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东部附近海域海温异常对初夏鄂霍次克海高压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2-18 01:18
本文利用NCEP/NCAR的位势高度和哈得莱中心的海温资料,使用SVD、合成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诊断分析了有利于6月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形成和维持的环流背景及其与前期和同期北太平洋海温的关系。其次,在诊断分析的基础上,使用NCAR CAM3大气环流模式进行了模拟验证。最后,选取有代表性的1998年6月作为典型个例,诊断分析了该年鄂海阻高的环流异常特征及其与同期海温的关系,并且设计相应的数值试验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1)夏季6月欧亚大气环流与前期及同期北太平洋海温关系密切,纬向“+-+”的距平波列型是欧亚中高纬大气环流的典型空间分布形势。前期秋冬季厄尔尼诺型态的海温结构与后期6月的环流异常有密切关系,而前期春季和同期的北太平洋海温场上日本东部附近海域的海温异常变化可能对6月鄂海阻塞形势的形成和维持有重要影响。(2)6月鄂霍次克海阻高指数具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在1951-2000年中,有9个阻高年,8个低指数年。50年代前期和80年代之后阻高指数为正值,鄂海阻高活跃,阻塞形势强盛;5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阻高指数为负,阻高发生频率低。鄂海阻高维持时,该地区为显著的正位势高度异常,对...
【文章来源】: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10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阻塞高压对中国天气气候的影响
1.2 阻塞高压的定义
1.3 阻塞高压建立和维持机制的研究
1.4 本文将要研究的问题及其思路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
2.2 方法简介
2.3 模式介绍
第三章 6月欧亚大气环流与北太平洋海温的关系
3.1 6 月欧亚500hPa 高度场与前期秋季北太平洋海温场的空间结构
3.2 6 月欧亚500hPa 高度场与前期冬季北太平洋海温场的空间结构
3.3 6 月欧亚500hPa 高度场与前期春季北太平洋海温场的空间结构
3.4 6 月欧亚500hPa 高度场与同期北太平洋海温场的空间结构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6月鄂海阻高的气候特征及其与欧亚大气环流
4.1 鄂霍次克海阻高指数的定义
4.2 6 月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的气候特征
4.3 6 月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与欧亚大气环流的关系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6月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与北太平洋海温的关系
5.1 6 月鄂海阻高与前期秋季北太平洋海温的关系
5.2 6 月鄂海阻高与前期冬季北太平洋海温的关系
5.3 6 月鄂海阻高与前期春季北太平洋海温的关系
5.4 6 月鄂海阻高与同期北太平洋海温的关系
5.5 6 月日本东部附近海域海温与同期鄂海阻高的关系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日本东部附近海域海温异常对同期鄂霍次克海高压影响的数值模拟
6.1 试验设计
6.2 控制试验结果分析
6.3 全球海温异常试验结果分析
6.4 区域海温异常试验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1998年典型个例研究
7.1 1998 年6 月环流异常情况
7.2 1998 年6 月北太平洋海温异常情况
7.3 数值模拟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讨论与结论
8.1 讨论
8.2 结论
8.3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CAM3模式在日本东部附近海域海温异常的系列试验
1 试验设计
2 试验结果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附录2:1998年6月逐日500hPa位势高度场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印度洋、南海和东南沿海海温异常影响江淮流域67月降水量的分析及数值模拟[J]. 王钟睿,钱永甫. 应用气象学报. 2005(04)
[2]北太平洋持续SSTA影响东亚初夏大气环流的数值试验[J]. 袁佳双,郑庆林,宋青丽.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4(05)
[3]实况海温强迫的CCM3模式对中国区域气候的模拟能力[J]. 高学杰,林万涛,Fred Kucharsky,赵宗慈. 大气科学. 2004(01)
[4]夏季东亚阻塞高压指数研究[J]. 杨义文. 气象. 2003(09)
[5]长江中下游旱涝的环流型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遥相关波列特征[J]. 苗秋菊,徐祥德,张雪金. 气象学报. 2002(06)
[6]东亚冬季风对秋、冬季SSTA响应的数值试验[J]. 陈海山,孙照渤,倪东鸿,谭桂容.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2(06)
