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潮和涨落潮对黄海夏季冷水斑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10-14 13:17
一般来说海表温度总在夏季达到最高,然而黄海夏季却经常存在孤立的冷水斑块,称为表层冷水斑(Surface cold parches,SCP)。黄海夏季冷水斑是东中国海的一个重要的水文现象,多年的观测表明它们成于春天、盛于夏季、最后在秋天消亡。对于典型的冷水斑,如苏北、山东、木浦冷水斑,以往的研究通常认为它们的形成与潮混合以及潮致上升流有关。在本文中,我们以改进的ECOM-si数值模式为主要工具,结合卫星资料和浮标观测资料,仔细分析这些区域的冷水斑在大小潮以及涨落潮中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后,发现它们并不见得总是出现,前人提出的其成因还太笼统、还可精细化。具体说来,苏北冷水斑存在着显著的大小潮差异,小潮期间,潮流减弱,对应的潮混合大大削弱,太阳辐射的加热作用占主导地位,强的层化在该冷水域建立,冷水斑的形成受到极大的削弱甚至消失;而在大潮期间,潮流增强,潮混合增强,此时层化减弱,整层水柱混合较均匀,冷水斑增强,即冷水斑对大小潮的响应主要是通过潮流的大小潮变化进而引起垂向混合的大小潮变化所致。韩国西南角木浦冷水斑的大小潮演化与苏北相似且主要受到潮混合的调控。但山东半岛冷水斑的大小潮演化与苏北和木浦不...
【文章来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黄渤海地形
图1.2黄海冷水团环流结构,引自胡敦欣(1990)
??图1.2黄海冷水团环流结构,引自胡敦欣(1990)。??"<)rraLf了?r?r:。rr,?i]:p〇S^:;r?|?T?m,??S::;...…::,s:?P^??L???——■**?L_ao ̄—_??ai?b,??1?.??I?z,?1?一??L?一一,一’?^??;-一.;^T7;::::^;:;':p>"?pirii^p^7??丨i^r??1_^一':;’?一一’’、??图1.3黄海冷水团环流结构,引自惠卿和袁业立(1992)。??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伶仃洋河口横向环流[J]. 易侃,龚文平. 海洋学报. 2015(03)
[2]北黄海冷水团季节变化特征分析[J]. 姚志刚,鲍献文,李娜,李希彬,万凯,宋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6)
[3]长江河口涨落潮不对称性动力成因分析[J]. 王彪,朱建荣,李路.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11(03)
[4]黄海冷水团演变过程及其与邻近水团关系的分析[J]. 于非,张志欣,刁新源,郭景松,汤毓祥.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6(05)
[5]黄海冷水团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J]. 任慧军,詹杰民.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2005(S1)
[6]东海黄海渤海8个主要分潮的数值模拟[J]. 张衡,朱建荣,吴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3)
[7]夏季长江口外水下河谷西侧上升流产生的动力机制[J]. 朱建荣. 科学通报. 2003(23)
[8]ECOM模式的改进及在长江河口、杭州湾及邻近海区的应用[J]. 朱建荣,朱首贤. 海洋与湖沼. 2003(04)
[9]河口形状对河口环流和盐水入侵的影响[J]. 朱建荣,胡松.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2)
[10]河口环流和盐水入侵I——模式及控制数值试验[J]. 朱建荣,胡松,傅得健,吴辉.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2)
博士论文
[1]黄东海上升流机制数值研究[D]. 吕新刚.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0
[2]长江河口盐水入侵研究[D]. 吴辉.华东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436233
【文章来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黄渤海地形
图1.2黄海冷水团环流结构,引自胡敦欣(1990)
??图1.2黄海冷水团环流结构,引自胡敦欣(1990)。??"<)rraLf了?r?r:。rr,?i]:p〇S^:;r?|?T?m,??S::;...…::,s:?P^??L???——■**?L_ao ̄—_??ai?b,??1?.??I?z,?1?一??L?一一,一’?^??;-一.;^T7;::::^;:;':p>"?pirii^p^7??丨i^r??1_^一':;’?一一’’、??图1.3黄海冷水团环流结构,引自惠卿和袁业立(1992)。??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伶仃洋河口横向环流[J]. 易侃,龚文平. 海洋学报. 2015(03)
[2]北黄海冷水团季节变化特征分析[J]. 姚志刚,鲍献文,李娜,李希彬,万凯,宋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6)
[3]长江河口涨落潮不对称性动力成因分析[J]. 王彪,朱建荣,李路.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11(03)
[4]黄海冷水团演变过程及其与邻近水团关系的分析[J]. 于非,张志欣,刁新源,郭景松,汤毓祥.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6(05)
[5]黄海冷水团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J]. 任慧军,詹杰民.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2005(S1)
[6]东海黄海渤海8个主要分潮的数值模拟[J]. 张衡,朱建荣,吴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3)
[7]夏季长江口外水下河谷西侧上升流产生的动力机制[J]. 朱建荣. 科学通报. 2003(23)
[8]ECOM模式的改进及在长江河口、杭州湾及邻近海区的应用[J]. 朱建荣,朱首贤. 海洋与湖沼. 2003(04)
[9]河口形状对河口环流和盐水入侵的影响[J]. 朱建荣,胡松.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2)
[10]河口环流和盐水入侵I——模式及控制数值试验[J]. 朱建荣,胡松,傅得健,吴辉.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2)
博士论文
[1]黄东海上升流机制数值研究[D]. 吕新刚.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0
[2]长江河口盐水入侵研究[D]. 吴辉.华东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4362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3436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