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黄海漂浮浒苔绿潮消亡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29 18:11
绿潮的周期性暴发已成为南黄海海域严重的生态灾害之一,给沿海城市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损失。绿潮消亡后期,大量浒苔或登陆沿海地区,或沉入海底,在绿藻沉降分解的过程中会向海水释放大量的营养盐,改变水体理化环境,而绿潮的登陆过程则会对沿海地区的景观生态环境、人类生产活动等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对于绿潮消亡过程应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消亡规律,以期为评估其对海洋生态的影响及制定相应的绿潮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基于2007—2019年MODIS影像和高分辨率影像(HJ-1A/1B、GF-1和Sentinel-2),本文首先针对影响绿潮面积估测的两个主要限制因素——云和空间分辨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在此基础上,分析了2007—2019年绿潮的日消亡率变化以及消亡期绿潮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初步推测了绿潮可能的沉降区域。主要结论如下:(1)云覆盖和空间分辨率会影响绿潮面积的估算。针对前者,本文基于云分布情况和云周围绿潮分布情况建立了云覆盖下绿潮面积估测方法。该方法在少云影像上的应用结果显示,2007—2019年间少云影像上估测的云覆盖下的绿潮面积占绿潮总面积的百分比(Pcl...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山东省
【文章页数】:13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青岛近岸海域浒苔Figure1.1ThefloatingUlvaproliferaoffshoreQingdaocity绿潮在海上的分布范围很广,传统的调查方式(如航次调查)难以对其进行大范围的监测,而遥感技术因其较高的时效性、多空间分辨率、多光谱、大
第1章绪论131.3研究区概况黄海是太平洋西部的一个边缘海,位于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之间(31o40"N~39o50"N,119o10"E~126o50"E),是半封闭浅海。黄海在西北以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角与山东半岛北岸蓬莱角连线为界,与渤海相联系;南以中国长江口北岸启东嘴与济州岛西南角连线为界,与东海相连。东岸为朝鲜和韩国,西岸为我国的山东省和江苏省,北岸为我国的辽宁省和朝鲜平安北道。南北长约870km,东西宽约556km(秦蕴珊,1989)。通常以山东半岛的成山头和朝鲜半岛的长山连线为界将黄海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黄海面积为7.1×104km2;南黄海面积为30.9×104km2,是近13年来绿潮暴发的主要区域。根据2008年以来绿潮暴发的主要区域,将研究区域确定为南黄海31o32"N~37o25’N,119o7"E~123o3"E范围内的海域(图1.2)。图1.2南黄海绿潮研究区范围Figure1.2ThestudyregionofgreentideinthesouthernYellowSea研究区内风场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夏深圳,2016)。冬季因蒙古高压的作用盛行冬季风,以北风和西北风为主,月平均风速6~8m/s(李克让,1993);夏季则因热低压的控制盛行东亚夏季风,以南风和东南风为主,月平均风速4~6m/s(阔俊岳,1993)。表层海流主要受风场制约,具有显著的风海流特征。受季风影响,该区域的气候特点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冬季气温在
第1章绪论15(3)2007—2019年绿潮消亡时空变化及其可能的沉降区初探基于2007—2019年绿潮消亡期遥感监测结果,从绿潮的登陆地点、影响区域和对南黄海不同区域的影响程度等方面,分析绿潮消亡期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推测南黄海可能的绿潮沉降区,以期为绿潮的灾害预估及防控提供数据支撑。1.4.2技术路线根据本文的研究内容,制定技术路线图如下:图1.3技术路线图Figure1.3Techniqueroute1.5论文组织结构围绕基于多源数据的南黄海漂浮浒苔绿潮消亡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这一目标,根据研究内容,将论文分为以下几个章节开展研究和讨论:第1章为绪论,主要是对本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进行简要介绍,同时通过南黄海绿潮的研究现状和进展情况的归纳总结,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并对研究区内的温度、风场等要素进行了概况说明。第2章为数据获取与处理方法,主要介绍了本文所用的数据源、数据预处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结合GOCI数据的黄海绿潮遥感监测及漂移轨迹研究[J]. 陈莹,孙德勇,张海龙,王胜强,丘仲锋,何宜军. 光学学报. 2020(03)
