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湾入海污染物容量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8 03:00
胶州湾位于黄海之滨,面积约320km2,是青岛市的“母亲湾”,其沿岸特别是东部及东北部沿岸是青岛市的工业聚集地,同时胶州湾的海水养殖业也十分发达。随着沿岸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排入胶州湾的各类污染物逐年增加,其水质逐年恶化。由于胶州湾是典型的半封闭海湾,水交换能力差,不利于污染物的输移扩散,这更加剧了胶州湾的海水污染。其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青岛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国际化城市”战略目标实现的重大制约因素。为解决胶州湾海洋环境污染的问题,达到合理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使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目的,本文在大量收集自然、社会经济、水质及污染源历史资料并对胶州湾水质进行现场监测的基础上,运用胶州湾污染物迁移-转化耦合模型,选择合理的控制因子和模型参数,结合胶州湾功能区划以及环境质量目标,建立胶州湾入海污染物容量计算与总量控制技术模式,并确定总量分配方案。主要结论如下:(1)胶州湾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据调查,胶州湾污染物的的主要来源分为陆源和海源两类。陆源主要包括:团岛排污口、海泊河、李村河、楼山河、板桥坊河、墨水河、大沽河和镰湾河。据统计,上述8个污染源COD、油类、DIN、PO4-P...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环境容量
1.1.1 环境容量的概念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总量控制
1.2.1 总量控制的含义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研究目的、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2.1 研究目的
2.2 技术路线
2.3 创新点
3 胶州湾自然及社会概况
3.1 自然环境
3.1.1 地理位置
3.1.2 气候
3.1.3 水文要素
3.1.4 地形地貌
3.1.5 入海河流
3.2 沿岸社会环境
3.2.1 人口状况
3.2.2 社会经济状况
3.2.3 沿岸地区的发展潜力
4 胶州湾主要入海污染源
4.1 入海污染源
4.2 主要污染物入海量
4.2.1 化学需氧量(COD)
4.2.2 油类
4.2.3 氮磷营养盐
4.3 小结
5 胶州湾主要水质问题
5.1 水质现状调查
5.1.1 调查站位
5.1.2 调查结果
5.2 胶州湾水质状况及主要环境问题
5.2.1 化学需氧量(COD)
5.2.2 油类
5.2.3 氮磷营养盐
5.3 小结
6 对流-扩散输运模型和计算方法
6.1 三维对流-扩散输运模型
6.1.1 潮流动力学方程组
6.1.2 边界条件
6.1.3 垂直坐标变换
6.1.4 水平曲线正交坐标系统变换
6.2 计算方法
6.2.1 差分格式
6.2.2 胶州湾计算海区及模式配置
6.2.3 胶州湾M2 分潮的潮汐和潮流的模拟结果
7 入海污染物迁移-转化耦合模型
7.1 COD 耦合模型
7.1.1 模型建立
7.1.2 COD 浓度分布场模拟结果
7.2 石油烃迁移-转化耦合模型
7.2.1 概念模型
7.2.2 重要迁移转化过程模型
7.2.3 模型逻辑结构与动力学方程
7.3 氮、磷营养盐迁移-转化耦合模型
7.3.1 概念模型
7.3.2 重要迁移-转化过程模型
7.3.3 模型逻辑结构及动力学方程
8 入海污染物容量及对策研究
8.1 胶州湾环境保护分区和主要控制因子
8.1.1 胶州湾环境功能区划
8.1.2 主要控制因子的水质要求
8.2 水质控制点选择
8.3 容量利用与总量控制分配方案
8.4 结果与讨论
8.5 总量控制对策
8.5.1 胶州湾总量控制及治理目标
8.5.2 总量控制措施
9 结论
9.1 胶州湾主要污染源
9.2 胶州湾主要水质问题
9.3 入海污染物容量计算结果
9.4 胶州湾陆源主要排污口入海污染物剩余容量
9.5 总量控制对策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502067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环境容量
1.1.1 环境容量的概念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总量控制
1.2.1 总量控制的含义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研究目的、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2.1 研究目的
2.2 技术路线
2.3 创新点
3 胶州湾自然及社会概况
3.1 自然环境
3.1.1 地理位置
3.1.2 气候
3.1.3 水文要素
3.1.4 地形地貌
3.1.5 入海河流
3.2 沿岸社会环境
3.2.1 人口状况
3.2.2 社会经济状况
3.2.3 沿岸地区的发展潜力
4 胶州湾主要入海污染源
4.1 入海污染源
4.2 主要污染物入海量
4.2.1 化学需氧量(COD)
4.2.2 油类
4.2.3 氮磷营养盐
4.3 小结
5 胶州湾主要水质问题
5.1 水质现状调查
5.1.1 调查站位
5.1.2 调查结果
5.2 胶州湾水质状况及主要环境问题
5.2.1 化学需氧量(COD)
5.2.2 油类
5.2.3 氮磷营养盐
5.3 小结
6 对流-扩散输运模型和计算方法
6.1 三维对流-扩散输运模型
6.1.1 潮流动力学方程组
6.1.2 边界条件
6.1.3 垂直坐标变换
6.1.4 水平曲线正交坐标系统变换
6.2 计算方法
6.2.1 差分格式
6.2.2 胶州湾计算海区及模式配置
6.2.3 胶州湾M2 分潮的潮汐和潮流的模拟结果
7 入海污染物迁移-转化耦合模型
7.1 COD 耦合模型
7.1.1 模型建立
7.1.2 COD 浓度分布场模拟结果
7.2 石油烃迁移-转化耦合模型
7.2.1 概念模型
7.2.2 重要迁移转化过程模型
7.2.3 模型逻辑结构与动力学方程
7.3 氮、磷营养盐迁移-转化耦合模型
7.3.1 概念模型
7.3.2 重要迁移-转化过程模型
7.3.3 模型逻辑结构及动力学方程
8 入海污染物容量及对策研究
8.1 胶州湾环境保护分区和主要控制因子
8.1.1 胶州湾环境功能区划
8.1.2 主要控制因子的水质要求
8.2 水质控制点选择
8.3 容量利用与总量控制分配方案
8.4 结果与讨论
8.5 总量控制对策
8.5.1 胶州湾总量控制及治理目标
8.5.2 总量控制措施
9 结论
9.1 胶州湾主要污染源
9.2 胶州湾主要水质问题
9.3 入海污染物容量计算结果
9.4 胶州湾陆源主要排污口入海污染物剩余容量
9.5 总量控制对策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5020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3502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