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太平洋障碍层的年际演变及其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事件的关联
发布时间:2021-03-21 17:59
利用2004—2017年BOAArgo网格数据集系统分析了赤道太平洋障碍层厚度的年际演变及其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事件的关联.在年平均意义上,热带太平洋障碍层在暖池区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动,其厚度变化幅度可达15m以上.多变量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的主模态表明:西太平洋暖池区降水与障碍层的异常场分布型态吻合,都呈现明显的东(正)西(负)反相位分布,降水的正(负)异常造成了障碍层的正(负)异常;且与ENSO事件高度相关(相关系数0.87),存在显著的2~4年的年际变化主周期信号.针对赤道太平洋障碍层的纬向迁移分析表明:对应于厄尔尼诺(拉尼娜)年,赤道太平洋偏厚的障碍层位置显著东(西)移,且与暖池东部边缘和海表盐度(SSS)锋的纬向迁移大致处于同一位相.在大多数情况下,较厚的障碍层局限于暖池的东部边缘内(170°W以西),位于SSS锋附近或偏西;SSS锋附近的障碍层可能归因于水平平流、强降水及开尔文波.在2015年9月至2016年2月期间,赤道中太平洋的SSS锋消失,对应着厚障碍层的消失,表明厚障碍层的位置与西太平洋暖池东部边缘内SSS锋的纬向位置密切相关.
【文章来源】: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59(03)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气候态障碍层厚度(a)及其标准差(b)分布
图4和5所示为2004—2017年期间大气、海洋变量在赤道太平洋(5°S~5°N)的时间-经度分布.本文以28.5℃的等温线代表暖池的东部边缘,以34.8psu(盐度单位)的等盐度线代表SSS锋.根据CPC给出的Ni1o3.4指数(异常场)来定义ENSO事件,判定标准为至少连续5个月Ni1o3.4指数(3个月滑动平均)≥0.5℃(≤-0.5℃)的年份为厄尔尼诺(拉尼娜)年.按此标准,在2004—2017年时间段,将2004年、2009年、2015年定义为厄尔尼诺年,2007年、2008年、2010年、2011年定义为拉尼娜年.图4 赤道太平洋(5°S~5°N)SST(a)、SSS(b)和BLT(c)的时间-经度分布
图3 PC1和Ni1o3.4指数的小波分析对于SST的时间-经度分布(图4(a)):赤道西太平洋暖池在年际尺度上有很明显的纬向移动,这种变化同样存在于赤道东太平洋的冷舌区,与ENSO循环密切相关.在厄尔尼诺年,西部的暖池明显东移(2015年暖池东部边缘达到最东,位于130°W附近),东部的冷舌区收缩;而在拉尼娜年则相反(2008年暖池东部边缘达到最西,大概位于160°E).反观SSS的分布(图4(b)):咸水位于赤道太平洋中部,SSS>35.2psu;而淡水主要位于西太平洋和远东太平洋,SSS<34.2psu.较为显著的SSS锋存在于日界线附近;SSS锋的纬向移动也有着明显的年际变化.对比图4(b)中的黑色和白色实线,发现SSS锋和暖池东部边缘的纬向移动大致处于同一位相,这种对应关系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24-25].综上可知SSS锋和暖池东部边缘的纬向移动都表现出与ENSO事件显著相关的年际变化,且在纬向移动中SSS锋始终位于暖池东部边缘西侧,也就意味着暖池区域存在着SSS锋现象.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Seasonal variability in the thermohaline structure of the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J]. QIN Sisi,ZHANG Qilong,YIN Baoshu.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2015(07)
[2]热带太平洋障碍层厚度的时空特征分析[J]. 姜良红,陈大可. 海洋学研究. 2012(02)
本文编号:3093302
【文章来源】: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59(03)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气候态障碍层厚度(a)及其标准差(b)分布
图4和5所示为2004—2017年期间大气、海洋变量在赤道太平洋(5°S~5°N)的时间-经度分布.本文以28.5℃的等温线代表暖池的东部边缘,以34.8psu(盐度单位)的等盐度线代表SSS锋.根据CPC给出的Ni1o3.4指数(异常场)来定义ENSO事件,判定标准为至少连续5个月Ni1o3.4指数(3个月滑动平均)≥0.5℃(≤-0.5℃)的年份为厄尔尼诺(拉尼娜)年.按此标准,在2004—2017年时间段,将2004年、2009年、2015年定义为厄尔尼诺年,2007年、2008年、2010年、2011年定义为拉尼娜年.图4 赤道太平洋(5°S~5°N)SST(a)、SSS(b)和BLT(c)的时间-经度分布
图3 PC1和Ni1o3.4指数的小波分析对于SST的时间-经度分布(图4(a)):赤道西太平洋暖池在年际尺度上有很明显的纬向移动,这种变化同样存在于赤道东太平洋的冷舌区,与ENSO循环密切相关.在厄尔尼诺年,西部的暖池明显东移(2015年暖池东部边缘达到最东,位于130°W附近),东部的冷舌区收缩;而在拉尼娜年则相反(2008年暖池东部边缘达到最西,大概位于160°E).反观SSS的分布(图4(b)):咸水位于赤道太平洋中部,SSS>35.2psu;而淡水主要位于西太平洋和远东太平洋,SSS<34.2psu.较为显著的SSS锋存在于日界线附近;SSS锋的纬向移动也有着明显的年际变化.对比图4(b)中的黑色和白色实线,发现SSS锋和暖池东部边缘的纬向移动大致处于同一位相,这种对应关系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24-25].综上可知SSS锋和暖池东部边缘的纬向移动都表现出与ENSO事件显著相关的年际变化,且在纬向移动中SSS锋始终位于暖池东部边缘西侧,也就意味着暖池区域存在着SSS锋现象.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Seasonal variability in the thermohaline structure of the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J]. QIN Sisi,ZHANG Qilong,YIN Baoshu.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2015(07)
[2]热带太平洋障碍层厚度的时空特征分析[J]. 姜良红,陈大可. 海洋学研究. 2012(02)
本文编号:30933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3093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