[7]1998及1999年乌山阻高突变对长江中下游大暴雨过程的影响[J]. 陈菊英,王玉红,王文. 高原气象. 2001(04)
[8]江淮入梅的年际变化及其与北大西洋涛动和海温异常的联系[J]. 徐海明,何金海,董敏. 气象学报. 2001(06)
[9]1998年嫩江、松花江流域持续性暴雨的环流条件[J]. 张庆云,陶诗言,张顺利. 大气科学. 2001(04)
[10]1998年夏季东北亚阻塞高压异常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及成因初探[J]. 毛恒青,李月安,姚学祥,林建.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1(02)
本文编号:3038828
【文章来源】: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10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阻塞高压对中国天气气候的影响
1.2 阻塞高压的定义
1.3 阻塞高压建立和维持机制的研究
1.4 本文将要研究的问题及其思路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
2.2 方法简介
2.3 模式介绍
第三章 6月欧亚大气环流与北太平洋海温的关系
3.1 6 月欧亚500hPa 高度场与前期秋季北太平洋海温场的空间结构
3.2 6 月欧亚500hPa 高度场与前期冬季北太平洋海温场的空间结构
3.3 6 月欧亚500hPa 高度场与前期春季北太平洋海温场的空间结构
3.4 6 月欧亚500hPa 高度场与同期北太平洋海温场的空间结构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6月鄂海阻高的气候特征及其与欧亚大气环流
4.1 鄂霍次克海阻高指数的定义
4.2 6 月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的气候特征
4.3 6 月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与欧亚大气环流的关系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6月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与北太平洋海温的关系
5.1 6 月鄂海阻高与前期秋季北太平洋海温的关系
5.2 6 月鄂海阻高与前期冬季北太平洋海温的关系
5.3 6 月鄂海阻高与前期春季北太平洋海温的关系
5.4 6 月鄂海阻高与同期北太平洋海温的关系
5.5 6 月日本东部附近海域海温与同期鄂海阻高的关系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日本东部附近海域海温异常对同期鄂霍次克海高压影响的数值模拟
6.1 试验设计
6.2 控制试验结果分析
6.3 全球海温异常试验结果分析
6.4 区域海温异常试验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1998年典型个例研究
7.1 1998 年6 月环流异常情况
7.2 1998 年6 月北太平洋海温异常情况
7.3 数值模拟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讨论与结论
8.1 讨论
8.2 结论
8.3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CAM3模式在日本东部附近海域海温异常的系列试验
1 试验设计
2 试验结果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附录2:1998年6月逐日500hPa位势高度场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印度洋、南海和东南沿海海温异常影响江淮流域67月降水量的分析及数值模拟[J]. 王钟睿,钱永甫. 应用气象学报. 2005(04)
[2]北太平洋持续SSTA影响东亚初夏大气环流的数值试验[J]. 袁佳双,郑庆林,宋青丽.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4(05)
[3]实况海温强迫的CCM3模式对中国区域气候的模拟能力[J]. 高学杰,林万涛,Fred Kucharsky,赵宗慈. 大气科学. 2004(01)
[4]夏季东亚阻塞高压指数研究[J]. 杨义文. 气象. 2003(09)
[5]长江中下游旱涝的环流型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遥相关波列特征[J]. 苗秋菊,徐祥德,张雪金. 气象学报. 2002(06)
[6]东亚冬季风对秋、冬季SSTA响应的数值试验[J]. 陈海山,孙照渤,倪东鸿,谭桂容.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2(06)
[7]1998及1999年乌山阻高突变对长江中下游大暴雨过程的影响[J]. 陈菊英,王玉红,王文. 高原气象. 2001(04)
[8]江淮入梅的年际变化及其与北大西洋涛动和海温异常的联系[J]. 徐海明,何金海,董敏. 气象学报. 2001(06)
[9]1998年嫩江、松花江流域持续性暴雨的环流条件[J]. 张庆云,陶诗言,张顺利. 大气科学. 2001(04)
[10]1998年夏季东北亚阻塞高压异常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及成因初探[J]. 毛恒青,李月安,姚学祥,林建.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1(02)
本文编号:30388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3038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