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南海礼乐盆地新生代构造沉降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发布时间:2021-02-16 20:05
  为深入认识礼乐盆地的构造演化史,基于已有钻井资料和重新处理解释的地震数据,对区内43个代表点进行了系统的沉降史重建,发现礼乐盆地新生代3个演化阶段分别具有快速、缓慢和快速的构造沉降特点,并且总构造沉降量与地壳减薄程度密切相关;礼乐滩礁体发育区晚渐新世以来构造沉降量为580~900 m,礁体厚度与构造沉降量和下伏沉积层厚度有关。分析表明礼乐盆地构造沉降具有"先抑后扬"的特征,礼乐地块裂离和漂移阶段,构造沉降受到深部热物质上涌产生的浮力作用而出现明显亏损,拗陷阶段,礼乐盆地随着南海海底扩张停止而失去深部浮力的支持,从而发生幕式的快速构造沉降,以补偿早期亏损的构造沉降。 

【文章来源】: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0,40(04)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3 页

【部分图文】:

南海礼乐盆地新生代构造沉降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礼乐盆地沉降分析代表点位置图(a)、礼乐滩实钻井位置图(b)及礼乐盆地构造区划与测线位置图(c)图a中的钻井XK-1为西科-1井,图b中的五角星为实钻井位置。

柱状图,盆地,柱状图,地壳


深部地壳结构探测[19-21]和重力反演结果[22-23]显示礼乐盆地莫霍面埋深为16~30 km,其中北部低凸起莫霍面埋深最大,最深可达28~30 km;北1凹陷和南部坳陷莫霍面埋深较小,最浅处埋深仅为16~18 km;北2凹陷和北3凹陷莫霍面埋深分别为16~20 km和16~24 km,莫霍面往海盆方向迅速抬升(图3)。图4是利用8条骨干地震剖面和苏达权等[]22的莫霍面埋深数据计算得到的地壳厚度和拉张因子等值线图。计算拉张因子时,初始地壳厚度假定为现今华南沿海的地壳厚度32 km。由于图4仅采用了8条骨干剖面的数据,因此,其他区域的地壳厚度和拉张因子仅供参考。该图显示,南部坳陷地壳厚度变化较为复杂,地壳厚度一般小于18 km,拉张因子一般大于1.9,靠近中部隆起的坳陷东南部地壳厚度仅10~16 km,拉张因子可以达到2.2~3.0。北1凹陷东南部地壳厚度一般小于16 km,地壳拉张因子一般大于2.0,沉积中心区地壳厚度不足10 km,地壳拉张因子超过3.0。北部低凸起区地壳厚度一般为22~28 km,拉张因子为1.2~1.7。北2凹陷地壳厚度为16~19 km,拉张因子为1.7~2.2,北3凹陷地壳厚度为16~21 km,拉张因子为1.7~2.0。地壳厚度和拉张因子显示礼乐盆地张裂阶段经历了强烈伸展减薄的裂陷过程,减薄中心位于盆地的东南部。图3 南海南部莫霍面埋深等值线图(a)及延伸入礼乐盆地的2条深部地壳结构剖面(b)图a莫霍面埋深数据据苏达权等[]22,3条黑色细虚线为深地震探测剖面位置,礼乐盆地位于黑色粗线内。

剖面图,盆地,黑色,莫霍面


图2 礼乐盆地S-1钻井岩性柱状图(据文献[1]、[5]修改,S-1钻井位置见图1b)图4 礼乐盆地地壳厚度(a)及拉张因子分布图(b)黑色粗线代表礼乐盆地范围。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礼乐盆地深水区新生代生物礁的发育条件与地震特征[J]. 张亚震,李俊良,裴健翔,张道军,杜艺可,鲁海鸥,赵晔.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8(06)
[2]西沙地区西科1井综合地层学研究[J]. 罗威,张道军,刘新宇,王振峰,胡雯燕,王亚辉.  地层学杂志. 2018(04)
[3]南海南部礼乐盆地结构演化及其对区域地质背景的响应[J]. 刘雨晴,吴智平,张杰,贾博,刘一鸣,段亮,张道军,裴健翔.  地质学报. 2018(09)
[4]中国南海礼乐盆地新生代断裂体系的发育与演化[J]. 吴智平,刘雨晴,张杰,贾博,刘一鸣,段亮,张道军,裴健翔.  地学前缘. 2018(02)
[5]南海礼乐滩碳酸盐台地的发育及其新生代构造响应[J]. 方鹏高,丁巍伟,方银霞,赵中贤.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5(12)
[6]琼东南盆地张裂期沉降亏损与裂后期快速沉降成因[J]. 杨军,施小斌,王振峰,孙志鹏,杨小秋,石红才,于传海.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5(01)
[7]礼乐盆地漂移前的位置探讨[J]. 谢晓军,张功成,刘世翔,王一博,宋双,董伟.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5(02)
[8]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裂后异常沉降研究及成因分析[J]. 付洁,黎明碧,唐勇,邱文弦,王辉.  海洋学研究. 2013(01)
[9]琼东南盆地构造沉降的时空分布及裂后期异常沉降机制[J]. 李亚敏,施小斌,徐辉龙,何家雄,刘兵.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2(01)
[10]南海大陆边缘动力学:科学实验与研究进展[J]. 李家彪.  地球物理学报. 2011(12)



本文编号:30368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30368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c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