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北部陆丰凹陷中新世古环境演化研究
【学位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P736
【部分图文】:
为古海洋学研究的理想场所之一(赵泉鸿和汪品先, 1999)。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在南海开展了大量的古海洋学研究工作,特别是 ODP184 航次和IODP349 航次开展之后,使得南海地区的古海洋学研究水平和质量得以迅速提升。南海北部北靠亚洲大陆和台湾岛,大量陆源物质通过河流(如珠江和红河)、洋流(海流)和东亚季风等搬运作用被携带至南海。因此,浅海陆架和深水陆坡沉积了巨厚的新近纪海相地层,其中含有大量的海相生物化石(如有孔虫、颗石藻和沟鞭藻等),可以获得精确可靠的年代地层框架;同时还记录了全球气候和古海洋环境演化的详细过程。由于第四纪古气候和古环境变化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南海北部浅海陆架的古海洋学和古环境研究以第四纪为主,较少涉及到上新世及中新世时期的古气候和古海洋学事件(如中中新世变冷事件)。要了解浅海陆架
中新世古气候和古海洋学事件是如何响应的,关键在于寻找合替代指标。海洋沉积物中的有孔虫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和古海洋环境演化研究中展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其壳体记录变化的信息,如底栖有孔虫是有机质供给和海底溶解氧含量的r Zwaan et al., 1999; Jorissen et al., 2007),而浮游有孔虫则可以体营养状态的信息(Kucera, 2007)。有孔虫作为古海洋环境记指标,广泛的应用于全球各大洋古气候和古海洋学研究中,能候和古海洋学事件背景下海洋沉积环境和水体特征的变化。
图 2–1 珠江口盆地构造带单元(据 Gong et al., 1989 修改)Figure 2–1 Major structural units in the Peral River Basin (Gong et al., 1989)世中期后,区域沉降活动引起了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地区海平面地由南向北开始海侵。21Ma 以后,海水才越过番禺低隆起,进入此时的珠一坳陷为半封闭海湾相沉积环境。海水在 16Ma 左右淹没一坳陷由半封闭海湾相沉积环境转为开阔浅海陆架环境(秦国权陷新近纪海相地层由上到下可分为:第四系、万山组、粤海组、韩(图 2–2)(陈长民等, 2003)。珠江组下段为三角洲–滨岸相砂岩夹砂岩;韩江组为灰绿色泥岩与砂岩互层;粤海组为灰绿色泥岩与山组为灰绿色泥岩夹中细砂岩。亚季风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冉莉华;郑玉龙;陈建芳;陈荣华;郑连福;WIESNER Martin-G;;南海北部和中部硅藻通量季节性变化及其对季风气候的响应[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1年05期
2 ;石油对南海北部重要水生经济品种的影响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1997年11期
3 闵信爱;南海北部的新对虾[J];海洋渔业;1987年01期
4 徐家隽,杨天鸿;一个台风范围的风场模式及其应用计算[J];热带海洋;1988年01期
5 范立群,苏育嵩,李凤岐;南海北部海区水团分析[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8年02期
6 冯文科,杨达源;南海北部Ⅴ_3孔的氧同位素曲线及其古环境的分析[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8年05期
7 ;海洋学报第10卷(1988年)总目录[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8年06期
8 茹克;南海北部边缘叠合式盆地的发育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8年01期
9 吕华;南海北部大陆架石油地质国际研讨会在穗举行[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8年01期
10 冯文科,杨达源;南海北部大陆坡—深海平原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特征与环境变化[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1988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力园;南海北部陆丰凹陷中新世古环境演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年
2 庞凌云;南海北部边缘盆地古近系沉积体系特征、展布及油气分布关系[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3 杨林龙;南海北部陆缘大型拆离断层系的发育演化机制及其对深水盆地群的控制作用[D];中国地质大学;2018年
4 董冬冬;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构造演化及其资源效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5 黄元辉;末次冰消期以来南海北部深海硅藻及其对东亚季风演变的沉积响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陈蔚芳;南海北部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季节变化及其调控过程[D];厦门大学;2008年
7 李明杰;南海北部内潮的三维模拟与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8 李守军;南海北部多波束海底地貌多尺度分析及其构造意义指示[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9 宫响;南海北部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特征的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10 高金尉;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洋陆过渡带构造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欣;利用同位素研究珠江口与南海北部氮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D];广东海洋大学;2019年
2 贾晓燕;南海北部微型鞭毛类多样性及其影响因子研究[D];厦门大学;2017年
3 常保轩;南海北部夏季水体主要化能自养微生物固碳生态研究[D];厦门大学;2018年
4 孙圣垚;南海北部海盆和吕宋海峡邻近海域镭同位素的分布及其示踪意义[D];厦门大学;2017年
5 谷帅;黑潮入侵输入的外源溶解有机物在南海北部的微生物降解[D];厦门大学;2018年
6 陈薇;氨基酸对珠江口及南海北部溶解态有机物质来源和生物活性转化过程的指示作用[D];厦门大学;2017年
7 张爽;南海北部珠江口断面海水颗粒物组成、来源与分布的对比研究[D];厦门大学;2017年
8 张治忠;南海北部深水某无井区地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西南石油大学;2017年
9 孙瑞;南海北部台风浪的时空变化规律和动力机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10 邵劲超;热带气旋移动速度和强度对南海北部叶绿素浓度的影响[D];广东海洋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8796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879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