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硅藻释读南海晚第四纪以来的古环境
发布时间:2021-01-21 02:58
本论文通过对取自南海的62个站位的表层样品和3个柱状岩芯进行了硅藻、沉积物粒度和地球化学分析,结合14C测年结果和已有的研究资料,查明了该海区硅藻的种类组成及分布特点,探讨了硅藻分布与现代海洋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南海西、南部晚第四纪以来古海洋环境演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本次从南海表层沉积物和南海西、南部两个柱样沉积物中,共鉴定到硅藻272种和变种、变型,隶属57属,并附27个图版。其中记录2个新种和6个我国首次记录的种。新种是双角缝舟藻四角变型Rhaphoneis amphiceros f. tetragona Sun et Lan和珠网斑盘藻Stictodiscus arachne Sun et Lan;新记录种分别是Asterolampra grevillei, Dictyoneis marginata, Plagiogramma Papille, Rutilaria radiate, Triceratium contumax和Triceratium suboffieiosum。南海表层沉积硅藻种类丰富,以热带外洋种为优势,伴有一定量的热带—亚热带近岸种和广布种。优势种类为非洲...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区域地质概况
1.1 南海位置及海底地形地貌特征
1.2 海底沉积物特征
1.3 南海现代表层海流及水温和盐度的分布
1.4 上升流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材料
2.2 研究方法
2.2.1 硅藻样品分析
2.2.2 沉积物粒度分析
2.2.3 沉积物地球化学分析
2.2.4 地质年代测定
3 南海表层和柱样沉积物硅藻分类
3.1.本次发现的新种和新记录种
3.1.1.新种
3.1.2 我国的新记录种
3.2 种类与生态特征
4 表层沉积物中的硅藻分布及环境意义
4.1 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
4.1.1 沉积物类型及分布特征
4.1.2 粒度参数分布特征
4.2 硅藻属种组成
4.3 优势种生态环境划分
4.4 硅藻分布特征
4.5 硅藻组合分区
4.6 南海硅藻生态特征
4.6 影响表层沉积硅藻分布的主要因素
4.6.1 海底地质地貌的影响
4.6.2 水动力的影响
4.6.3 沉积速率的影响
4.6.4 水文气候条件的影响
4.7 典型硅藻种类及其环境意义
5 柱状沉积物记录的古海洋环境演化
5.1 年代框架
14C测年"> 5.1.1 14C测年
5.1.2 碳酸盐地层学
5.1.3 沉积速率
5.2 柱状沉积物岩性和粒度分布特征及环境意义
5.2.1 SA08-34孔
5.2.2 SA09-90孔
5.2.3 SA13-76孔
5.3 柱状岩芯中的硅藻分布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5.3.1 SA08-34孔
5.3.2 SA13-76孔
5.3.3 SA09-90孔
5.4 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环境意义
5.4.1 SA08-34孔
5.4.2 SA09-90孔
5.5 晚第四纪以来的古生产力演化
5.5.1 古生产力的不同记录
5.5.2 SA08-34孔各古生产力指标对比
5.6 古上升流与古季风演化
5.7 新仙女木和Heinrich事件
5.8 南海西、南部晚第四纪以来的古环境演变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6.3 存在问题及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图版
致谢
个人简历
博士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博士在读期间参加的科研、工程项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南海西部浮游有孔虫记录的MIS 3期表层海洋环境变化[J]. 杨文瑜,黄宝琦,肖洁,周力平. 第四纪研究. 2008(03)
[2]南海次表层和中层水团年平均和季节变化特征[J]. 刘长建,杜岩,张庆荣,王东晓. 海洋与湖沼. 2008(01)
[3]南海西部陆源沉积粒度组成的控制动力及其反映的东亚季风演化[J]. 陈国成,郑洪波,李建如,谢昕,梅西. 科学通报. 2007(23)
[4]南海北部15ka BP以来表层海水温度变化:来自海洋硅藻的记录[J]. 黄元辉,黄玥,蒋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7(05)
[5]2004年冬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J]. 孙军,宋书群,乐凤凤,王丹,戴民汉,宁修仁.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7(05)
[6]南海第四纪的生源蛋白石记录:与东亚季风、全球冰量和轨道驱动的联系[J]. 王汝建,翦知湣,肖文申,田军,李建如,陈荣华,郑玉龙,陈建芳.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04)
[7]南海南部现代水体与表层沉积硅藻的分布特征[J]. 陆钧,陈木宏,陈忠. 科学通报. 2006(S3)
[8]南海西南陆坡末次冰期以来的浮游有孔虫及其古气候意义[J]. 吴庐山,朱照宇,邱燕,陈芳,陈超云,钟和贤,周厚云.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6(06)
[9]南海北部1144站中更新世浮游有孔虫的千年尺度古气候记录[J]. 郑范,李前裕,陈木宏. 地球科学. 2006(06)
