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秋季悬浮体组成、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9 19:26
海洋悬浮体对微量元素和有机质等的行为具有控制作用,是海、气、沉积物相互作用的纽带,是全球物质循环研究的重要环节。伴随着微量元素和有机质在悬浮体—海水之间的吸附和解吸附作用,以及其他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使得某些物质富集或分散,从而对环境和生态产生了很大影响。悬浮体的宏观分布、微观组成直接影响着环境和生态效应,结合不同海域悬浮体浓度的变化和悬浮体颗粒的类型变化,能够对水体中污染物质(重金属和有害有机质等)的“清除效应”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从而为环境质量评价和生态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对悬浮体中主、微量元素的研究还可以探讨海洋学过程中的源汇效应,及各种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这都表明对海洋悬浮体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突出的应用价值。本文选取中国典型河口及重要陆架海域—长江口、东海作为研究对象,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6020,41030856)和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0CB951202),搭载国家基金委公共航次,于2010年10月获取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水体和沉积物样品。对水体样品进行了抽滤,获得悬浮体和洁净的海水样品,同时获得悬浮体的浓度值。对上述两种样品进行了...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研究目标和意义
0.2 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1 研究区概况
1.1 地理概况
1.2 环流特征
1.3 重大人类活动
2 研究方法
2.1 外业调查
2.2 室内分析
2.2.1 悬浮体浓度的测量及CTD数据处理
2.2.2 水体和悬浮体的元素测量方法
2.3 悬浮体颗粒的微观观察
3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悬浮体浓度及空间分布特征
3.1 悬浮体浓度与浊度的对应关系
3.2 悬浮体的空间分布特征
3.3 叶绿素的空间分布特征
4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悬浮颗粒物组成研究
4.1 悬浮颗粒物的地球化学组成
4.1.1 悬浮颗粒物中主量元素的含量
4.1.2 悬浮体中微量元素组成和空间分布
4.2 DH3断面悬浮颗粒物粒径、类型及空间分布
4.2.1 悬浮颗粒物的粒级
4.2.2 悬浮颗粒物的类型
4.2.3 自生矿物相的研究
5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悬浮体组成、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
5.1 悬浮体、叶绿素的影响因素分析
5.1.1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水团分布状况
5.1.2 悬浮体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
5.1.3 叶绿素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
5.1.4 小结
5.2 颗粒类型及大小的影响因素
5.2.1 DH3断面概况
5.2.2 悬浮颗粒物类型的分布影响因素
5.2.3 DH3断面悬浮颗粒物大小的影响因素
5.3 悬浮颗粒物中元素含量分布的影响因素
5.3.1 主量元素的影响因素分析
5.3.2 微量元素的分布状况影响因素
6 悬浮体的环境效应初步探讨
6.1 三峡大坝启用后,悬浮体及叶绿素分布的变化
6.2 悬浮体和水体之间的地球化学对比—富集系数和清除效应初探
6.2.1 水体元素组成
6.2.2 悬浮体和水体地球化学组成的比较研究
7 结论
7.1 悬浮体和叶绿素分布特征的相关结论
7.2 悬浮颗粒物组成的相关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Mg/Ca比对微生物成因的碳酸盐矿物种类和形态的影响[J]. 苏宁,李福春,马恒,李学林. 矿物学报. 2010(01)
[2]黄、东海夏季叶绿素a分布特征的初步探讨[J]. 王作华,石晓勇,张传松,梁生康,王丽莎. 渔业科学进展. 2009(02)
[3]1997—2007年东海叶绿素a质量浓度的时空变化分析[J]. 伍玉梅,徐兆礼,崔雪森,樊伟. 环境科学研究. 2008(06)
[4]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和环境质量评价[J]. 盛菊江,范德江,杨东方,齐红艳,徐琳. 环境科学. 2008(09)
[5]长江河口絮凝泥沙颗粒粒径与浮泥形成现场观测[J]. 李九发,戴志军,刘启贞,李为华,吴荣荣,赵建春. 泥沙研究. 2008(03)
[6]东海浮游植物数量分布与优势种[J]. 罗民波,陆健健,王云龙,沈新强,晁敏. 生态学报. 2007(12)
[7]三峡工程一期蓄水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悬浮物浓度分布特征[J]. 张怀静,翟世奎,范德江,郭志刚,于增慧,曹立华,杨荣民,张晓东. 环境科学. 2007(08)
