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掌握在轨加注技术_《中北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一种在轨卫星抓捕技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北大学》 2015年
一种在轨卫星抓捕技术研究
李永振
【摘要】:非合作目标卫星的在轨抓捕技术区别于合作目标卫星的抓捕,最主要的特点是抓捕目标的非合作性,即目标卫星不具有专门用于抓捕的接口机构,且不提供任何用于抓捕的信息,这对抓捕任务造成很大的困难,技术难度较高。但其对国防科学技术的发展、保证我国空间技术安全等具有重大意义,且欧、美等国已在该领域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而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静止轨道(GEO)卫星作为非合作抓捕目标,分析和总结现有合作、非合作抓捕机构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抓捕、锁紧与释放分离机构的总体技术方案。经验证,在给定的初始抓捕条件下,该系统能够快速、准确地实现对GEO卫星的抓捕。 根据提出的总体技术方案,基于赫兹接触理论对系统的关键参数进行了匹配性分析。通过分析计算得出伸缩机构的伸缩速度范围、阻尼器的相关系数范围及传感器的测量范围和频率等。 借鉴棘轮理论,提出一种适用于GEO卫星的抓捕锁紧机构。详细论述了机构的工作原理,并对其中的各项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分析。基于刚柔耦合理论,通过对建立好的模型进行了运动学、动力学仿真分析,得出抓捕锁紧机构能够顺利实现“花瓣”的开合,从而验证了结构设计的准确、合理性。最后,对抓捕锁紧机构原理样机加工试制和调试、试验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为今后的机械设计工作提供一定的经验指导。 针对现有卫星锁紧与释放机构不具有通用性,结构单一等缺点,提出了一种用于锁紧非合作目标卫星对接环的技术方案,该方案结构简单、锁紧力大,能够快速实现对卫星的锁紧与释放,同时减小两卫星接触时的刚性撞击,起到缓冲的作用。对锁紧与释放机构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然后利用ADAMS对建好的模型进行了运动学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该对接环锁紧与释放机构能够顺利实现对目标卫星对接环的锁紧与释放。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V448.2;TJ86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金鑫;毕义明;方秦;;反卫星武器发展的相关问题研究[J];航天电子对抗;2008年03期
2 王翔;洪迪峰;虞磊;任革学;;对接过程中捕获锁质量和锁合面间隙影响分析[J];航天器工程;2010年03期
3 朱仁璋;王鸿芳;徐宇杰;魏羽良;;美国航天器交会技术研究[J];航天器工程;2011年05期
4 翟光;仇越;梁斌;李成;;在轨捕获技术发展综述[J];机器人;2008年05期
5 吴义忠,刘志全,陈立平,周济;空间对接机构结构锁的优化设计[J];空间科学学报;2000年04期
6 李磊;聂宏;陈金宝;陈传志;陈萌;;自动卫星对接结构设计及关键参数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2年11期
7 李永振;杨臻;曲普;黄剑斌;王光;;一种卫星对接环锁紧与释放装置设计与分析[J];机械设计;2014年09期
8 司马杭仁;;卫星延寿的开路先锋——美国发射首个“自主交会技术验证”飞行器[J];航空知识;2005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晓阳;蔡远文;史建伟;;公理化设计在可在轨组装飞行器总体设计中的应用[J];兵工自动化;2011年05期
2 李居迁;;合法性、合理性与后续问题——反卫星实验的法律问题[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张展智;赵国伟;黄海;黄承静;;轴压开口圆柱薄壳屈曲分析与试验[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4 齐明思;张晋宁;杨卫;张峰;;泡沫铝-聚氨酯复合结构的缓冲性能研究[J];包装工程;2010年19期
5 张峰;刘亚青;齐明思;;泡沫铝-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厚度对其缓冲性能的影响[J];包装工程;2011年09期
6 郭改梅;杨志法;陶波;高丙丽;;浙江龙游牛场古地下洞室群1号洞顶板长期抗拉强度估算[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年04期
7 缪仕福;梁华为;孟庆虎;陈万明;李帅;;月球环境下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设计[J];传感器与微系统;2007年08期
8 张贺新;赫晓东;何飞;;气凝胶隔热性能及复合气凝胶隔热材料研究进展[J];材料工程;2007年S1期
9 白志富;果琳丽;陈岱松;;新型非火工星箭连接分离技术[J];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2009年01期
10 王德新;汪伟;邹文辉;晋军辉;陈清明;;HX_D1B型机车大螺栓的强度及预紧分析[J];电力机车与城轨车辆;201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益雄;王蜂;;卫星导航系统面临的威胁及应对措施[A];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电子文集[C];2011年
2 张志娟;邹元杰;关晓东;;太阳翼锁定冲击载荷建模分析方法研究[A];全国结构振动与动力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肖久梅;尚新春;;数学专业“应用力学基础”课程建设探究式教学设计[A];北京力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彭建;陈建华;王军;陈勇;贾玉丰;;一种新型连接件研制与应用[A];第三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暨2006年省汽学会理事会议资料[C];2006年
5 彭建;陈建华;王军;陈勇;贾玉丰;;一种新型连接件研制与应用[A];第三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刘绍然;许忠旭;张春元;付仕明;;航天用蜂窝夹层板传热特性的研究进展[A];第三届空间材料及其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7 肖应廷;廖瑛;;粘性阻尼器对减小展开式太阳翼锁定冲击力矩的研究[A];'2008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刘菊娥;周凯;韩笑;;海上平台应急柴油发电机组成橇设计浅析[A];2010年度海洋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杨建国;周仁魁;刘朝晖;李治国;;非线性轴承力作用下转子系统频率漂移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设备故障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0 王琦洁;;复合材料连接设计和分析[A];第17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复合材料力学分论坛)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艳聪;计及压制件成形精度的液压机主机结构设计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2 田大可;模块化空间可展开天线支撑桁架设计与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3 王微;中耕分层深松技术研究及深松部件的有限元分析[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4 仇原鹰;大射电望远镜馈源支撑与指向跟踪系统的力学模型分析及实验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5 樊康旗;MEMS黏着接触特性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6 刘海顺;基于磁各向异性特性应力测试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7 张贺新;TiO_2和六钛酸钾晶须掺杂SiO_2干凝胶的制备及隔热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8 朱彦伟;航天器近距离相对运动轨迹规划与控制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9 周德;高速铁路下承式钢箱系杆拱钢—混凝土组合桥结构体系及受力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陈钦;空间绳网系统设计与动力学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凯;搅拌摩擦焊搭接接头界面迁移行为的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2 郭俊;轴承供气压力对转子振动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D];辽宁石油化工大学;2010年