[10]19931996年南海中部海洋沉降颗粒通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化[J]. 陈荣华,郑玉龙,WIESNER M G,金海燕,赵庆英,郑连福,成鑫荣.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6(03)
博士论文
[1]中国近海海域微型硅藻的生态学特征和分类学研究[D]. 李扬.厦门大学 2006
[2]南海沉降颗粒物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在古环境研究中的意义[D]. 陈建芳.同济大学 2005
本文编号:2990317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区域地质概况
1.1 南海位置及海底地形地貌特征
1.2 海底沉积物特征
1.3 南海现代表层海流及水温和盐度的分布
1.4 上升流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材料
2.2 研究方法
2.2.1 硅藻样品分析
2.2.2 沉积物粒度分析
2.2.3 沉积物地球化学分析
2.2.4 地质年代测定
3 南海表层和柱样沉积物硅藻分类
3.1.本次发现的新种和新记录种
3.1.1.新种
3.1.2 我国的新记录种
3.2 种类与生态特征
4 表层沉积物中的硅藻分布及环境意义
4.1 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
4.1.1 沉积物类型及分布特征
4.1.2 粒度参数分布特征
4.2 硅藻属种组成
4.3 优势种生态环境划分
4.4 硅藻分布特征
4.5 硅藻组合分区
4.6 南海硅藻生态特征
4.6 影响表层沉积硅藻分布的主要因素
4.6.1 海底地质地貌的影响
4.6.2 水动力的影响
4.6.3 沉积速率的影响
4.6.4 水文气候条件的影响
4.7 典型硅藻种类及其环境意义
5 柱状沉积物记录的古海洋环境演化
5.1 年代框架
14C测年"> 5.1.1 14C测年
5.1.2 碳酸盐地层学
5.1.3 沉积速率
5.2 柱状沉积物岩性和粒度分布特征及环境意义
5.2.1 SA08-34孔
5.2.2 SA09-90孔
5.2.3 SA13-76孔
5.3 柱状岩芯中的硅藻分布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5.3.1 SA08-34孔
5.3.2 SA13-76孔
5.3.3 SA09-90孔
5.4 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环境意义
5.4.1 SA08-34孔
5.4.2 SA09-90孔
5.5 晚第四纪以来的古生产力演化
5.5.1 古生产力的不同记录
5.5.2 SA08-34孔各古生产力指标对比
5.6 古上升流与古季风演化
5.7 新仙女木和Heinrich事件
5.8 南海西、南部晚第四纪以来的古环境演变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6.3 存在问题及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图版
致谢
个人简历
博士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博士在读期间参加的科研、工程项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南海西部浮游有孔虫记录的MIS 3期表层海洋环境变化[J]. 杨文瑜,黄宝琦,肖洁,周力平. 第四纪研究. 2008(03)
[2]南海次表层和中层水团年平均和季节变化特征[J]. 刘长建,杜岩,张庆荣,王东晓. 海洋与湖沼. 2008(01)
[3]南海西部陆源沉积粒度组成的控制动力及其反映的东亚季风演化[J]. 陈国成,郑洪波,李建如,谢昕,梅西. 科学通报. 2007(23)
[4]南海北部15ka BP以来表层海水温度变化:来自海洋硅藻的记录[J]. 黄元辉,黄玥,蒋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7(05)
[5]2004年冬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J]. 孙军,宋书群,乐凤凤,王丹,戴民汉,宁修仁.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7(05)
[6]南海第四纪的生源蛋白石记录:与东亚季风、全球冰量和轨道驱动的联系[J]. 王汝建,翦知湣,肖文申,田军,李建如,陈荣华,郑玉龙,陈建芳.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04)
[7]南海南部现代水体与表层沉积硅藻的分布特征[J]. 陆钧,陈木宏,陈忠. 科学通报. 2006(S3)
[8]南海西南陆坡末次冰期以来的浮游有孔虫及其古气候意义[J]. 吴庐山,朱照宇,邱燕,陈芳,陈超云,钟和贤,周厚云.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6(06)
[9]南海北部1144站中更新世浮游有孔虫的千年尺度古气候记录[J]. 郑范,李前裕,陈木宏. 地球科学. 2006(06)
[10]19931996年南海中部海洋沉降颗粒通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化[J]. 陈荣华,郑玉龙,WIESNER M G,金海燕,赵庆英,郑连福,成鑫荣.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6(03)
博士论文
[1]中国近海海域微型硅藻的生态学特征和分类学研究[D]. 李扬.厦门大学 2006
[2]南海沉降颗粒物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在古环境研究中的意义[D]. 陈建芳.同济大学 2005
本文编号:29903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990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