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普里兹湾海洋沉积记录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发布时间:2021-11-18 14:45
本文利用中国南极科学考察(CHINARE)在南极普里兹湾海域开展的多个调查航次,针对海洋水体、颗粒物、沉积物和捕获器样品,进行了以有机碳为主的生源要素的分析与研究,探讨了上层海洋环境要素、生产力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沉降颗粒物质来源、通量及全年变化趋势,沉积物中的有机碳埋藏通量以及利用生物标志物恢复了近百年来上层海洋生产力、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海表温度的变化,揭示了海洋沉积记录对上层海洋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响应。普里兹湾海域上层水体硝酸盐、活性磷酸盐和活性硅酸盐分布趋势一致,均表现为湾内50m以浅水体中含量较低,溶解氧则呈现相反的分布趋势。海水颗粒有机碳含量从湾内向湾外递减,且湾内含量远远大于湾外,颗粒有机碳含量年际变化较大,且与叶绿素a、生物硅和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等均具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而与营养盐呈负相关关系。颗粒有机碳主要由夏季生长旺盛的浮游植物贡献,占绝对优势的硅藻群落是颗粒有机碳的主要贡献者,研究海域不存在营养盐对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多年来对普里兹湾海域的现场实测发现叶绿素a、初级生产力和新生产力均以湾内陆架区域最高,并远高于陆坡区和湾外深海区,湾内海域同时具有较高的新生产力和再...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省
【文章页数】:11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海洋生物泵过程示意图
图 2-1 普里兹湾地形图2.1.2 普里兹湾水文环境据卫星探测资料,冬季期间整个普里兹湾及其以北洋区全部冰封,南印度洋海冰北缘可达到 58°S。在南极夏季,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的海冰大都退缩到66°S 以南。本研究调查海区包括普里兹湾湾内海域、湾外北陆架区、陆坡区和深水开阔大洋区。海区地形多变,海冰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显著,使得该海域的物理海洋状况非常复杂。普里兹湾区域内有四个主要的洋流在循环流动。中层(200~500 m)的东向带状洋流是输入普里兹湾最基本的海水来源,其来源于南极绕极流的暖水团(Nunes et al., 1996)。西向沿岸流是普里兹湾上层水体(<200 m)的主要来源,其来源于西风漂流的冷水团(Smith et al., 1984; Wong, 1994)。西向沿岸流经普里
20图 2-2 沉积物采样站位图(箭头代表区域内海表环流,黑点代表沉积物采样站位)沉积物样品分别采集于中国南极第 18、21、24、25 和 27 次科学考察“雪龙”号在南极普里兹湾进行作业期间,其航次和具体站位见表 2-1。样品采集主要来自箱式采集器,对箱式采集器中沉积物样品插管后取 0~1 cm 为表层样;个别样品来自多管采样器,即四管 PVC 无扰动采样器,管子直径为 10 cm,长 60 cm,取样长度在 30 cm 左右,现场分割,一般取 0~1 cm 为表层样,部分柱样取最表层的样品作为微表层进行分析。柱样 10 cm 内按 1 cm 间隔分样,10 cm 以下按 2cm 间隔分样。沉积物样品现场冷冻保存,带回实验室后冻干,随后分别用于含砂量、碳、氮、硅、微量元素和生物标志物的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210Pb测年法的楚科奇海陆架北缘有机碳沉积通量研究[J]. 余雯,何建华,李奕良,苏健. 极地研究. 2012(04)
[2]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同时测定普里兹湾沉积物中微量元素[J]. 王志广,陈发荣,郑立,张道来,李俊飞,于锡娟,王小如. 分析试验室. 2012(08)
[3]沉积物生源要素对水体生态环境变化的指示意义[J]. 于宇,宋金明,李学刚,袁华茂,李宁. 生态学报. 2012(05)
[4]南极普里兹湾邻近海域海冰生消发展特征分析[J]. 郑少军,史久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Z2)
[5]夏季南大洋普里兹湾有机质耗氧及营养盐再生过程模拟研究[J]. 扈传昱,薛斌,于培松,孙维萍. 极地研究. 2011(01)
[6]应用镭-226解读南极普里兹湾表层水的来源与运移[J]. 郑敏芳,陈敏,杨俊鸿,张润,马嫱,杨伟锋,邱雨生.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10(04)