[2]生态因子在黄海绿潮生消过程中的作用[J]. 白雨,赵亮,刘境舟. 海洋学报. 2019(08)
[3]基于数据挖掘的GF-1遥感影像绿潮自适应阈值分区智能检测方法研究[J]. 王蕊,王常颖,李劲华. 海洋学报. 2019(04)
[4]黄海绿潮发生过程监测[J]. 王艺,张建恒,霍元子,于克锋,何培民,王诗颖. 海洋湖沼通报. 2019(01)
[5]多源多分辨率遥感影像黄海绿潮监测能力分析[J]. 王蕊,王常颖,李劲华. 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4)
[6]基于GOCI数据的绿潮覆盖面积精细化提取方法[J]. 王法景,盛辉,苏婧,闵晓凤. 测绘地理信息. 2018(05)
[7]苏北浅滩养殖筏架附生绿藻入海过程在黄海绿潮形成中的作用[J]. 张清春,孔凡洲,颜天,于仁成,胡晓坤,苗辉,周名江. 海洋与湖沼. 2018(05)
[8]黄海海域大规模绿潮成因与应对策略——“鳌山计划”研究进展[J]. 颜天,于仁成,周名江,孙松. 海洋与湖沼. 2018(05)
[9]黄海典型漂浮大型藻类光谱特征分析[J]. 安德玉,邢前国,魏振宁,李琳. 海洋与湖沼. 2018(05)
[10]基于无人机的海滨景区绿潮监测[J]. 徐福祥,高志强,尚伟涛,宁吉才,姜晓鹏,宋德彬. 海洋与湖沼. 2018(05)
博士论文
[1]黄海绿潮原因种浒苔(Ulva prolifera)的附着生长特性与沉降区域研究[D]. 耿慧霞.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017
[2]我国黄、东海浒苔和马尾藻的遥感鉴别及绿潮发生过程研究[D]. 张正龙.华东师范大学 2014
[3]浒苔(Ulva prolifera)绿潮危害效应与机制的基础研究[D]. 王超.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0
[4]黄海绿潮的成因以及绿潮浒苔的生理生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D]. 刘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0
硕士论文
[1]基于遥感的黄海浒苔漂移速度与驱动机制研究[D]. 夏深圳.南京大学 2016
[2]黄海绿潮藻适应性和增殖潜力研究[D]. 崔建军.上海海洋大学 2014
[3]夏、秋季黄海典型断面悬浮体分布特征及环境意义[D]. 王保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3
[4]浒苔(Ulva prolifera)生殖遗传学的初步研究[D]. 王浩东.中国海洋大学 2012
[5]大型藻类遥感监测方法研究[D]. 梁刚.大连海事大学 2011
[6]浒苔遥感监测方法研究及软件实现[D]. 张娟.电子科技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465148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山东省
【文章页数】:13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青岛近岸海域浒苔Figure1.1ThefloatingUlvaproliferaoffshoreQingdaocity绿潮在海上的分布范围很广,传统的调查方式(如航次调查)难以对其进行大范围的监测,而遥感技术因其较高的时效性、多空间分辨率、多光谱、大
第1章绪论131.3研究区概况黄海是太平洋西部的一个边缘海,位于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之间(31o40"N~39o50"N,119o10"E~126o50"E),是半封闭浅海。黄海在西北以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角与山东半岛北岸蓬莱角连线为界,与渤海相联系;南以中国长江口北岸启东嘴与济州岛西南角连线为界,与东海相连。东岸为朝鲜和韩国,西岸为我国的山东省和江苏省,北岸为我国的辽宁省和朝鲜平安北道。南北长约870km,东西宽约556km(秦蕴珊,1989)。通常以山东半岛的成山头和朝鲜半岛的长山连线为界将黄海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黄海面积为7.1×104km2;南黄海面积为30.9×104km2,是近13年来绿潮暴发的主要区域。根据2008年以来绿潮暴发的主要区域,将研究区域确定为南黄海31o32"N~37o25’N,119o7"E~123o3"E范围内的海域(图1.2)。图1.2南黄海绿潮研究区范围Figure1.2ThestudyregionofgreentideinthesouthernYellowSea研究区内风场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夏深圳,2016)。冬季因蒙古高压的作用盛行冬季风,以北风和西北风为主,月平均风速6~8m/s(李克让,1993);夏季则因热低压的控制盛行东亚夏季风,以南风和东南风为主,月平均风速4~6m/s(阔俊岳,1993)。表层海流主要受风场制约,具有显著的风海流特征。受季风影响,该区域的气候特点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冬季气温在