3 李伟;无侧隙双滚子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系统动力学研究[D];西华大学;2011年
4 王兵兵;垂直轴风力机气动性能分析及结构设计[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5 李安;石英挠性加速度计关键技术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6 崔步安;地层变形模拟试验台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7 罗敏;带肋钢管相贯节点实用设计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郑建林;齿轮系统中的动态强度及变刚度仿真[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9 石磊;太阳翼驱动机构的可靠性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10 张桂源;辐射表检定系统中三维转台设计[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伟,杨雷,曲广吉;空间对接机构动力学仿真分析[J];动力学与控制学报;2004年02期
2 张莉英,张启信,王辉;反卫星武器技术及防御措施浅析[J];飞航导弹;2004年03期
3 王传东;水小平;杨雷;;空间飞行器对接捕获阶段动力学的数值仿真研究[J];工程力学;2005年06期
4 赵阳,王萍萍,田浩,邓毅;考虑惯性特性的对接机构缓冲系统特性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5 葛之江,刘品雄,王乃东;美俄天基反卫星技术的发展[J];航天电子对抗;2003年04期
6 王翔;洪迪峰;虞磊;任革学;;对接过程中捕获锁质量和锁合面间隙影响分析[J];航天器工程;2010年03期
7 朱仁璋;王鸿芳;徐宇杰;泉浩芳;;ATV交会飞行控制策略研究[J];航天器工程;2011年01期
8 朱仁璋;王鸿芳;徐宇杰;魏羽良;;从ETS-Ⅶ到HTV——日本交会对接/停靠技术研究[J];航天器工程;2011年04期
9 张崇峰,肖余之,康友树;空间对接过程的仿真研究[J];航天控制;1998年03期
10 洪炳熔,柳长安,郭恒业;双臂自由飞行空间机器人地面实验平台系统设计[J];机器人;2000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宝林;桂先洲;;空间非合作目标形式概念分析[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2 韦文书;荆武兴;高长生;;捕获非合作目标后航天器的自主稳定技术研究[J];航空学报;2013年07期
3 李立涛;杨旭;李顺利;;针对非合作目标的中距离相对导航方法[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8年04期
4 刘光明;廖瑛;文援兰;陈忠贵;;基于双星编队的空间非合作目标联合定轨方法[J];宇航学报;2010年09期
5 刘智勇;何英姿;;慢旋非合作目标接近轨迹规划[J];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2010年06期
6 王晓亮;邵晓巍;龚德仁;段登平;;改进的量测噪声自适应滤波在空间非合作目标视觉导航中的应用[J];航天控制;2011年02期
7 李鹏;岳晓奎;袁建平;;对翻滚非合作目标终端逼近的姿轨耦合退步控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8 郝刚涛;杜小平;;空间非合作目标位姿光学测量研究现状[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3年08期
9 尹航;曾国强;高永明;董正宏;王超;;基于柔性关节的非合作目标在轨捕获技术及仿真[J];装备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10 曾占魁;魏祥泉;黄建明;陈凤;曹喜滨;;空间非合作目标超近距离位姿测量技术研究[J];上海航天;201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唐超;唐庆博;王跃阳;;基于光学的空间非合作目标探测方法分析[A];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册)[C];2012年
2 张秋华;韩琦;孙毅;;空间非合作目标交会运动状态估计的卡尔曼滤波方法[A];2004全国测控、计量与仪器仪表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支帅;张刘;金光;;非合作目标超近距离双目测量系统误差分析[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2013年空间光学与机电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3年
4 张鑫;张雅声;姚红;;基于SoftPOSIT算法的非合作目标相对位姿估计[A];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论文集(第15卷)[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立佳;空间非合作目标飞行器在轨交会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2 杨博;空基辐射源非合作探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3 李元凯;空间非合作目标自主随动跟踪与控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4 王燕;非合作目标精确定位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5 唐永鹤;基于序列图像的空间非合作目标三维重建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6 尚洋;基于视觉的空间目标位置姿态测量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宝林;基于多传感器组合测量非合作目标的在轨操作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2 刘传世;空间非合作目标对接机构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3 刘伟霞;非合作目标在轨捕获时的姿态测量及组合体参数辨识技术[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4 吴翠茹;非合作目标对接路径规划及柔顺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5 王晓雪;非合作目标对接捕获机构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6 庞新源;非合作目标识别及多功能捕获机构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7 于浛;非合作航天器双目视觉位姿估计算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8 胡晨;非合作目标水中物理场特性测量的定位技术研究[D];中国舰船研究院;2013年
9 吴倩;空间非合作目标惯性参数辨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10 陈炳龙;基于EKF的空间非合作目标定位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一种在轨卫星抓捕技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67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216757.html