[7]三门湾沉积记录中长链烯酮不饱和指数-海表温度和浮游动物群落对厄尔尼诺/拉尼娜的响应[J]. 张海生,宁修仁,乐凤凤,胡锡钢,刘镇盛,卢冰.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10(03)
[8]南极长城站(1985—2008)和中山站(1989—2008)地面温度变化[J]. 卞林根,马永锋,逯昌贵,陆龙骅. 极地研究. 2010(01)
[9]南极普里兹湾海域的近现代沉积速率[J]. 于培松,扈传昱,刘小涯,潘建明,张海生. 沉积学报. 2009(06)
[10]1951-2007年的ENSO事件及其特征值[J]. 许武成,王文,马劲松,徐邓耀. 自然灾害学报. 2009(04)
本文编号:3503092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省
【文章页数】:11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海洋生物泵过程示意图
图 2-1 普里兹湾地形图2.1.2 普里兹湾水文环境据卫星探测资料,冬季期间整个普里兹湾及其以北洋区全部冰封,南印度洋海冰北缘可达到 58°S。在南极夏季,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的海冰大都退缩到66°S 以南。本研究调查海区包括普里兹湾湾内海域、湾外北陆架区、陆坡区和深水开阔大洋区。海区地形多变,海冰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显著,使得该海域的物理海洋状况非常复杂。普里兹湾区域内有四个主要的洋流在循环流动。中层(200~500 m)的东向带状洋流是输入普里兹湾最基本的海水来源,其来源于南极绕极流的暖水团(Nunes et al., 1996)。西向沿岸流是普里兹湾上层水体(<200 m)的主要来源,其来源于西风漂流的冷水团(Smith et al., 1984; Wong, 1994)。西向沿岸流经普里
20图 2-2 沉积物采样站位图(箭头代表区域内海表环流,黑点代表沉积物采样站位)沉积物样品分别采集于中国南极第 18、21、24、25 和 27 次科学考察“雪龙”号在南极普里兹湾进行作业期间,其航次和具体站位见表 2-1。样品采集主要来自箱式采集器,对箱式采集器中沉积物样品插管后取 0~1 cm 为表层样;个别样品来自多管采样器,即四管 PVC 无扰动采样器,管子直径为 10 cm,长 60 cm,取样长度在 30 cm 左右,现场分割,一般取 0~1 cm 为表层样,部分柱样取最表层的样品作为微表层进行分析。柱样 10 cm 内按 1 cm 间隔分样,10 cm 以下按 2cm 间隔分样。沉积物样品现场冷冻保存,带回实验室后冻干,随后分别用于含砂量、碳、氮、硅、微量元素和生物标志物的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210Pb测年法的楚科奇海陆架北缘有机碳沉积通量研究[J]. 余雯,何建华,李奕良,苏健. 极地研究. 2012(04)
[2]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同时测定普里兹湾沉积物中微量元素[J]. 王志广,陈发荣,郑立,张道来,李俊飞,于锡娟,王小如. 分析试验室. 2012(08)
[3]沉积物生源要素对水体生态环境变化的指示意义[J]. 于宇,宋金明,李学刚,袁华茂,李宁. 生态学报. 2012(05)
[4]南极普里兹湾邻近海域海冰生消发展特征分析[J]. 郑少军,史久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Z2)
[5]夏季南大洋普里兹湾有机质耗氧及营养盐再生过程模拟研究[J]. 扈传昱,薛斌,于培松,孙维萍. 极地研究. 2011(01)
[6]应用镭-226解读南极普里兹湾表层水的来源与运移[J]. 郑敏芳,陈敏,杨俊鸿,张润,马嫱,杨伟锋,邱雨生.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10(04)
[7]三门湾沉积记录中长链烯酮不饱和指数-海表温度和浮游动物群落对厄尔尼诺/拉尼娜的响应[J]. 张海生,宁修仁,乐凤凤,胡锡钢,刘镇盛,卢冰.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10(03)
[8]南极长城站(1985—2008)和中山站(1989—2008)地面温度变化[J]. 卞林根,马永锋,逯昌贵,陆龙骅. 极地研究. 2010(01)
[9]南极普里兹湾海域的近现代沉积速率[J]. 于培松,扈传昱,刘小涯,潘建明,张海生. 沉积学报. 2009(06)
[10]1951-2007年的ENSO事件及其特征值[J]. 许武成,王文,马劲松,徐邓耀. 自然灾害学报. 2009(04)
本文编号:35030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3503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