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西太平洋温跃层水团时空特征及中小尺度海洋过程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2-02-13 10:08
热带西太平洋一直是物理海洋学和气候学的重点研究海域之一。该海域的海洋动力和热力状态的变化与热带气候变化以及我国的天气气候、生态环境、渔业经济、军事国防等方方面面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个区域拥有世界大洋中最复杂的环流结构,包括赤道流系、西边界流系和跨海盆的贯穿流系。纵横交错的各支海流将形成于不同海域的次表层水团带到热带西太平洋,经过复杂而剧烈的对流和混合之后,输出到很多重要的海域,如赤道太平洋,热带印度洋,及我国的南海和东海。因此,热带西太平洋是一个温跃层水团的十字路口,对该区域温跃层水团的时空特征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而直接的物理海洋学意义,也能够加深我们对于热带海洋气候变化及我国气候环境变化的理解。本文利用现存的各种海洋观测资料,包括Argo浮标资料,近年的科学航次现场观测资料,历史水文资料,结合卫星高度计的海表面高度(SSH)资料和风场数据,围绕着“热带西太平洋温跃层水团时空变化特征”这个中心科学问题,针对几个关键的科学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强调了在以往工作中往往被忽视的中小尺度海洋过程的作用。本文首先研究了北太平洋热带水(NPTW)在菲律宾海(PS)区域的流动和盐度变化问题。N...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省
【文章页数】:22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热带西太平洋温跃层的主要水团
1.2.2 热带西太平洋的基本环流结构
1.2.3 副热带与热带太平洋的水交换
1.2.4 中小尺度海洋过程的作用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菲律宾海北太平洋热带水的流动与盐度变化
2.1 研究背景
2.2 数据资料与处理方法
2.2.1 格点化气候态数据集
2.2.2 三个水文断面
2.3 NPTW 的基本流动特征
2.4 NMK环流系统的平流作用
2.5 NPTW的盐度变化与混合
2.6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菲律宾海北太平洋热带水的年际变化特征与机制
3.1 研究背景
3.2 NPTW的年际变化特征
3.2.1 JMA137°E断面上的变化
3.2.2 MOAA GPV数据中的变化特征
3.2.3 Argo剖面资料的验证
3.3 NPTW年际变化的物理机制
3.3.1 流场年际变化的作用
3.3.2 PS流场年际变化与ENSO的关系
3.4 对其他过程的讨论
3.4.1 垂直混合过程的可能作用
3.4.2 平流与混合的相对作用
3.4.3 更深密度层上的变化
3.4.4 信号向赤道的传播
3.4.5 更长时间尺度的变化
3.5 小结
第四章 :北太平洋热带环流温跃层水的特征与源地
4.1 研究背景
4.2 数据资料与研究方法
4.2.1 数据资料及处理步骤
4.2.2 盐度极大值及反向轨迹追踪
4.3 TSSW的平均态基本特征
4.3.1 基于ARGO格点资料和WOA09 的TSSW水文特征
4.3.2 基于Argo剖面资料的TSSW的Smax特征
4.4 TSSW年变化的特征与机理
4.5 TSSW的源地与流动路径
4.6 TSSW的气候态盐度平衡
4.7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北菲律宾海热盐细结构的基本特征与驱动机制
5.1 研究背景
5.2 数据资料
5.3 热盐细结构的研究方法
5.3.1 距平方法与微分方法
5.3.2 航次断面资料处理与细结构提取
5.3.3 其他资料及处理方法
5.4 热盐细结构的基本特征
5.5 热盐入侵的驱动机制
5.5.1 双扩散的作用
5.5.2 流场不稳定的作用
5.6 热盐细结构与大中尺度海洋过程的联系
5.7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热带西太平洋热盐入侵的时空统计特征
6.1 研究背景
6.2 数据资料与统计方法
6.2.1 格点化气候态数据集
6.2.2 航次观测数据
6.3 热盐入侵的空间分布与结构特征
6.3.1 热盐入侵的空间分布
6.3.2 航次断面上的结构比较
6.4 JMA-137E断面热盐入侵的季节与年际变化
6.5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对目前工作的总结
7.1.1 PS区域NPTW的流动与盐度变化
7.1.2 PS区域NPTW的年际变化特征与机制
7.1.3 NPTG之内温跃层水的特征与源地
7.1.4 NPS区域热盐细结构的基本特征与驱动机制
7.1.5 热带西太平洋热盐入侵的时空统计特征
7.2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在读期间文章发表情况
附录 2 在读期间出海调查经历
附录 3 在读期间主要学术报告
附录 4 作者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Eddy generation and evolution in the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Countercurrent(NPSC) zone[J]. 康霖,王凡,陈永利.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2010(05)
[2]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NPOCE Program[J]. 王凡,胡敦欣.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2010(04)
[3]A quasi-synoptic interpretation of water mass distribution and circulation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I.Water mass distribution[J]. 谢玲玲,田纪伟,胡敦欣,王凡.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2009(03)
[4]BIFURCATION OF THE NORTH EQUATORIAL CURRENT DERIVED FROM ALTIMETRY IN THE PACIFIC OCEAN[J]. WANG Qing-ye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Qingdao 266071, China Graduate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39, China HU Dun-xin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Qingdao 266071, China.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Ser.B). 2006(05)
[5]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COUNTER WESTERN BOUNDARY UNDERCURRENTS BELOW THE THERMOCLINE——A CONCEPTUAL MODEL[J]. 王凡,胡敦欣.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1999(01)
[6]DYNAMIC AND THERMOHALINE PROPERTIES OF THE MINDANAO UNDERCURRENT,PART Ⅱ: THERMOHALINE STRUCTURE[J]. 王凡,胡敦欣.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1998(03)