第1章绪论15(3)2007—2019年绿潮消亡时空变化及其可能的沉降区初探基于2007—2019年绿潮消亡期遥感监测结果,从绿潮的登陆地点、影响区域和对南黄海不同区域的影响程度等方面,分析绿潮消亡期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推测南黄海可能的绿潮沉降区,以期为绿潮的灾害预估及防控提供数据支撑。1.4.2技术路线根据本文的研究内容,制定技术路线图如下:图1.3技术路线图Figure1.3Techniqueroute1.5论文组织结构围绕基于多源数据的南黄海漂浮浒苔绿潮消亡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这一目标,根据研究内容,将论文分为以下几个章节开展研究和讨论:第1章为绪论,主要是对本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进行简要介绍,同时通过南黄海绿潮的研究现状和进展情况的归纳总结,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并对研究区内的温度、风场等要素进行了概况说明。第2章为数据获取与处理方法,主要介绍了本文所用的数据源、数据预处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结合GOCI数据的黄海绿潮遥感监测及漂移轨迹研究[J]. 陈莹,孙德勇,张海龙,王胜强,丘仲锋,何宜军. 光学学报. 2020(03)
[2]生态因子在黄海绿潮生消过程中的作用[J]. 白雨,赵亮,刘境舟. 海洋学报. 2019(08)
[3]基于数据挖掘的GF-1遥感影像绿潮自适应阈值分区智能检测方法研究[J]. 王蕊,王常颖,李劲华. 海洋学报. 2019(04)
[4]黄海绿潮发生过程监测[J]. 王艺,张建恒,霍元子,于克锋,何培民,王诗颖. 海洋湖沼通报. 2019(01)
[5]多源多分辨率遥感影像黄海绿潮监测能力分析[J]. 王蕊,王常颖,李劲华. 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4)
[6]基于GOCI数据的绿潮覆盖面积精细化提取方法[J]. 王法景,盛辉,苏婧,闵晓凤. 测绘地理信息. 2018(05)
[7]苏北浅滩养殖筏架附生绿藻入海过程在黄海绿潮形成中的作用[J]. 张清春,孔凡洲,颜天,于仁成,胡晓坤,苗辉,周名江. 海洋与湖沼. 2018(05)
[8]黄海海域大规模绿潮成因与应对策略——“鳌山计划”研究进展[J]. 颜天,于仁成,周名江,孙松. 海洋与湖沼. 2018(05)
[9]黄海典型漂浮大型藻类光谱特征分析[J]. 安德玉,邢前国,魏振宁,李琳. 海洋与湖沼. 2018(05)
[10]基于无人机的海滨景区绿潮监测[J]. 徐福祥,高志强,尚伟涛,宁吉才,姜晓鹏,宋德彬. 海洋与湖沼. 2018(05)
博士论文
[1]黄海绿潮原因种浒苔(Ulva prolifera)的附着生长特性与沉降区域研究[D]. 耿慧霞.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017
[2]我国黄、东海浒苔和马尾藻的遥感鉴别及绿潮发生过程研究[D]. 张正龙.华东师范大学 2014
[3]浒苔(Ulva prolifera)绿潮危害效应与机制的基础研究[D]. 王超.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0
[4]黄海绿潮的成因以及绿潮浒苔的生理生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D]. 刘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0
硕士论文
[1]基于遥感的黄海浒苔漂移速度与驱动机制研究[D]. 夏深圳.南京大学 2016
[2]黄海绿潮藻适应性和增殖潜力研究[D]. 崔建军.上海海洋大学 2014
[3]夏、秋季黄海典型断面悬浮体分布特征及环境意义[D]. 王保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3
[4]浒苔(Ulva prolifera)生殖遗传学的初步研究[D]. 王浩东.中国海洋大学 2012
[5]大型藻类遥感监测方法研究[D]. 梁刚.大连海事大学 2011
[6]浒苔遥感监测方法研究及软件实现[D]. 张娟.电子科技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4651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3465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