[8]三峡工程一期蓄水后长江口悬浮体形态及物质组成[J]. 张怀静,翟世奎,范德江,郭志刚,魏立青,种法运.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7(02)
[9]渤、黄、东海悬浮物质量浓度冬、夏季变化的数值模拟[J]. 王勇智,江文胜. 海洋科学进展. 2007(01)
[10]长江口营养盐浓度变化及分布特征[J]. 周俊丽,刘征涛,孟伟,李政,李霁. 环境科学研究. 2006(06)
博士论文
[1]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富营养化状况及其生态效应[D]. 王保栋.中国海洋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332659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研究目标和意义
0.2 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1 研究区概况
1.1 地理概况
1.2 环流特征
1.3 重大人类活动
2 研究方法
2.1 外业调查
2.2 室内分析
2.2.1 悬浮体浓度的测量及CTD数据处理
2.2.2 水体和悬浮体的元素测量方法
2.3 悬浮体颗粒的微观观察
3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悬浮体浓度及空间分布特征
3.1 悬浮体浓度与浊度的对应关系
3.2 悬浮体的空间分布特征
3.3 叶绿素的空间分布特征
4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悬浮颗粒物组成研究
4.1 悬浮颗粒物的地球化学组成
4.1.1 悬浮颗粒物中主量元素的含量
4.1.2 悬浮体中微量元素组成和空间分布
4.2 DH3断面悬浮颗粒物粒径、类型及空间分布
4.2.1 悬浮颗粒物的粒级
4.2.2 悬浮颗粒物的类型
4.2.3 自生矿物相的研究
5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悬浮体组成、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
5.1 悬浮体、叶绿素的影响因素分析
5.1.1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水团分布状况
5.1.2 悬浮体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
5.1.3 叶绿素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
5.1.4 小结
5.2 颗粒类型及大小的影响因素
5.2.1 DH3断面概况
5.2.2 悬浮颗粒物类型的分布影响因素
5.2.3 DH3断面悬浮颗粒物大小的影响因素
5.3 悬浮颗粒物中元素含量分布的影响因素
5.3.1 主量元素的影响因素分析
5.3.2 微量元素的分布状况影响因素
6 悬浮体的环境效应初步探讨
6.1 三峡大坝启用后,悬浮体及叶绿素分布的变化
6.2 悬浮体和水体之间的地球化学对比—富集系数和清除效应初探
6.2.1 水体元素组成
6.2.2 悬浮体和水体地球化学组成的比较研究
7 结论
7.1 悬浮体和叶绿素分布特征的相关结论
7.2 悬浮颗粒物组成的相关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Mg/Ca比对微生物成因的碳酸盐矿物种类和形态的影响[J]. 苏宁,李福春,马恒,李学林. 矿物学报. 2010(01)
[2]黄、东海夏季叶绿素a分布特征的初步探讨[J]. 王作华,石晓勇,张传松,梁生康,王丽莎. 渔业科学进展. 2009(02)
[3]1997—2007年东海叶绿素a质量浓度的时空变化分析[J]. 伍玉梅,徐兆礼,崔雪森,樊伟. 环境科学研究. 2008(06)
[4]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和环境质量评价[J]. 盛菊江,范德江,杨东方,齐红艳,徐琳. 环境科学. 2008(09)
[5]长江河口絮凝泥沙颗粒粒径与浮泥形成现场观测[J]. 李九发,戴志军,刘启贞,李为华,吴荣荣,赵建春. 泥沙研究. 2008(03)
[6]东海浮游植物数量分布与优势种[J]. 罗民波,陆健健,王云龙,沈新强,晁敏. 生态学报. 2007(12)
[7]三峡工程一期蓄水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悬浮物浓度分布特征[J]. 张怀静,翟世奎,范德江,郭志刚,于增慧,曹立华,杨荣民,张晓东. 环境科学. 2007(08)
[8]三峡工程一期蓄水后长江口悬浮体形态及物质组成[J]. 张怀静,翟世奎,范德江,郭志刚,魏立青,种法运.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7(02)
[9]渤、黄、东海悬浮物质量浓度冬、夏季变化的数值模拟[J]. 王勇智,江文胜. 海洋科学进展. 2007(01)
[10]长江口营养盐浓度变化及分布特征[J]. 周俊丽,刘征涛,孟伟,李政,李霁. 环境科学研究. 2006(06)
博士论文
[1]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富营养化状况及其生态效应[D]. 王保栋.中国海洋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3326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3332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