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地风应力对吕宋海峡处黑潮流径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6-02 19:41
本文主要基于黑潮流态存在迟滞回归现象,研究了受山脉与地形影响的局地风急流对吕宋海峡处黑潮流径的影响。首先使用1.5层约化重力模式模拟黑潮流态的迟滞回归过程,然后从中选取黑潮流态发生明显转变时刻的临界点,考察局地风应力对黑潮流态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黑潮从跨越态向入侵态转变的临界点,东风和北风能够使黑潮向入侵态转变,西风和南风不能使其发生转变;在黑潮从入侵态向跨越态转变的临界点,除西风以外的风应力都能使黑潮向跨越态转变。此外数值实验还表明风应力旋度的作用强于风应力大小的作用。从动力机制上讲,局地风应力的旋度会产生艾克曼抽吸,使得温跃层变浅或者加深,从而产生压力梯度力,使得黑潮流径东西偏移。由于黑潮流态存在迟滞变异过程,就使得这些改变在没有外界强迫下是不可逆转的。在外界扰动足够大的情况黑潮入侵和跨越两个流态可以相互转变。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省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文献综述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数值模式及模式初始态介绍
2.1 1.5 层约化重力模式简介
2.2 模式初始态介绍
第三章 局地风应力对黑潮跨越流态的影响
3.1 模式初始状态
3.2 数值模式结果及讨论
3.3 西海盆纬向有旋与无旋风应力结果对比
3.3.1 有旋风应力
3.3.2 西海盆无旋风应力结果
3.3.3 小结
3.4 全区域无旋风场的结果
3.5 全区域有旋风场加无旋风场的结果
3.6 局地风应力的尺度范围影响
3.6.1 风向对结果影响
3.6.2 风场中心位置实验
3.7 局地风应力对黑潮入侵流态的影响
3.7.1 实验介绍
3.7.2 实验结果
3.8 动力机制分析
第四章 黑潮两个流态的相互转变
4.1 实验介绍
4.2 其他实验结果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吕宋海峡附近海域水团分布及季节变化特征[J]. 刘增宏,许建平,孙朝辉,朱伯康. 热带海洋学报. 2011(01)
[2]Sub-seasonal variability of Luzon Strait Transport in a high resolution global model[J]. ZHANG Zhengguang 1 , ZHAO Wei1 , LIU Qinyu 1 1 Physical Oceanography Laboratory,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100, China.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2010(03)
[3]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Regional Ocean Circulation in the Coastal Areas of China[J]. 张耀存,钱永甫.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1999(03)
[4]黑潮水入侵南海的水文分析──Ⅱ.1994年8—9月期间的观测结果[J]. 许建平,苏纪兰. 热带海洋. 1997(02)
[5]南海大尺度地转环流的季节特征[J]. 周发琇,沈积钧. 热带海洋. 1995(04)
[6]南海环流的一个两层模式[J]. 蔡树群,苏纪兰. 海洋学报(中文版). 1995(02)
[7]南海环流的一个约化模式[J]. 刘先炳,苏纪兰. 海洋与湖沼. 1992(02)
[8]台湾以东黑潮深层流的途径——1940年2—3月观测结果的分析[J]. 管秉贤. 海洋与湖沼. 1985(04)
博士论文
[1]吕宋海峡黑潮流径变异的动力机制研究[D]. 王铮.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08
[2]南海中尺度涡的运动规律探讨[D]. 王桂华.中国海洋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210635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省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文献综述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数值模式及模式初始态介绍
2.1 1.5 层约化重力模式简介
2.2 模式初始态介绍
第三章 局地风应力对黑潮跨越流态的影响
3.1 模式初始状态
3.2 数值模式结果及讨论
3.3 西海盆纬向有旋与无旋风应力结果对比
3.3.1 有旋风应力
3.3.2 西海盆无旋风应力结果
3.3.3 小结
3.4 全区域无旋风场的结果
3.5 全区域有旋风场加无旋风场的结果
3.6 局地风应力的尺度范围影响
3.6.1 风向对结果影响
3.6.2 风场中心位置实验
3.7 局地风应力对黑潮入侵流态的影响
3.7.1 实验介绍
3.7.2 实验结果
3.8 动力机制分析
第四章 黑潮两个流态的相互转变
4.1 实验介绍
4.2 其他实验结果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吕宋海峡附近海域水团分布及季节变化特征[J]. 刘增宏,许建平,孙朝辉,朱伯康. 热带海洋学报. 2011(01)
[2]Sub-seasonal variability of Luzon Strait Transport in a high resolution global model[J]. ZHANG Zhengguang 1 , ZHAO Wei1 , LIU Qinyu 1 1 Physical Oceanography Laboratory,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100, China.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2010(03)
[3]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Regional Ocean Circulation in the Coastal Areas of China[J]. 张耀存,钱永甫.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1999(03)
[4]黑潮水入侵南海的水文分析──Ⅱ.1994年8—9月期间的观测结果[J]. 许建平,苏纪兰. 热带海洋. 1997(02)
[5]南海大尺度地转环流的季节特征[J]. 周发琇,沈积钧. 热带海洋. 1995(04)
[6]南海环流的一个两层模式[J]. 蔡树群,苏纪兰. 海洋学报(中文版). 1995(02)
[7]南海环流的一个约化模式[J]. 刘先炳,苏纪兰. 海洋与湖沼. 1992(02)
[8]台湾以东黑潮深层流的途径——1940年2—3月观测结果的分析[J]. 管秉贤. 海洋与湖沼. 1985(04)
博士论文
[1]吕宋海峡黑潮流径变异的动力机制研究[D]. 王铮.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08
[2]南海中尺度涡的运动规律探讨[D]. 王桂华.中国海洋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2106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3210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