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中国典型海域超微型生物生态学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9 07:30
   通过流式细胞技术(FCM)调查了我国东海、南海和胶州湾的几 类超微型浮游生物,包括聚球藻(Synechococcus),原绿球藻 (Prochlorococcus),超微型真核生物和异养细菌的空间分布、季节变 化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开展了一系列现场实验对几种常量和微 量营养元素对4类超微型浮游生物生长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另 外,对细胞周期法估计原绿球藻的生长率,以及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病 毒粒子的数量分布做了尝试性的工作。主要结果如下: 1在东海黑潮区,超微型浮游植物约占叶绿素生物量的60%多, 在其它海区,约占10—40%。原绿球藻的季节变化较大,冬季主要分 布在黑潮流域,夏季可达50米等深线附近。在黑潮区,原绿球藻与聚 球藻细胞密度的比值在10左右,在其它海区,比值为1—2。超微型浮 游生物群落结构从沿岸到外海变化较复杂。在南海,平均70%多的叶 绿素生物量由超微型浮游植物提供,而原绿球藻则为超微型自养浮游 生物碳生物量的主要贡献者,平均约占30%。整个南海在海水性质上 接近贫营养大洋海区,原绿球藻和聚球藻的细胞密度比为15~160,海 盆区和岛礁区超微型浮游生物群落结构有所差别。 超微型浮游生物的分布和群落结构在两个海区均受海流、水团及水 柱理化性质的影响。总的看来,海流、水团的性质越接近大洋,超微 型浮游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相对越重要,而原绿球藻在生物量和 生产力上的相对贡献也越大。原绿球藻在东海的分布除受水流、水团 的作用外,在冬季还受温度的限制。冬季原绿球藻大体限于黑潮流域, 而夏季则可分布到50米等深线附近。从大尺度范围看,从近岸到外海, 或从中营养海区到贫营养海区过渡的过程中,原绿球藻和异养细菌的 丰度变化呈相反趋势,它们与聚球藻之间的变化趋势因海区的不同而 — —一 存有差异,这可能是山于多.认系聚球藻同时存在的原囚。这些相关性 在水质条件变化幅度剧烈的东海表现得显著,而在海水水质条件差别 不大的南海则不明显。 在垂直分布上,超微型浮游植物的分hi与水柱的分层、营养状况都 有关系。在上混合层较浅,硝酸盐在检测限以上的东海大部分海区, 超微型浮游植物的最大层与硝酸盐跃层深度有关,而在上混合层较深, 混合层中硝酸盐的浓度低于检测限的南海海盆区,原绿球藻的高值分 ’ 布似乎与氨氮的浓度有关。小尺度范围内超微型浮游生物的数量和群 落结构的变化不仅与温度,营养盐浓度有关,还与水柱的物理结构(如 混合层发育的情况)有关。 2南海营养盐添加实验表明,原绿球藻似乎更受磷限制,而聚球藻 和超微型真核生物对铬氮的添加反应更明显。在生理上,原绿球藻与 聚球藻和超微型真核浮游植物有明显差别,后两者对营养盐添加的反 应接近。原绿球藻对钻添加的反应大于铁添加的反应,而后两者则对 铁添加的反应较强。在某些营养生理特性上,原绿球藻似乎更接近异 养细菌。 75米层海水铁添加实验表明,不同浓度的铁均促进nano一级的浮 游植物的生长;对于超微型浮游植物来说,纳摩尔级铁的添加有利于 超微型真核生物的生长,而更高浓度的铁添加则对聚球藻和原绿球藻 的生长有利。 虽然钻的加入有利于原绿球藻的生长,但是维生素 巳。的加入对其 生长无明显的影响,说明钻在原绿球藻的生理代谢过程中可能有合成 维生素巳。以外的作用。钻的添加对聚球藻的生长无明显影响,但不同 浓度的维生素B。的添加均能促进聚球藻的生长,说明大洋中的聚球藻 品系可能不能自己合成该种维生索。无论是钻还是维生索巳。对超微型 真核生物的生长均无显著的影响。 铝与铁均参与硝酸盐的还原和固氮作用,但铝的添加只对聚球藻有 明显的促进作用,对其它儿类超微型浮游生物的影响不明显。 3现场培养实验表明,原绿球藻在生理上能耐受的温度下限比其自 且且 ) ——一 然分布的温度下限更低,说明冬季限制原绿球藻向近岸分布的是多种 环境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实验表明,种间相互作用,微量金属元素, 以及水体的物理化学条件等都是制约原绿球藻近岸分布的囚素。 4 细胞周朋法估计南悔75米层原绿球藻的生长率为0.54/天。 5 流式细胞仪在东海尔部检测一类病毒粒子的数量在 10*毫
【学位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0
【中图分类】:Q178.53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部分: 综述
    海洋超微型浮游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方法学研究
    1 四类海洋超微型浮游生物的同步监测
    2 表面荧光显微镜法对海洋细菌丰度的过高估计
第三部分: 野外生态学研究
    1 Season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utotrophic picoplankton and heterotrophic bacteria in the East China Sea
    2 Distribution of Synechococcus, Prochlorococcus, picoeukaryote and heterotrophic bacteria in the Nansha Sea area in November, 1997
    3 Distribution of four groups of picoplankt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in June 1998
    4 中国东海、南海四类超微型浮游生物数量分布小结
    5 Distribution of one group of virus in the East China Sea: Results from flow cytometry measurements
第四部分: 实验生态学研究
    1 Effects of Nutrient Enrichment on Picoplankt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2 A Preliminary Study on Limiting Factor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Prochlorococcus to the Near Shore Area, Ⅰ: Biological Interactions and Effects of Nonliving Materials
    3 A Preliminary Study on Limiting Factor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Prochlorococcus to the Near Shore Area, Ⅱ: Effects of Temperature
第五部分: 附录
    1 A Preliminary Study on Limiting Factor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Prochlorococcus to the Near Shore Area, Ⅲ: Effects of Copper
    2 Effects of Iron Enrichments on Picoplankton Cell Abundanc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3 Effects of Cobalt (Co) and Molybdenum (Mo) Enrichments on Picoplakton Cell Abundances Based on FCM Enumeration
    4 典型海湾(胶州湾)生态系统超微型浮游植物的分布和动态变化
    5 细胞周期法估计中国南海原绿球藻(Prochlorococcus spp.)的现场生长率
总结
致谢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霞;黄小平;施震;叶丰;刘庆霞;;珠江口超微型浮游植物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生态学报;2013年07期

2 汪岷;梁彦韬;白晓歌;江雪娇;王芳;乔倩;;青岛近海及其邻近海域夏季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的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斌;海洋微藻种群增长和种间竞争的动态变化及其对UV-B辐射增强的响应:基于流式细胞术的研究探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季倩;长江口邻近海域水体及底栖微微型浮游生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梁彦韬;青岛近海浮游病毒、微微型浮游植物、异养细菌的丰度变化及其与环境相关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898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8898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e7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