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洱海沉积物磷形态分布特征及其通量

发布时间:2021-03-05 13:58
  沉积物-水界面磷行为的研究是揭示湖泊富营养化机理的重要内容,其中沉积物磷形态分布,磷释放吸附特征及内源磷释放通量研究,可为揭示沉积物-水界面磷的迁移转化机制,评估沉积物磷释放风险提供数据支持。洱海虽处于富营养化初期,但其沉积物有机质、总氮和总磷含量较高,具有较大的氮磷释放风险。本论文以洱海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研究其磷形态分布特征,磷释放吸附特征及内源磷释放通量,试图为洱海富营养化治理提供科学基础。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区域内,沉积物TP含量变化范围为418.7-1750.6 mg/kg,均值为921.1±233.1mg/kg,洱海北部、中部湖心区及海东湾沉积物TP含量普遍高于全湖其它水域,西岸高于东岸。各形态磷含量大小关系为HCl-P(钙磷)>Res-P(惰性磷)、NaOH-rp(铁铝氧化结合态磷)>BD-P(铁锰螯合态磷)>NaOH-nrp(有机磷)> NH4Cl-P(弱吸附态磷)。洱海沉积物中BD-P, NaOH-rp, HCl-P及Res-P与TP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且是洱海沉积物总磷的主要来源。洱海沉积物BAP(生物可利用...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洱海沉积物磷形态分布特征及其通量


各形态磷总和与总磷的相关关系

形态分布,洱海,沉积物磷,区域


其斜率为0.9128,相关系数RZ为0.9419,可见本研究采用的连续提取法对沉积物中磷的提取有较好的重现性。洱海不同区域沉积物总磷及磷形态分级结果见表2.1一2.3,图2.4一2.11。洱海研究区域表层沉积物中TP含量分布见图2.5,其全湖分布范围为418.7一1750.6mg瓜g,均值为 921.1士233.lm留kg。从沉积物TP空间分布来看,洱海北部、中部湖心区及海东湾底泥TP含量普遍高于全湖其它水域,北部总体高于南部。可见在水生植物生长较旺盛的区域,由于植物的吸收和利用TP含量较低,而北部主要受三江入湖污染物的影响在冲击扇的下缘深水区沉积形成磷的高值区,由于洱海主要水源来源于北三江

空间分布,洱海,含量分布,表层沉积物


物中磷的提取有较好的重现性。洱海不同区域沉积物总磷及磷形态分级结果见表2.1一2.3,图2.4一2.11。洱海研究区域表层沉积物中TP含量分布见图2.5,其全湖分布范围为418.7一1750.6mg瓜g,均值为 921.1士233.lm留kg。从沉积物TP空间分布来看,洱海北部、中部湖心区及海东湾底泥TP含量普遍高于全湖其它水域,北部总体高于南部。可见在水生植物生长较旺盛的区域,由于植物的吸收和利用TP含量较低,而北部主要受三江入湖污染物的影响在冲击扇的下缘深水区沉积形成磷的高值区,由于洱海主要水源来源于北三江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太湖水土界面氮磷释放通量的流动培养研究[J]. 徐徽,张路,商景阁,代静玉,范成新.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09(04)
[2]沉水植物衰亡过程中氮磷释放规律及温度影响的研究[J]. 司静,邢奕,卢少勇,金相灿,胡小贞,张义安,包裕尉.  中国农学通报. 2009(01)
[3]Effects of bacteria 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lease from river sediment[J]. WU Qunhe ZHANG Renduo~* HUANG Shan ZHANG Hengjun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un Yat-Sen(Zhongshan)University,Guangzhou 510275,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8(04)
[4]巴丹吉林沙漠沙样中磷形态的分析研究[J]. 李北罡,张丽明,郭博书.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8(02)
[5]滇池福保湾底泥内源氮磷营养盐释放通量估算[J]. 李宝,丁士明,范成新,钟继承,赵斌,尹洪斌,张路.  环境科学. 2008(01)
[6]滇池福保湾沉积物磷的形态及其与间隙水磷的关系[J]. 李宝,范成新,丁士明,张路,钟继承,尹洪斌,赵斌.  湖泊科学. 2008(01)
[7]洱海流域环境保护和综合管理[J]. 栾玉泉,谢宝川.  大理学院学报. 2007(12)
[8]持续水动力作用下湖泊底泥胶体态氮、磷的释放[J]. 孙小静,秦伯强,朱广伟,张战平,高永霞.  环境科学. 2007(06)
[9]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沉积物磷释放动力学[J]. 金丹越,王圣瑞,步青云.  生态环境. 2007(03)
[10]太湖水土界面氮磷交换通量的时空差异[J]. 张路,范成新,王建军,郑超海.  环境科学. 2006(08)

硕士论文
[1]黄土高原土壤对磷素的吸附—解吸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罗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2]巢湖内源氮磷的形态、释放规律及控制研究[D]. 刘静静.合肥工业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0653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30653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9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