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珠江口海区环境特征及双胞旋沟藻赤潮发生过程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18 08:27
  本研究从2007年冬季始对珠江口海区进行为期一年四个季度的海区环境特征调查采样,研究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并对该海区内于2009年10月~11月发生的一次双胞旋沟藻(Cochlodinium geminatum Schutt)赤潮进行深入分析,将此次赤潮事件发生时的海区环境特征与非赤潮发生时的海区环境特征作对比研究,探索在珠江口海域影响赤潮爆发的可能的机制,初步结论如下。1本文对珠江口环境特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珠江口海区浮游植物群落的优势种是硅藻,其次是甲藻;Chla浓度在春、夏、秋、冬四季平均为(0.81±0.43)μg/L、(1.15±0.68)μg/L、(11.05±7.83)μg/L和(0.73±0.42)μg/L。海水温度在夏、秋两季达26.68℃和27.11℃,春季23.16℃,冬季20.47℃。春季和冬季盐度相对比较高,分别是25.6和27.5,夏季最低,约为5.3,秋季为18.8。春、夏、秋和冬四季珠江口海区海水平均pH值分别为为8.05±0.12,7.92±0.12,8.21±0.08和8.04±0.17;DO浓度变化范围为2.37-8.32mg/L,... 

【文章来源】:暨南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0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珠江口海区环境特征及双胞旋沟藻赤潮发生过程的研究


珠江口海区环境特在调查站位Fig.2一1SamPlingstationsintheareaofPearl形veryEstuary样品采集时间分别为2007年12月(冬季)、2008年4月(春季)、2008年

平面分布,珠江口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平面分布


图2一2珠江口海域表层海水温度(ST,℃)平面分布Fig.2一2Distributionsofthesurfaeelayertemperature(oC)inthepearl形verEstuaryarea

平面分布,珠江口海域,平面分布,水团


是25.6和27.5,夏季最低,约为5.3,秋季为18.8。对55的季节性差异分析中发现,仅春季和冬季没有显著性差异,其他季节之间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主要的分布规律是近岸向外海逐渐升高,如图2一3所示。春季,珠海沿岸55较低,在其东南方向逐步升高;夏季,珠江口流量较大,低盐度水舌向南扩展,低盐水团的位置较春季有明显的南移,明显受到沿岸径流影响,55线沿岸边呈弧形,春季近30的盐度线区域,在夏季该区域盐度线不到10;秋季,低盐水团较春季偏南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09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J].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0(04)
[2]广东珠海双胞旋沟藻Cochlodinium geminatum赤潮事件分析[J]. 欧林坚,张玉宇,李扬,王华接,谢学东,荣志明,吕颂辉,齐雨藻.  热带海洋学报. 2010(01)
[3]长江口海域营养盐的形态和分布特征[J]. 李玲玲,于志刚,姚庆祯,陈洪涛,米铁柱,巩瑶.  水生态学杂志. 2009(02)
[4]珠江口海域营养盐比及与浮游植物的关系[J]. 董燕红,蔡建东,钱宏林.  海洋通报. 2009(01)
[5]达里湖水体营养状况探索性分析[J]. 王俊,安晓萍,刘宇霞,孟和平,杜昭宏.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9(01)
[6]华南沿海地区抽水型与非抽水型水库富营养化特征比较[J]. 刘蕾,胡韧,顾继光,韩博平.  生态学杂志. 2008(11)
[7]夏秋季长江口及毗邻海域N、P营养盐分布及其潮汐变化[J]. 方涛,李道季,孔定江,余立华,李云,高磊,王延明,李玫.  海洋环境科学. 2008(05)
[8]珠江口海域环境状况与综合整治策略研究[J]. 柯东胜,关志斌,苏桂兴,郑善传,韩联民,吴施卫,蒋跃进.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8(03)
[9]海州湾多纹膝沟藻赤潮的动态相关分析[J]. 潘雪峰,张鹰,刘吉堂.  海洋环境科学. 2007(06)
[10]温度、光照对小环藻生长和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J]. 曾艳艺,黄翔鹄.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07(06)

博士论文
[1]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富营养化近30年变化趋势及其与赤潮发生的关系和控制策略研究[D]. 唐洪杰.中国海洋大学 2009
[2]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生长的多环境效应因子影响解析研究[D]. 韩秀荣.中国海洋大学 2009
[3]东海典型海域浮游硅藻群落结构与动态研究[D]. 谢文玲.厦门大学 2006
[4]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富营养化状况及其生态效应[D]. 王保栋.中国海洋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广东沿海典型赤潮高发区海洋环境生态研究[D]. 李丽.暨南大学 2009
[2]长江口及其邻接水域浮游植物群集生态学研究[D]. 栾青杉.中国海洋大学 2007
[3]三亚红沙港赤潮生消机制及红树化感作用在赤潮防治中作用研究[D]. 李春强.华南热带农业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363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32363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c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