[7]ADI BAROTROPIC OCEAN MODEL FOR SIMULATON OF KUROSHIO INTRUSION INTO CHINA SOUTHEASTERN WATERS[J]. 方越,方国洪,于克俊.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1996(04)
[8]MAJOR FEATURES OF WARM AND COLD EDDIES SOUTH OF THE NANSEI ISLANDS[J]. Guan Bingxian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Academia Sinica, Qingdao).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1983(03)
本文编号:3622999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省
【文章页数】:22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热带西太平洋温跃层的主要水团
1.2.2 热带西太平洋的基本环流结构
1.2.3 副热带与热带太平洋的水交换
1.2.4 中小尺度海洋过程的作用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菲律宾海北太平洋热带水的流动与盐度变化
2.1 研究背景
2.2 数据资料与处理方法
2.2.1 格点化气候态数据集
2.2.2 三个水文断面
2.3 NPTW 的基本流动特征
2.4 NMK环流系统的平流作用
2.5 NPTW的盐度变化与混合
2.6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菲律宾海北太平洋热带水的年际变化特征与机制
3.1 研究背景
3.2 NPTW的年际变化特征
3.2.1 JMA137°E断面上的变化
3.2.2 MOAA GPV数据中的变化特征
3.2.3 Argo剖面资料的验证
3.3 NPTW年际变化的物理机制
3.3.1 流场年际变化的作用
3.3.2 PS流场年际变化与ENSO的关系
3.4 对其他过程的讨论
3.4.1 垂直混合过程的可能作用
3.4.2 平流与混合的相对作用
3.4.3 更深密度层上的变化
3.4.4 信号向赤道的传播
3.4.5 更长时间尺度的变化
3.5 小结
第四章 :北太平洋热带环流温跃层水的特征与源地
4.1 研究背景
4.2 数据资料与研究方法
4.2.1 数据资料及处理步骤
4.2.2 盐度极大值及反向轨迹追踪
4.3 TSSW的平均态基本特征
4.3.1 基于ARGO格点资料和WOA09 的TSSW水文特征
4.3.2 基于Argo剖面资料的TSSW的Smax特征
4.4 TSSW年变化的特征与机理
4.5 TSSW的源地与流动路径
4.6 TSSW的气候态盐度平衡
4.7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北菲律宾海热盐细结构的基本特征与驱动机制
5.1 研究背景
5.2 数据资料
5.3 热盐细结构的研究方法
5.3.1 距平方法与微分方法
5.3.2 航次断面资料处理与细结构提取
5.3.3 其他资料及处理方法
5.4 热盐细结构的基本特征
5.5 热盐入侵的驱动机制
5.5.1 双扩散的作用
5.5.2 流场不稳定的作用
5.6 热盐细结构与大中尺度海洋过程的联系
5.7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热带西太平洋热盐入侵的时空统计特征
6.1 研究背景
6.2 数据资料与统计方法
6.2.1 格点化气候态数据集
6.2.2 航次观测数据
6.3 热盐入侵的空间分布与结构特征
6.3.1 热盐入侵的空间分布
6.3.2 航次断面上的结构比较
6.4 JMA-137E断面热盐入侵的季节与年际变化
6.5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对目前工作的总结
7.1.1 PS区域NPTW的流动与盐度变化
7.1.2 PS区域NPTW的年际变化特征与机制
7.1.3 NPTG之内温跃层水的特征与源地
7.1.4 NPS区域热盐细结构的基本特征与驱动机制
7.1.5 热带西太平洋热盐入侵的时空统计特征
7.2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在读期间文章发表情况
附录 2 在读期间出海调查经历
附录 3 在读期间主要学术报告
附录 4 作者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Eddy generation and evolution in the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Countercurrent(NPSC) zone[J]. 康霖,王凡,陈永利.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2010(05)
[2]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NPOCE Program[J]. 王凡,胡敦欣.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2010(04)
[3]A quasi-synoptic interpretation of water mass distribution and circulation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I.Water mass distribution[J]. 谢玲玲,田纪伟,胡敦欣,王凡.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2009(03)
[4]BIFURCATION OF THE NORTH EQUATORIAL CURRENT DERIVED FROM ALTIMETRY IN THE PACIFIC OCEAN[J]. WANG Qing-ye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Qingdao 266071, China Graduate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39, China HU Dun-xin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Qingdao 266071, China.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Ser.B). 2006(05)
[5]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COUNTER WESTERN BOUNDARY UNDERCURRENTS BELOW THE THERMOCLINE——A CONCEPTUAL MODEL[J]. 王凡,胡敦欣.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1999(01)
[6]DYNAMIC AND THERMOHALINE PROPERTIES OF THE MINDANAO UNDERCURRENT,PART Ⅱ: THERMOHALINE STRUCTURE[J]. 王凡,胡敦欣.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1998(03)
[7]ADI BAROTROPIC OCEAN MODEL FOR SIMULATON OF KUROSHIO INTRUSION INTO CHINA SOUTHEASTERN WATERS[J]. 方越,方国洪,于克俊.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1996(04)
[8]MAJOR FEATURES OF WARM AND COLD EDDIES SOUTH OF THE NANSEI ISLANDS[J]. Guan Bingxian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Academia Sinica, Qingdao).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1983(03)
本文编号:36229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362299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