸收式热泵利用排汽余热?分析[J];黑龙江电力;2018年02期
4 田宫靖功;金家裕;;吸收式热泵的原理和应用[J];能源技术;1983年04期
5 章树荣;;欧美积极研制新型吸收式热泵[J];能源技术;1987年01期
6 周金亮;张客厅;方书起;白净;;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17年09期
7 孔令凯;何正;魏茂林;张世钢;赵玺灵;付林;;升温型吸收式热泵技术综述[J];暖通空调;2017年05期
8 彭烁;周贤;王保民;;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模拟研究[J];动力工程学报;2017年04期
9 王咚;;吸收式热泵区域供热最大供热范围与节能判据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7年21期
10 张春青;沈致和;吴亚平;;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在分布式能源系统中的应用[J];机电信息;2013年1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钟理;新型吸收式热泵循环理论及实验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1990年
2 刘锋;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品位提升机理与系统集成研究[D];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7年
3 杨筱静;蒸汽型双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机组性能及优化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4 杨声;煤制天然气过程低品位余热利用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年
5 闫晓娜;多热源驱动吸收式热泵系统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鲁敦放;太阳能驱动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海水淡化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2 周辉;胜利油田污水余热回收利用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年
3 邢宁;热电联产应用热泵供热技术的热经济性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8年
4 郑瑞芮;热泵工质HCOOK+H_2O和CaCl_2+H_2O蒸汽压的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9年
5 李金龙;吸收式热泵在热电联产集中供热节能改造工程中的应用[D];中原工学院;2018年
6 王硕;基于吸收式热泵的热电联产机组调峰能力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18年
7 刘国强;溴化锂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的设计与仿真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8 董瑞芬;低温热源驱动溴化锂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的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9 孙兵;吸收式热泵在热电联产供热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6年
10 李化淼;新型高温吸收式热泵回收湿热废气余热的实现及优化[D];西安工程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787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878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