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春季西太平洋Kocebu海山区海水中颗粒态有机碳的地球化学特征
发布时间:2021-04-24 02:58
海山区颗粒有机碳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对深入认知大洋海山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8年3月对西太平洋Kocebu海山的综合调查,探讨了Kocebu海山区海水中颗粒有机碳的分布、来源及组成等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水深的增加,颗粒有机碳浓度逐渐降低,并在接近海山底部的水层中略有回升。在各水团中,颗粒有机碳平均浓度的大小依次为北太平洋热带水大于北太平洋中层水大于底层水,其中在底层水中,山顶附近站位的颗粒有机碳浓度低于远离海山的站位。海山山顶上方750~1 500 m水层中存在上升流,进而在该区域内形成颗粒有机碳浓度12.50μg/L等值线隆起,但未形成"海山效应"。Kocebu海山区的颗粒有机碳主要为海源输入,颗粒有机碳/颗粒态有机氮平均值为3.75。在0~300 m的水层中,仅叶绿素最大值层中的颗粒有机碳/叶绿素a小于200,表明该水层中颗粒有机碳主要为生命态形式;而300 m水层中,颗粒有机碳/叶绿素a急剧升高,非生命态颗粒有机碳在总颗粒有机碳中贡献最大。
【文章来源】:地球科学进展. 2020,35(07)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
2.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POC的垂直分布特征
3.2 POC的水平分布特征
3.3 POC的来源及组成解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Control factors of DIC in the Y3 seamount water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Ocean[J]. MA Jun,SONG Jinming,LI Xuegang,YUAN Huamao,LI Ning,DUAN Liqin,WANG Qidong.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2020(04)
[2]A new mechanism of atmospheric CO2 absorption promoted by iron-nitrogen coupling in low-latitude oceans during ice age[J]. Jinming SONG,Qidong WANG. 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2020(01)
[3]海洋沉积物/颗粒物在生源要素循环中的作用及生态学功能[J]. 宋金明,李学刚. 海洋学报. 2018(10)
[4]2016年夏季黄、渤海颗粒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 王雪景,金春洁,王丽莎,张传松. 海洋学报. 2018(10)
[5]太平洋暖池冷舌交汇区盐度变异机制及气候效应研究[J]. 王凡,刘传玉,胡石建,高山,贾凡,张林林,汪嘉宁,冯俊乔. 地球科学进展. 2018(08)
[6]大洋海山及其生态环境特征研究进展[J]. 马骏,宋金明,李学刚,李宁,王启栋. 海洋科学. 2018(06)
[7]热带西太平洋Y3和M2海山微食物网主要类群生态分布与比较[J]. 赵丽,赵燕楚,王超锋,张武昌,孙晓霞,李学刚,赵苑,肖天. 海洋与湖沼. 2017(06)
[8]2013年夏季黄、渤海颗粒有机碳分布及来源分析[J]. 张海波,杨鲁宁,王丽莎,裴绍峰,石晓勇. 海洋学报. 2016(08)
[9]2014年冬季热带西太平洋雅浦Y3海山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及粒级结构[J]. 张文静,孙晓霞,陈芸燕,李俊磊,杜娟. 海洋与湖沼. 2016(04)
[10]黄渤海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收支评估研究[J]. 刘军,于志刚,臧家业,孙涛,赵晨英,冉祥滨. 地球科学进展. 2015(05)
本文编号:3156541
【文章来源】:地球科学进展. 2020,35(07)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
2.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POC的垂直分布特征
3.2 POC的水平分布特征
3.3 POC的来源及组成解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Control factors of DIC in the Y3 seamount water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Ocean[J]. MA Jun,SONG Jinming,LI Xuegang,YUAN Huamao,LI Ning,DUAN Liqin,WANG Qidong.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2020(04)
[2]A new mechanism of atmospheric CO2 absorption promoted by iron-nitrogen coupling in low-latitude oceans during ice age[J]. Jinming SONG,Qidong WANG. 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2020(01)
[3]海洋沉积物/颗粒物在生源要素循环中的作用及生态学功能[J]. 宋金明,李学刚. 海洋学报. 2018(10)
[4]2016年夏季黄、渤海颗粒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 王雪景,金春洁,王丽莎,张传松. 海洋学报. 2018(10)
[5]太平洋暖池冷舌交汇区盐度变异机制及气候效应研究[J]. 王凡,刘传玉,胡石建,高山,贾凡,张林林,汪嘉宁,冯俊乔. 地球科学进展. 2018(08)
[6]大洋海山及其生态环境特征研究进展[J]. 马骏,宋金明,李学刚,李宁,王启栋. 海洋科学. 2018(06)
[7]热带西太平洋Y3和M2海山微食物网主要类群生态分布与比较[J]. 赵丽,赵燕楚,王超锋,张武昌,孙晓霞,李学刚,赵苑,肖天. 海洋与湖沼. 2017(06)
[8]2013年夏季黄、渤海颗粒有机碳分布及来源分析[J]. 张海波,杨鲁宁,王丽莎,裴绍峰,石晓勇. 海洋学报. 2016(08)
[9]2014年冬季热带西太平洋雅浦Y3海山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及粒级结构[J]. 张文静,孙晓霞,陈芸燕,李俊磊,杜娟. 海洋与湖沼. 2016(04)
[10]黄渤海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收支评估研究[J]. 刘军,于志刚,臧家业,孙涛,赵晨英,冉祥滨. 地球科学进展. 2015(05)
本文编号:31565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3156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