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边缘海海洋固氮作用的研究—乙炔还原法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2-01-10 19:00
生物固氮作为海洋生态系统和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环节,对海洋碳、氮循环及海洋净吸收大气CO2的能力具有明显影响。本研究应用乙炔还原法对中国边缘海(北部湾、南海北部、黄海、东海)的生物固氮速率进行测定,给出各海区固氮速率的量值、空间变化以及季节变化特征,探讨研究海区生物固氮对初级生产力的贡献及其在全球海洋生物固氮中的作用。研究结果如下:(1)表层固氮速率的空间变化及季节变化特征。南海北部海域的表层固氮速率最高,变化范围为0500238 pmolN/L/h,在所调查的三个季节中,夏季的固氮速率最高,平均为16702 pmolN/L/h,并在此季节遭遇Trichodesmium水华,固氮速率高达500238 pmolN/L/h。北部湾表层固氮速率变化范围为0391395 pmolN/L/h,在所调查的三个季节中,夏季的固氮速率最高,平均为1220 pmolN/L/h。另在春季航次中遭遇小面积水华,其固氮速率值为391395 pmolN/L/h。黄、东海表层固氮速率最低,变化范围为010848 pmolN/L/h,在所调...
【文章来源】:厦门大学福建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氮循环示意图
全球海洋Trichodesmiumspp.分布示意图(引自LaRoche等,2005)
电子显微镜下的束毛藻(引自Karl,200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碳循环及对气候变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J]. 张佳华,卞林根,延晓冬,姚凤梅. 气象科学. 2006(03)
[2]南黄海秋季叶绿素a的分布特征与浮游植物的固碳强度[J]. 郑国侠,宋金明,戴纪翠,王益鸣.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6(03)
[3]渤、黄、东海海洋初级生产力的遥感估算[J]. 官文江,何贤强,潘德炉,龚芳. 水产学报. 2005(03)
[4]生物固氮研究的大事记[J]. 娄志义. 生物学教学. 2005(04)
[5]生物固氮测定方法研究进展[J]. 陈朝勋,席琳乔,姚拓,张虎,张德罡. 草原与草坪. 2005(02)
[6]海洋蓝细菌生物固氮的研究进展[J]. 侯建军,黄邦钦. 地球科学进展. 2005(03)
[7]氮循环与固氮[J]. 徐清平. 中学生物学. 2005(03)
[8]海岸带地区的固氮、氨化、硝化与反硝化特征[J]. 徐继荣,王友绍,孙松. 生态学报. 2004(12)
[9]东、黄海典型海域叶绿素a含量的垂向变化与周日波动[J]. 林学举,黄邦钦,洪华生,王大志,肖天. 海洋科学. 2002(11)
[10]1999年夏季南海北部和北部湾海域粒度分级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J]. 蔡昱明,宁修仁,刘诚刚. 海洋科学集刊. 2002(00)
本文编号:3581248
【文章来源】:厦门大学福建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氮循环示意图
全球海洋Trichodesmiumspp.分布示意图(引自LaRoche等,2005)
电子显微镜下的束毛藻(引自Karl,200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碳循环及对气候变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J]. 张佳华,卞林根,延晓冬,姚凤梅. 气象科学. 2006(03)
[2]南黄海秋季叶绿素a的分布特征与浮游植物的固碳强度[J]. 郑国侠,宋金明,戴纪翠,王益鸣.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6(03)
[3]渤、黄、东海海洋初级生产力的遥感估算[J]. 官文江,何贤强,潘德炉,龚芳. 水产学报. 2005(03)
[4]生物固氮研究的大事记[J]. 娄志义. 生物学教学. 2005(04)
[5]生物固氮测定方法研究进展[J]. 陈朝勋,席琳乔,姚拓,张虎,张德罡. 草原与草坪. 2005(02)
[6]海洋蓝细菌生物固氮的研究进展[J]. 侯建军,黄邦钦. 地球科学进展. 2005(03)
[7]氮循环与固氮[J]. 徐清平. 中学生物学. 2005(03)
[8]海岸带地区的固氮、氨化、硝化与反硝化特征[J]. 徐继荣,王友绍,孙松. 生态学报. 2004(12)
[9]东、黄海典型海域叶绿素a含量的垂向变化与周日波动[J]. 林学举,黄邦钦,洪华生,王大志,肖天. 海洋科学. 2002(11)
[10]1999年夏季南海北部和北部湾海域粒度分级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J]. 蔡昱明,宁修仁,刘诚刚. 海洋科学集刊. 2002(00)
本文编号:35812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3581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